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数学阅读中引导学生“说”
【作者】 张 静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黄河路小学)
【正文】摘 要:数学教材上不光概念、定义、定理等文本是我们阅读的重要载体,就连其中的公式、图标和符号也需要我们阅读。因此,数学需要阅读。而要达到理解性阅读,就必须通过“说”的实践,在大量、反复“说”的训练中,把教材阅读化为自身语言,从而为数学实践夯实语言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教学;“说”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学生理解知识、获得知识的先决条件。因此,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数学语言大都是通过概念、定义、定理和公式等方式呈现的,这些文本虽然只言片语,但字字需要斟酌,句句需要考量,必须通过反复阅读才能理解,达成入脑入心,从而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语言。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在抓好数学阅读过程中强化“说”的训练,让学生不仅能读、更能说。
一、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说”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离不开“说”的兴趣支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文本时,我们应该注意多激励,在概念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概念进行正确表述;在计算教学中鼓励学生说清计算法则和顺序;在应用题教学中鼓励学生说清条件和问题,并阐述解答的思维过程。初说时要求不能过高,对于说得较好的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难说清楚的暂不让学生独立叙述,而由教师适当进行启发、引导。训练的形式可以多样,必要时可设计一些填空形式的训练题,以降低难度,有利于逐步提高。例如:针对问题解决题目“捕鱼工人三月份捕鱼1200吨,比四月份多捕了1/3,四月份捕了多少吨鱼?”可以要求学生这样口述“根据题意,把三月的捕鱼量看作单位‘1’,已知(三月份捕鱼吨数),要求(四月份捕鱼量),四月份捕鱼量的对应分率是是多少,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这些我们要让学生亲口说,从他们表达中看学生是否理解,是否掌握方法。课堂上还要给后进生以适当的“说”的机会,给他们布置比较容易的题目,必要时还应给于启发、帮助。只要基本说清,就要热情鼓励,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再如:对于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为此,我们设计出“说”:“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单位‘1’任务的比率,就是‘工作效率’”。通过让学生说,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实践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兴趣大增,课堂上争先恐后地发言。学生的“说”的能力不断提高。
二、在阅读中引导开展“说”的训练
数学是阅读的教材,不光是里面的概念、定义、定理等文本是我们阅读的重要载体,就连其中的公式、图标和符号也需要我们阅读。因此,数学阅读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而要把阅读内容化为我们学生心中的内容,那就要通过理解性阅读,把教材语言化为我们自身的语言。这过程离不开大量的“说”的实践。
一是在阅读计算过程中引导“说”。长期以来,计算教学都注重计算方法和算理教学,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解题技能的训练,却极少关注学生阅读,更不注重“说”的训练。在很多数学教师潜意识中,认为只要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和法则就可以了。殊不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阅读不仅帮助学生弄清计算方法,还能帮助学生弄清计算顺序,进一步掌握算理和法则。实践中,很多教师不是在培养学生阅读上下功夫,而是用”题海战术“来训练解题能力,在反复练习过程中去感受算理、去感悟算法,而不是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算理,习得方法。这不仅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还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偿失。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数学阅读,让学生在“说”中感知、感悟、习得,正确理解、掌握算理、方法和法则。
二是在阅读概念定义中引导“说”。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体系中有很多概念、性质等。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语言表述具有很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对数学感念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认读阶段,对它们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需要进行反复推敲,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如教学“倒数”这个概念时,课本是这样表述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这里学生最难理解的是:倒数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两个数相互依存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读这个概念的时候把你认为重点字、词勾画出来,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认为“乘积是1”、“互为”两个词非常重要。这就突出了倒数的本质,前提条件是乘积是1,而非商、差或和是1,互为又强调倒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倒数不能独立存在。我们知道,数学阅读的核心在于理解,特别对数学概念的阅读,更需要正确理解。了解概念的实际背景和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挖掘概念中字、词、句的真实含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真实含义,而且也使学生领悟了蕴涵其中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将这种阅读技巧运用于今后的概念学习中。
三是在阅读问题解决中引导“说”。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道解决生活问题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我们知道,问题解决题型是以文字描述为载体,寓数学知识于其中,需要学生反复阅读,在理解中进行模型化,才有找到问题解决策略。这样的题型很多,在小学是以应用题身份出现,而且在占了教材相当大的篇幅,是学生学习重点,更是难点。读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没有充分的读题,就不会找出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就不会运用数学知识建模,更不会做到文与图的结合,文与形的结合。所以,加强问题解决中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找出已知和未知,理解题意,弄懂数量关系,还能强化学生的建模思想、图形结合思想,提高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总之,数学阅读是训练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载体,我们要抓住这一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让他们在反复“说”的练习中习得数学语言,增强数学语感,提高理解能力,发展数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国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J].河南教育,2002年。
[2]莫秀均,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读写算,2015年。
[3]刘敏,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数学大世界,2016年。
[4]唐文新,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J].小学时代,2011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教学;“说”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学生理解知识、获得知识的先决条件。因此,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数学语言大都是通过概念、定义、定理和公式等方式呈现的,这些文本虽然只言片语,但字字需要斟酌,句句需要考量,必须通过反复阅读才能理解,达成入脑入心,从而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语言。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在抓好数学阅读过程中强化“说”的训练,让学生不仅能读、更能说。
一、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说”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离不开“说”的兴趣支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文本时,我们应该注意多激励,在概念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概念进行正确表述;在计算教学中鼓励学生说清计算法则和顺序;在应用题教学中鼓励学生说清条件和问题,并阐述解答的思维过程。初说时要求不能过高,对于说得较好的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难说清楚的暂不让学生独立叙述,而由教师适当进行启发、引导。训练的形式可以多样,必要时可设计一些填空形式的训练题,以降低难度,有利于逐步提高。例如:针对问题解决题目“捕鱼工人三月份捕鱼1200吨,比四月份多捕了1/3,四月份捕了多少吨鱼?”可以要求学生这样口述“根据题意,把三月的捕鱼量看作单位‘1’,已知(三月份捕鱼吨数),要求(四月份捕鱼量),四月份捕鱼量的对应分率是是多少,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这些我们要让学生亲口说,从他们表达中看学生是否理解,是否掌握方法。课堂上还要给后进生以适当的“说”的机会,给他们布置比较容易的题目,必要时还应给于启发、帮助。只要基本说清,就要热情鼓励,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再如:对于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为此,我们设计出“说”:“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单位‘1’任务的比率,就是‘工作效率’”。通过让学生说,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实践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兴趣大增,课堂上争先恐后地发言。学生的“说”的能力不断提高。
二、在阅读中引导开展“说”的训练
数学是阅读的教材,不光是里面的概念、定义、定理等文本是我们阅读的重要载体,就连其中的公式、图标和符号也需要我们阅读。因此,数学阅读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而要把阅读内容化为我们学生心中的内容,那就要通过理解性阅读,把教材语言化为我们自身的语言。这过程离不开大量的“说”的实践。
一是在阅读计算过程中引导“说”。长期以来,计算教学都注重计算方法和算理教学,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解题技能的训练,却极少关注学生阅读,更不注重“说”的训练。在很多数学教师潜意识中,认为只要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和法则就可以了。殊不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阅读不仅帮助学生弄清计算方法,还能帮助学生弄清计算顺序,进一步掌握算理和法则。实践中,很多教师不是在培养学生阅读上下功夫,而是用”题海战术“来训练解题能力,在反复练习过程中去感受算理、去感悟算法,而不是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算理,习得方法。这不仅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还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偿失。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数学阅读,让学生在“说”中感知、感悟、习得,正确理解、掌握算理、方法和法则。
二是在阅读概念定义中引导“说”。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体系中有很多概念、性质等。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语言表述具有很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对数学感念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认读阶段,对它们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需要进行反复推敲,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如教学“倒数”这个概念时,课本是这样表述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这里学生最难理解的是:倒数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两个数相互依存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读这个概念的时候把你认为重点字、词勾画出来,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认为“乘积是1”、“互为”两个词非常重要。这就突出了倒数的本质,前提条件是乘积是1,而非商、差或和是1,互为又强调倒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倒数不能独立存在。我们知道,数学阅读的核心在于理解,特别对数学概念的阅读,更需要正确理解。了解概念的实际背景和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挖掘概念中字、词、句的真实含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真实含义,而且也使学生领悟了蕴涵其中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将这种阅读技巧运用于今后的概念学习中。
三是在阅读问题解决中引导“说”。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道解决生活问题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我们知道,问题解决题型是以文字描述为载体,寓数学知识于其中,需要学生反复阅读,在理解中进行模型化,才有找到问题解决策略。这样的题型很多,在小学是以应用题身份出现,而且在占了教材相当大的篇幅,是学生学习重点,更是难点。读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没有充分的读题,就不会找出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就不会运用数学知识建模,更不会做到文与图的结合,文与形的结合。所以,加强问题解决中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找出已知和未知,理解题意,弄懂数量关系,还能强化学生的建模思想、图形结合思想,提高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总之,数学阅读是训练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载体,我们要抓住这一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让他们在反复“说”的练习中习得数学语言,增强数学语感,提高理解能力,发展数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国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J].河南教育,2002年。
[2]莫秀均,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读写算,2015年。
[3]刘敏,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数学大世界,2016年。
[4]唐文新,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J].小学时代,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