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探究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与策略
【作者】 王鹏程
【机构】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火炬初级中学
【正文】摘 要:在当前素质教育的研讨下,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达到不教。”作文教学同样如此。我们教学生作文是为了达到将来即使没人教,他们自己也能写文章。但是在大多数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则形式不容乐观。下面我就农村中学生作文教学现状和改进策略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现状;改进策略
一、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状
(一)语文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农村学生作文水平不高,除了农村孩子本身先天不足的语言环境影响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因素是教师本身写作素质的低下。一个语文教师,教了十年几十年的语文,讲台上不止千遍万遍慷慨陈词:作文的构思方法、文章的写作技巧、谋篇布局的绝招,而自己却从来未见一篇像样的文章变成铅字登上“大雅之堂”。只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实践来验证,又怎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其次是老师功夫不过硬,因而作文教学华而不实。按通常要求,大作文是间周一次,每学期一般八篇左右。可某校从开学到期中已是两月有余,大多数班级的作文次数只有两次,一些班级教师甚至都没批改。大家都在猛赶教学进度,集中精力上新课,冷落了作文训练。连数量都不足,何谈提高质量?当然,也有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等,似乎在全力地要求学生进入作文角色,但光打雷不下雨,只有布置没有督促检查和具体规范的指导,摆花架子。
(二)学校和老师重程度不够
现在大多数农村学校促进升学率,重知识轻作文,具体表现为作文课时安排不足,一般是每两周一次大作文,而两周语文实际授课时间一般在12~14节,作文只占两节,即使这个不当的比例,大多数教师甚至不安排作文的课内时间,把作文一律放到课外去完成。再次,学校对作文教学要求不严。说来也许令人难以置信,某校教务处检查教师教案书写情况,语文组十几位教师,竟没有一人有作文教案!绝没有哪位校长说可以不写作文教案,但语文教师不严格要求自己就意味着让作文教学放任自流。再次老师在学生作文之前的指导不力,致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布置作文,全凭教师心血来潮“例行公事”,在黑板上写个题目,交代什么时候交,然后扬长而去。学生没有思想准备,材料不足,要么没写,要么胡写,能在规定时间内交卷者为数不多,勉强能写出来者,也是质量不高。这种毫无准备的作文训练方式,其结果是,让我们的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胡言乱语、煮了一锅又一锅的夹生饭,读了十几年书,同一类文体还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这种“放羊式”的作文教学法,在农村中学普遍存在。二是作文之后的讲评也跟不上,评语千篇一律,言不由衷,“中心明确,内容欠具体、语句不大通顺”之类的空洞评语随处可见,学生看后不得要领。先生惑之不解,学生从何解惑?
(三)作文脱离生活实际
农村中学生相对于城里的学生而言,学生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生活单调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里学生相比,眼界狭小,可供阅读书籍匾乏,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狭小。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课外读物,受到文学熏陶的东西太少。一天除了吃饭就是上课、自习,学生的活动范围自然窄小,久而久之,他们的作文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孤儿”。试想一个没有生活感知的中学生,怎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学生生活在农村,其实农村天地广阔,生活内容千姿百态,新人新事俯拾皆是。按理来说写作材料多的是,然而学生作文难就难在缺乏材料上。
二、提高中学作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强化目标责任意识,克服随意性作风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大多处于劣控和失控的状态之中,必须强化目标管理,即以教研组为单位,以科任教师为载体,对全校的作文训练制订严格统一的规定,从思想认识、数量规定、指导措施、批改要求、讲评方法等一系列方面进行宏观控制,微观处理。作文教学过程的随意性,常常导致作文教学处在一种混沌状态之中。因此教研组在制订年度教研计划时,可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作文能力训练的要求,作出作文教学在质和量上的具体统一的要求。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有自己的作文指导计划,并另设作文教案本。长期如此控制,就会在本校乃至本地区形成序列化、规范化,使作文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强化环境意识,摆脱封闭落后
与城市学校相比,由于历史的原因,客观条件的制约,目前农村文化生活还比较落后,农村中学绝大多数缺乏应有的作文训练环境,家庭无报刊杂志可看,学校无图书室阅览室,或者有数量也是少得可怜。这种先天不足的语文学习环境,势必使学生严重地营养不良,两耳难闻窗外事,写作源泉枯竭,写作热情窒息。强化环境管理,就是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创造一种宽松、开放的作文环境,学生一旦进入这个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就自觉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情不自禁地投入作文学习,主动地“找米下锅”,我们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发展学生的写作创造力。可以因势利导,帮助他们解除写作兴趣不浓、把写作当成负担这个包袱。克服长期以来那种把学生封闭在四堵墙的教室里。
作文教学特别是课堂作文,特别需要制造一种竞争环境,时间就是分数,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快速成篇,组与组比、人与人比,甚至班与班比,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利用小黑板公布结果,不断激励竞争机制。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恰如其分地提出要求,发展学生的写作创造力。指导学生作文不能一步登天,而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分阶段训练,恰如其分地提出要求。否则,势必拔苗助长,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一系列手段,强化作文环境管理,保证作文这半壁江山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强化师资力量、力求务实创新
要扭转中学作文教学效率低、质量差的局面,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端正教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改进作文教学方法,这固然必要,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提高他们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指导水平。有少数语文教师事业心欠强,缺乏进取精神,业务上过不了关,字写不工整,话说不流畅,错别字常有出现,学期总结写得不像样,更别说论文了。这样的语文教师怎能指导好学生写作?
三、结语
俗话说打铁者本身要过硬。提升的方法之一是语文教研组可以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两篇以上作文,既可以让教师体验写作甘苦,又可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老师与学生一道写,犹如战场上的指挥员同战士一起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一样,给老师以考验,给学生以鼓舞和感召的力量,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这种师生共同的写作行为经过多次强化,就会产生“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的结果。方法之二是学校主管教学的处室和教研组联合制订和采取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吴中杰.文艺学导论[M].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吴钦.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学周刊.2016(33)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现状;改进策略
一、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状
(一)语文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农村学生作文水平不高,除了农村孩子本身先天不足的语言环境影响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因素是教师本身写作素质的低下。一个语文教师,教了十年几十年的语文,讲台上不止千遍万遍慷慨陈词:作文的构思方法、文章的写作技巧、谋篇布局的绝招,而自己却从来未见一篇像样的文章变成铅字登上“大雅之堂”。只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实践来验证,又怎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其次是老师功夫不过硬,因而作文教学华而不实。按通常要求,大作文是间周一次,每学期一般八篇左右。可某校从开学到期中已是两月有余,大多数班级的作文次数只有两次,一些班级教师甚至都没批改。大家都在猛赶教学进度,集中精力上新课,冷落了作文训练。连数量都不足,何谈提高质量?当然,也有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等,似乎在全力地要求学生进入作文角色,但光打雷不下雨,只有布置没有督促检查和具体规范的指导,摆花架子。
(二)学校和老师重程度不够
现在大多数农村学校促进升学率,重知识轻作文,具体表现为作文课时安排不足,一般是每两周一次大作文,而两周语文实际授课时间一般在12~14节,作文只占两节,即使这个不当的比例,大多数教师甚至不安排作文的课内时间,把作文一律放到课外去完成。再次,学校对作文教学要求不严。说来也许令人难以置信,某校教务处检查教师教案书写情况,语文组十几位教师,竟没有一人有作文教案!绝没有哪位校长说可以不写作文教案,但语文教师不严格要求自己就意味着让作文教学放任自流。再次老师在学生作文之前的指导不力,致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布置作文,全凭教师心血来潮“例行公事”,在黑板上写个题目,交代什么时候交,然后扬长而去。学生没有思想准备,材料不足,要么没写,要么胡写,能在规定时间内交卷者为数不多,勉强能写出来者,也是质量不高。这种毫无准备的作文训练方式,其结果是,让我们的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胡言乱语、煮了一锅又一锅的夹生饭,读了十几年书,同一类文体还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这种“放羊式”的作文教学法,在农村中学普遍存在。二是作文之后的讲评也跟不上,评语千篇一律,言不由衷,“中心明确,内容欠具体、语句不大通顺”之类的空洞评语随处可见,学生看后不得要领。先生惑之不解,学生从何解惑?
(三)作文脱离生活实际
农村中学生相对于城里的学生而言,学生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生活单调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里学生相比,眼界狭小,可供阅读书籍匾乏,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狭小。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课外读物,受到文学熏陶的东西太少。一天除了吃饭就是上课、自习,学生的活动范围自然窄小,久而久之,他们的作文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孤儿”。试想一个没有生活感知的中学生,怎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学生生活在农村,其实农村天地广阔,生活内容千姿百态,新人新事俯拾皆是。按理来说写作材料多的是,然而学生作文难就难在缺乏材料上。
二、提高中学作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强化目标责任意识,克服随意性作风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大多处于劣控和失控的状态之中,必须强化目标管理,即以教研组为单位,以科任教师为载体,对全校的作文训练制订严格统一的规定,从思想认识、数量规定、指导措施、批改要求、讲评方法等一系列方面进行宏观控制,微观处理。作文教学过程的随意性,常常导致作文教学处在一种混沌状态之中。因此教研组在制订年度教研计划时,可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作文能力训练的要求,作出作文教学在质和量上的具体统一的要求。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有自己的作文指导计划,并另设作文教案本。长期如此控制,就会在本校乃至本地区形成序列化、规范化,使作文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强化环境意识,摆脱封闭落后
与城市学校相比,由于历史的原因,客观条件的制约,目前农村文化生活还比较落后,农村中学绝大多数缺乏应有的作文训练环境,家庭无报刊杂志可看,学校无图书室阅览室,或者有数量也是少得可怜。这种先天不足的语文学习环境,势必使学生严重地营养不良,两耳难闻窗外事,写作源泉枯竭,写作热情窒息。强化环境管理,就是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创造一种宽松、开放的作文环境,学生一旦进入这个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就自觉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情不自禁地投入作文学习,主动地“找米下锅”,我们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发展学生的写作创造力。可以因势利导,帮助他们解除写作兴趣不浓、把写作当成负担这个包袱。克服长期以来那种把学生封闭在四堵墙的教室里。
作文教学特别是课堂作文,特别需要制造一种竞争环境,时间就是分数,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快速成篇,组与组比、人与人比,甚至班与班比,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利用小黑板公布结果,不断激励竞争机制。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恰如其分地提出要求,发展学生的写作创造力。指导学生作文不能一步登天,而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分阶段训练,恰如其分地提出要求。否则,势必拔苗助长,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一系列手段,强化作文环境管理,保证作文这半壁江山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强化师资力量、力求务实创新
要扭转中学作文教学效率低、质量差的局面,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端正教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改进作文教学方法,这固然必要,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提高他们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指导水平。有少数语文教师事业心欠强,缺乏进取精神,业务上过不了关,字写不工整,话说不流畅,错别字常有出现,学期总结写得不像样,更别说论文了。这样的语文教师怎能指导好学生写作?
三、结语
俗话说打铁者本身要过硬。提升的方法之一是语文教研组可以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写两篇以上作文,既可以让教师体验写作甘苦,又可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老师与学生一道写,犹如战场上的指挥员同战士一起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一样,给老师以考验,给学生以鼓舞和感召的力量,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这种师生共同的写作行为经过多次强化,就会产生“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的结果。方法之二是学校主管教学的处室和教研组联合制订和采取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吴中杰.文艺学导论[M].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吴钦.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学周刊.20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