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段的仿写

【作者】 周芳芳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第六小学


【正文】摘 要: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用能力,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把阅读理解的思路同写作构思的思路统一起来,抓住读写结合的训练点,使读与写的训练互相渗透,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更快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段的训练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构段方式仿写,实现读写结合;二、紧密联系生活,进行段落仿写;三、课后引导想象,迁移仿写片段。
  关键词:阅读;写作;读写结合;仿写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所以,读和写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可是“读”和“写”原本是两个分开的独立的部分,怎样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呢?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课文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同学们就可以举一反三,练成写作文的熟练技巧。”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也说:“读大文写小文,读长文写短文,读此文写彼文,读一文写多文。”在三年级阅读教学中,要学生建立段的概念,必须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及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段的组合规律,真正读懂一段话。然后及时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段的组合形式,进行写的训练,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读写训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仿写是小学生作文的基本形式,是引导学生写作上路的阶梯,是指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三年级作文是小学作文训练过程中的过渡阶段,以一二年级说话写话为基础,又要为高年级命题作文搭桥铺路。为了搞好这个“过渡”,我认为段的仿写练习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
  一、构段方式仿写,实现读写结合
  三年级教材中,总分式和并列式的构段方式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
  ㈠总分段。即由总叙和分叙的句子组成的段。这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课文中常见的段式。如《“东方之珠”》第五自然段共三句话,第一句总写“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然后从港湾里的灯光和马路上的车灯两个方面具体分述。我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找到总起句,再说说课文其它两句是怎样具体分述的。然后课件出示大街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街上的人、车、商店等,重点指导观察人的活动,再以“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为总起句,要求学生写一段话。学生作品:一到休假日,大街上就热闹起来。人们如潮水一般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有的聚在一起说说笑笑,有的在商店里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去品尝美食。宽阔的街道上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㈡并列段。即分别说明或描写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课文中这种段式较多。如《西湖》第三自然段共六句话,分别写西湖的树木、孤山、白堤、苏堤、三个小岛和湖水。生动具体地描述了西湖的美丽景色。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全段共几句话,每句写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段话主要写什么。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校园的小花园都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它们美在哪儿,以《校园的美景》为题写一段话。
  二、紧密联系生活,进行段落仿写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告诉我们:“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又为生活服务,贴近生活,源于生活的作文,学生比较容易写,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可仿写的因素,抓文本中的训练点,联系生活,实现读写结合。如:教学《石榴》一课时,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了石榴的形状、颜色、味道等。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水果,先通过观看、触摸、品尝,然后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生活化的经验为学生打开了读写结合的大门。学生作品:我最喜欢的水果是桔子,它圆溜溜的,穿着黄色的外衣。脱下橘子的外衣,露出一层白白的植物纤维,一个个月牙形的橘子瓣团团围坐在一起,像个小灯笼。拿起一瓣放进嘴里嚼嚼,顿时满口汁水,又酸又甜,真是美味极了。学生的作文源于生活,体现了其真实性。
  三、课后引导想象,迁移仿写片段
  如同山水画一样,许多文本也有留白之处,引人无限遐想。教师充分利用文本内容,引起情感共鸣,精心选择着笔处,巧妙设计话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把对文本的感悟、体验表达出来,有效地迁移。如《小露珠》一文中写到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提问“还有哪些小动物也喜欢小露珠?他们是怎样向小露珠打招呼的?”孩子们的回答多种多样,我引导后得出了满意的答案,如:“早哇,像宝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立在荷叶上的小蜻蜓对小露珠说。“早哇,像玻璃球那么透明的小露珠。”飞到花丛中的小蜜蜂对小露珠说。“早哇,像溜溜球那么圆滑的小露珠。”爬到岸边的小乌龟对小露珠说。学习了《做一片美的叶子》后,提问“假如你就是大树上那片美丽的叶子,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对大树、对人们说些什么?”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空间中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
  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读写结合”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叶圣陶先生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讲说和指点过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功夫,督促受教育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规格练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务必做到精讲多练,认真处理好读和写的关系,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