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综合实践真正走进孩子心中

【作者】 于海勇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云山镇学校)


【正文】摘 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们不用费多大劲就能把书本知识记住。实践和理论不同,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指导或者向学生灌输应该怎样做,而应用行为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实践资源,运用多样评价使学生由内而外产生兴趣从而参与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动”起来。
  关键字:综合实践;激发学生兴趣;实践资源;多样评价;“动”起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引入的新课题,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小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良好的结合点,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一个新的领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在课程中缺少动的机会,懒得动,不知如何动等问题。如何使综合实践课真正“生动”,值得探讨。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有“动”的欲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比责任更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对综合实践课产生兴趣,由这种内部的动力去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1.让综合实践活动“走出去”
  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主题是学生。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授一些综合性主题时,您应带领孩子们向外看,真正接触并观察自然。比如教学《寻找秋的脚步》这个主题时,我领着孩子们在校园中找秋天,学生就像第一次来到学校一样,异常的兴奋,好像第一次认真的去观察我们的学校。他们寻找着很多带有秋的气息的物品,比如落叶、枯枝等等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眼中的秋天。在这种轻松舒适的氛围中,学生学到了一些东西。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参与实践活动,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增强对活动的自信心。
  2.让展示成果“走出去”
  当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从以前看的纸质书籍转变为越来越多的电子书,交流方式从以前单一的写信到现在的电话,微信.科技的发展代表着时代的进步,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当代的科技运用到综合实践展示的成果上去呢?通常,当我们显示结果时,我们可能会在班级或校园窗口中使用学习区域,仅限于显示班级和学校的结果。其实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再适当的扩大我们的展示范围。我们班有一个家长微信群,每次把孩子们的成果拍成照片或者视频上传到群里时,收获的是家长满满的赞叹声,家长把孩子们的作品往朋友圈一发,下面满满的点赞和羡慕声。以上都足以成就孩子深深的满足感。这种无形中的有效激励,让学生对综合实践充满的兴趣,更为下次的综合实践活动打下基础,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挖掘实践资源,让学生有“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从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活动,积极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校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前情况,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来实施课程计划的要求。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包括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和学生家庭的教育资源。让学生“活跃”在感兴趣的主题活动中。
  1.开发家庭资源,促进家校“融合”
  家庭和学生非常亲密,父母是学校全面实践活动的支持者和协调者。许多家长对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非常热衷。我们学校的父母来自全国各地。可以将自己的知识,智慧和专长(如家乡习俗,饮食文化,广告设计,动物育种等)直接整合为练习活动服务。在我校以“融合教育”为主题的指导下,结合家庭资源,实践证明,家庭课程资源丰富、庞大、开放。家庭课程资源是神奇的沃土。通过他们独特的形象
  ,活泼性和学生参与人的能力,他们可以从多种方面刺激学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感觉到那里。传统教科书无法替代的是增加知识,培养能力,培养情感,形成愉快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
  2.挖掘社会资源,贴近学生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要做到,要真正做到,就只能去社会,以社会为学校。这样,可以大大增加教材,教育方法,教育工具和教育环境,还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的数量。“毫无疑问,陶行知先生的话告诉我们,社会是一所更大的学校。因此,为了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博学之人,他们还必须带领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挖掘丰富的社会资源。在丰富的社会资源中,我们可以选取一些贴近我们学生生活的热点主题,比如上学期实践的《日益严重的雾霾》如何引导孩子去关注身边的环境,形成一种环保意识。在调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结果,谈谈应对雾霾的对策,比如学生说到的绿色出行
  ,对工厂排污现象进行严格管理等等的方法。通过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比以往一味的灌输效果好的多。在这一次活动中,我还明确了每个小组的任务,而雾霾又是每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所以在调查和实践中,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真正的“动”了起来。
  3.拓展校园资源,点缀校园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改变传统教育以学科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与儿童生活之间的联系。“学校是儿童成长和生活的必经之路,也是儿童生活的基本空间。因此,教师应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利用校园资源,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对校园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本学期在教学中一个单元以“我敬佩的人”为主题展开写作,这是一个很好的主题,所以我在整合学科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去观察为我们的校园做出贡献的那些人,学生们很快的确定好了观察的主角,有教师,保安,清洁阿姨,食堂叔叔阿姨,打印阿姨等等。学生分别从,人物的穿着,工作的时间,工作的内容进行资料的采集。并且从中感受到三百五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他们都为校园的文明、整洁、安全作出了贡献。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还提出了建设文明校园的建议。在结题阶段,同学们积极整理资料,积极拟定汇报形式,有的是一张张制作精美的贺卡,有的是一幅幅精致的人物图画,一篇篇令人动情的习作。这一系列的结果使学生们
  高兴不已,他们对全面的实践活动有一种真实的感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观察校园生活,真正拓展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渠道。
  三、多样评价,激发学生“动”的动力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多变互动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多样的。这也要求了我们的评价方式不能固定死板。综合性实践课程作为一种实用性和生成性课程,也更具创造性和开放性。所以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结果,我们应该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操作情况进行全面性的评价。
  1. 自我肯定评价,“我能行”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如今的孩子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和公主。家长都属于一手包办,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手能力不强,对于“动手”这门技能缺乏自信,生怕做不好丢脸。所以这需要老师设置激励性的评价,让他们敢于去实践,并在实践中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我能行!“从而形成敢于尝试新事物的良性循环。比如在学习《文明之花开校园》这一课的时候我分别让学生去调查校园早晨,课间,午间,放学这几个时间段校园的文明状况。通过观察和发现学生,我们掌握了很多可靠的信息,并让学生学会了总结和总结信息。针对他们所收集的资料我给予了强烈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在本次活动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每位学生都是这次活动中缺一不可的。首先让学生得到了初步的自我的肯定,再鼓励学生上台进行汇报,将自己的调查进行详细地解说,在同学的掌声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产生了自我肯定性评价,能更好的激励自己参与到日后的实践活动中去。
  2.全面性评价,“我进步了”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课程,涉及广泛的活动和实践,因此我们在评估中不能过分单一。作为管理者的教师应站在全局的角度,全面评估学生在该过程中的实践表现。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关注到学生掌握了哪些新的知识,提升了哪些技能。在活动中应更加重视学生的态度和热情,使学生感到“我有所进步”。
  简而言之,开展全面的实践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学校,家庭和社交生活入手,探索贴近孩子生活的实践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充实自己。在实践中。积累自己的生活,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积极独立地参加活动,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相信我们的孩子可以真正“参与”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赵倬艺.谈如何上好综合 实践课?[J].教育艺术,2011,(1).
  [2]杨玉环.如何上好综合实践课?[J].现代教育创新杂志 ,2011,(2).
  [3]谢静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有效策略?[J].?启迪与智慧,201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