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
【作者】 周佃红
【机构】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军埠口综合项目区中心小学
【正文】摘 要: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起来就会乐此不疲,课堂教学就会发生可喜的变化。如何提高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孩子们面前展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的用数学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创建
随着素质教育往纵深发展,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原有的教学模式,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为此,构建小学高效课堂,减少题海战术,把学生玩的时间还给学生,让数学回归生活,成为减负提质下新一轮数学课堂教改的重要课题。为此,结合一线教育教学经验,我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进行了如下探究: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创设情境能够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合理的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1、找一找。让学生尝试找一找校园情景图中的角。2、说一说。说一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角。3、指一指,让学生指一指实物中的哪个部分才是角。学生在“找一找”、“说一说”、“指一指”的活动中完成了对生活中、情境中角的感知。
二、小组合作,加强学生间协作交流
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充分发挥出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小组中学生能主动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多。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优点,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小学生能够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互相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还要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因为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样的。总之,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都能使学生情绪兴奋,从而积极对待学习活动,自觉思考问题。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在认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情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而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同时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也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三角形稳定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联系一下见过的三角形框架,比如电线杆上的三角框架,提问学生为什么电线杆的横杆及固定拉线要设计成这样的形状。学生很快就会想到路边熟悉的电线杆并立刻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美观,有的说实用,有的说稳定……然后教师顺势提出:如果去掉一根支杆或者拉线会怎样?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是稳定了。也可以把数学问题带出课堂,让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来感知数学,获得知识。例如学习长度单位时,可以带上学生,拿上工具到操场实地测量、感受。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带上工具到野外测量速度;测算墙的用砖量;测算土地的长、宽、面积,进而估测作物的产量……这样经常性地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学生真正在玩中学,学中玩,与数学真正零距离的亲密接触,就不会觉得学习的枯燥无味了,而是一次愉快的旅行,是一种对生活的体验。学生非常渴望这样的实践活动,长此以往,就会把这种渴望逐步转化为对数学的渴望了。
四、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热情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3]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例如教学《比例应用题》后,教师设计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152千米,照这样计算:6小时行多少千米?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看看谁想的方法最多,这时,同学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人人积极思考,竭尽全力寻找与众不同的解答方法。当同学们说出用归一法,倍比方法、方程、比例方法等解法后,教师接着说:“还有没有其他的解答方法,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这时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过了一会儿,一个同学举手回答:“也可以用分数的知识解答。把3小时看作占6小时的1/2,根据已知一个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列式:152÷1/2。这样,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增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要使课堂气氛活跃焕发生机,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科学的设计学习活动,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活泼,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数学成为孩子们自觉追求的东西。
参考文献:
[1]郭成,陈红. 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2018,09:48-52.
[2]季秋霞.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3:61.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创建
随着素质教育往纵深发展,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原有的教学模式,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为此,构建小学高效课堂,减少题海战术,把学生玩的时间还给学生,让数学回归生活,成为减负提质下新一轮数学课堂教改的重要课题。为此,结合一线教育教学经验,我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进行了如下探究: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创设情境能够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合理的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1、找一找。让学生尝试找一找校园情景图中的角。2、说一说。说一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角。3、指一指,让学生指一指实物中的哪个部分才是角。学生在“找一找”、“说一说”、“指一指”的活动中完成了对生活中、情境中角的感知。
二、小组合作,加强学生间协作交流
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充分发挥出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小组中学生能主动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多。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优点,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小学生能够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互相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还要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因为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样的。总之,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都能使学生情绪兴奋,从而积极对待学习活动,自觉思考问题。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在认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情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而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同时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也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三角形稳定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联系一下见过的三角形框架,比如电线杆上的三角框架,提问学生为什么电线杆的横杆及固定拉线要设计成这样的形状。学生很快就会想到路边熟悉的电线杆并立刻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美观,有的说实用,有的说稳定……然后教师顺势提出:如果去掉一根支杆或者拉线会怎样?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是稳定了。也可以把数学问题带出课堂,让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来感知数学,获得知识。例如学习长度单位时,可以带上学生,拿上工具到操场实地测量、感受。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带上工具到野外测量速度;测算墙的用砖量;测算土地的长、宽、面积,进而估测作物的产量……这样经常性地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学生真正在玩中学,学中玩,与数学真正零距离的亲密接触,就不会觉得学习的枯燥无味了,而是一次愉快的旅行,是一种对生活的体验。学生非常渴望这样的实践活动,长此以往,就会把这种渴望逐步转化为对数学的渴望了。
四、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热情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3]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例如教学《比例应用题》后,教师设计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152千米,照这样计算:6小时行多少千米?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看看谁想的方法最多,这时,同学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人人积极思考,竭尽全力寻找与众不同的解答方法。当同学们说出用归一法,倍比方法、方程、比例方法等解法后,教师接着说:“还有没有其他的解答方法,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这时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过了一会儿,一个同学举手回答:“也可以用分数的知识解答。把3小时看作占6小时的1/2,根据已知一个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列式:152÷1/2。这样,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增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要使课堂气氛活跃焕发生机,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科学的设计学习活动,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积极主动,学得活泼,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让数学成为孩子们自觉追求的东西。
参考文献:
[1]郭成,陈红. 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2018,09:48-52.
[2]季秋霞.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