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论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 王 娜

【机构】 (青海省湟中一中)


【正文】摘 要: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随着历史教学的不断深化,实行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成了教育的新要求,在初中的历史课程中必须把塑造中学生人文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自主性学习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对历史学科的具体知识进行充分的探索,从而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自主性学习;实施策略
  在新教学改革思想中,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教育正逐渐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素质教育,后者更加强调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与接受效率与学习的情境相关,当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其日常的生活情境越接近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效率都会达到最高值。作者以自己多年初中历史教学经验为基本,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以下的探讨:
  一、教师以身作则,树立好良好的榜样
  要想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自己先做好榜样作用,教师的基本素养及知识内涵是培养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基础。本人通过自己多年的任教经历,首先对如何以身作则当好一名合格的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以下两点看法。
  (一)良好的知识素质
  知识素质是教师最低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基础,不管是教育的哪个阶段,只有教育者积累的丰富知识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发挥他的教育功能。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很多的学科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社会学、文学、自然、地理、人文艺术等等。从教材中能得到的只是一些简单的史实史料,深层次的认知还需要教师自己去发掘。所以,一名历史教师只有做到博才多学才能更好的教育、引导学生。历史的学习有着很强的时代气息,既要能清晰的认识历史,又要能够总结历史,为今天的发展提供借鉴,这才是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自信充沛情感素质
  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称呼,古代师生之间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深厚情感。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里并不是简单的人与人的情感,还包括对历史成就的自豪、对历史沉沦的伤感、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的热情等等。这份情感要在教学中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来。比如对鸦片战争之后民族的沦陷,当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要有横眉冷对倭寇蛮夷的慷慨激昂;要有伤痛惋惜华夏儿女的婉约惆怅……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同时对学生还要有一种长辈的关怀,师生情感的维系,更容易引导学生的学习。
  比如:在对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列强的群略与中华人民的抗争》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通过引导,扩展相应的历史信息知识,将清朝的历史发展线索进行相应的清理,而到了清朝之后依然保持着闭关自守的状态。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开始了飞速发展,而清朝政府却长久保持在自己的发展轨迹中,从而导致西方列强的入侵。学习这课时内容的时候除了梳理这些知识只要,还要针对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来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样的生存理念。通过这样的引导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对具体的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
  因此,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情感素质作为教育的基本要素,这是每一个教师必须掌握的能力,是教育对老师的最低要求。
  二、挖掘教材知识联系,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在教材上接收的知识和信息等大部分内容,都是以文字形式或表格出现的,可以一目了然的从中找到文章的主旨内容,这被称为显性知识。另外,在接受到直接信息的同时我们又可以从中提取到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表现为隐藏性知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深对隐藏性知识的开发,养成寻根探源和融会贯通的习惯,并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知识拓展。例如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对中国的对外交流这一主旨来说是显性知识,而当时中国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则表现为隐藏性知识。教材中有很多类似于这样的隐藏性知识,加强对教材内容深层次的开发与挖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增加学习兴趣。
  我们探索历史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从历史事件、现象到其本质和规律;从主观原因上升到客观原因;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来探寻、进而深度分析其中缘由。
  三、培养自主学生研究历史知识能力
  让学生转变一下身份,处在老是或者出题者的立场,去去亲自制作一些能力练习题,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创作力的引导练习。同时,安排题目按照步步为营的原则,最好先参考与之相关的试题或者练习题,在一定程度上对它进行合理的改变,实现学生在创造力的塑造上更加的完整,同时也可是使之风趣一点增加些趣味性。
  通过对历史的解读,能够从历史中总结出自己的认知,比把它付诸于实践中,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认识。对教材中尚未有定论或者定论含糊不清的历史问题,应该坚定的提出自己特有的认识或观点,并且通过一些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在对一些历史性事件的讨论中,要放飞自己的思想,提出自己个人的观点,或者通过一些事件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假定辛亥革命彻底胜利,中国是否能走上本主义道路?如果俄国的布尔什维主义未传入中国,中国的未来又何去何从?诸如这些问题,就说明学生的思想已经运转起来,对历史的认识已经有了深刻的认知。
  四、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兴趣
  在初中历史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重要的方式就是进行“小组合作”、“小组学习”的模式。因此,在进行历史课堂学习之前,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从而保证自主学习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
  在进行分组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不能按照历史成绩对学生进行盲目的分组,这样的分组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只有借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恰当的分组,从而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科学合理性,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最终对历史知识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
  在课堂上,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题,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注重学习的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积极创造,使得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体会生活情境中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光明;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学科交叉与融合[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3月;
  [2]谢忠军;探索和谐师生关系与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