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 黄显余

【机构】 四川省资中县太平中学


【正文】我是一名农村初级中学历史教师,多年来对农村学校教育感受很多,困惑也多。从我县初中毕业会考成绩来看,历史等科目成绩相对偏低,是教师的原因,还是学生的原因呢?还是有其他的原因?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通过听学校公开课,教研组备课,授课,参加国培等等方式,渐渐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再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师资力量薄弱
  各地的农村中学,专业历史教师严重缺乏,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专业水平差,只能边教边学,没有知识的系统性及连贯性,往往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教学方法的钻研,更由于教学设备的简陋,使历史教学枯燥乏味。这不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本地教育系统即使有招聘历史教师的计划,但因农村学校条件差,教学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吸引不了有实力的师范类历史专业毕业生。
  二、学科地位偏低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学校仍然坚持“分数就是生命,分数就是质量”的口号,在目标管理上,还是把学生的考分,班级的名次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对学生及学校的学业总分,平均分,优秀率等内容分别进行排名。尤其是把中考成绩作为学校生存的生命线,升学率高意味着教师水平高,教学质量高。在中考这根指挥棒下,历史学科已经被边缘化,受到冷落成为必然,学校、社会总是给学生灌输历史学科不重要的错误思想,把它说成是“副科”,直接导致学生为了能在其他“主科”上取得好成绩,放弃了对历史学科的认真学习。历史学科教师评优晋级少有机会,历史课时不足,学校的各种活动冲击着历史正常的教学,有机会转科的教师去教别的学科了,这种现状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三、教师教学模式单调,不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由于历史学科地位不高,历史教师教学方法单调,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法,没有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是照本宣科,学生兴趣不浓,课堂气氛不活跃,不符合初中生年龄段学习的要求,抑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新课标指出,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各板块的学习内容应适于学校的学年及学期教学计划,并留有适当的余地,为各地区进行乡土历史的教学提供一定的空间。但是,在当前“安全责任”的大前提下,课外活动成了教师的负担,学生的奢望,教师也就不会组织学生进行既有趣又有益的课外乡土历史调查研究,也就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了。
  新课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逐步获得基本的历史学习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科学发展观,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可见,历史学科不是“副科”,而是非常重要的学科。那么,如何改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和推进新课改
  教师要学习新理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促教”的教学理念,教法上要创新,教法的创新主要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利用计算机、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设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合作探究、讨论法,朗读法等,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制作课件时,一定注意幻灯片的取舍,幻灯片在精而不在多,我听过不少公开课,发现有的教师的课件幻灯片过多,一堂课,除了老师的讲解,就是放幻灯片,学生很少有发言、讨论的时间与机会,这就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我们注意到:媒体教学,确实能使书本上的历史事件、图片等变得更为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若幻灯片过多,信息量太大,则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媒体教学还是要恰当合理运用。我在教学八年级下第二课时,只用了5个幻灯片,开头是一个激烈的战争短片导入,学生兴致很高,很投入,短片一结束,我就启发学生们猜是什么战争,成功引入本课内容;第二个幻灯片是战役图,训练学生看图分析的能力;第三张针对战争的背景、重要战役、战争的结果设计了3个思考讨论题;第四张是黄继光、邱少云的短片,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惨烈及志愿军战士英雄无畏的牺牲精神;第五张是拓展训练,思考抗美援朝的胜利对中的影响。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踊跃发言,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学得轻松,教学目的也达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来了。
  二、扎实提高历史专业素质,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历史教师要对历史教学有责任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增强自身的教育研究能力。培养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我们教学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课改中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问题,只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重要性,再加上合理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新颖的教学方式,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大大提高,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真正成为“乐之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农村学校历史教师在专业素质上还有待提高,更不用说那些“兼职”的历史教师。教育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树立新型教师形象,不断注入情感教育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学生是知识被动接受者。就是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和态度目标。教师照本宣科,不敢引用课本之外的内容,学生因而缺乏历史情趣。如果学生不喜欢历史课,不喜欢历史老师,怎么会喜欢历史,怎么能学好历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甚至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可亲可敬的教态,幽默风趣的语言,机敏的教学智慧,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现在很多农村学校也改善了教学条件,配置了多媒体。但平时放在那里几乎无人问津,只在教研活动时才偶尔使用,多媒体成了一种摆设。教师完全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可以巧妙地利用录音,录像等手段,生动具体地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历史之中,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