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中学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
【作者】 吴 俊
【机构】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永安中学校
【正文】摘 要:语文课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适时地向学生渗透人文方面的教育。这样既能加强了思想教育,又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充分地寓人文教育于语文教学,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正是今天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语文教育;人文精神;人格对话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生,努力地展示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光明的一面,文积极的一面,学生就会从教师身上领悟到生活之真、生活之美、生活之善。而语文教师坚强开朗的性格、温和幽默的语言、大方优雅的举止、渊博脱俗的会告诉学生生活是怎样的,人应该怎样生活。
一、语文老师的整个人格都对学生产生
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定位和价值取向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质也决定着语文教学是师生间精神的接纳和人格的对话。近年来,对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在走出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阶级性”的误区,在摆脱了七八十年代的“工具论”束缚后,终于走回了“人文性”本真。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张:教育不是为了社会功利的目的,而是为了受教育者本人,为了受教育者个人在人性、理智、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把他培养成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这种教育功能观、价值观认为语文教育应与人的发展相适应,并从人的发展推衍出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价值。语文教育的社会性功能、价值(即工具、外在功能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来实现。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提升个人价值的活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活动。
二、新课程教学观在语文课堂的运用
传统教学给了学生形形色色的知识,培育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人格对话以师生心灵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从人格出发,沿着人格形成的道路,完成人格的塑造,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人格的升华。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对话”,其内涵可理解为这样三个方面:教学伦理上的平等关系、教学方式上的互动关系和“文本”化的课本观。教学伦理上的平等关系。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性质的人际关系中。人际关系的性质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在关系中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的性质自然也制约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传统的师生关系,由于受传统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规定,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威依从关系。如果遵循这种教学伦理原则,对话教学是无法进行的,培养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人格的人的教学目标也会难以实现。因此,平等、民主是语文教学中人格对话的第一原则。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不应对学生存在有偏见和歧视,否则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具有人性,除了可以成为对话的前提之外,它自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教学方式上的互动关系。
三、在教学中进行人格感染
文学与人生息息相通,好的文学作品能激励人心,使人的精神和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职高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佳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供我们因材施教,进行人格教育。如:于是之《幼学纪事》,把我们带到了那苦难的岁月,让我们感受到一位出身贫寒的莘莘学子求学的艰难路程。作者运用幽默的语言形式,叙述着那凄凉辛酸的往事。既催人泪下,又催人奋进。他那执着的追求,不懈地努力,不正是我们今天年轻人立业所需要的品格吗?臧克家《昆仑飞雪到眉梢》,让我们感受了德高望重的学者“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启迪我们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以平常的心态学会做人。又如拜读冼星海《给母亲的信》,组织学生聆听他的《黄河大合唱》,那雄浑有力、激动人心的乐曲,至今仍让中华儿女热血沸腾、心潮澎湃。通过赏析,引导学生体会到艺术作品为亿万人民所喜爱的根源,也让学生明白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识植根于民众、植根于生活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挖掘教材里深刻的思想内容,不仅能引导学生向善、向真、向美,而且可以触动人的肉体与灵魂合一,开发人的心智,在接受人格教育的同时,得到感染,学会自律。
四、利用语文教学进行志向和意志的教育
初中学生是身体成长最快的时候,也是心里和性格逐渐成熟的阶段。这时期的学生好幻想,易自负。他们有远大志向,但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挫折认识不足。现在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受宠有加,磨难不足。长期在温室生活,人很容易变得自负而又懒惰脆弱,不思进取,缺乏吃苦能力。“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都证明了真正的人才要经历一番磨难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明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的道理。巴尔扎克说得好:“苦难对于有些人是万丈深渊,对于有些人则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忧患能激励人生存发展,信念、意志是人迈向成功的催化剂,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还可利用《二十一世纪的机器人》、《空间与时间的旅行》、《基因工程浅议》等文章,认识科学文化的巨大价值,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知识,自强不息。
一篇文章,一部书,由于读者阅读时结合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经历、思想境界进行了再创造,因而同一个问题往往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红楼梦》中“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也不例外,大到作品主题,小至某个词语解释,常常出现多解性。如对《孔雀东南飞》中“焦母为何要驱遣刘兰芝”这个问题,无论是“焦母蛮横专制说”、“焦母恋子情结说”,还是“刘兰芝不育说”、“焦、刘两家门第不当说”等,皆非唐突之言,都可以从诗中寻找到一定的依据。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就可以。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于漪语),即实现这场人格对话并不容易。首先还得以教师真诚、正直的道德人格作保证。教师应当敢于对教参乃至教材说“不”,善于揣摩作者心理或者文本内容,从人格、人性、人伦和作者、教师、学生的阅历经历多个角度作合情合理的解读。
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借助文本实现教师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作文教学就是借助学生创作的文本),也就是教师和学生人格对话的过程,当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思维定位在“人格对话”上时,我们语文教学的收益就可能不是干瘪的“语修逻文”而是丰满的健全人格。“人格对话”成为语文教学的普遍现实尚不敢说,但作为新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绩效是无可争议的。
参考文献:
[1]刘庆晶.对话教学初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22.
[2]许惠英.人格教育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
[3]王文彦, 蔡 明.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语文教育;人文精神;人格对话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生,努力地展示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光明的一面,文积极的一面,学生就会从教师身上领悟到生活之真、生活之美、生活之善。而语文教师坚强开朗的性格、温和幽默的语言、大方优雅的举止、渊博脱俗的会告诉学生生活是怎样的,人应该怎样生活。
一、语文老师的整个人格都对学生产生
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定位和价值取向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质也决定着语文教学是师生间精神的接纳和人格的对话。近年来,对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在走出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阶级性”的误区,在摆脱了七八十年代的“工具论”束缚后,终于走回了“人文性”本真。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张:教育不是为了社会功利的目的,而是为了受教育者本人,为了受教育者个人在人性、理智、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把他培养成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这种教育功能观、价值观认为语文教育应与人的发展相适应,并从人的发展推衍出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价值。语文教育的社会性功能、价值(即工具、外在功能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来实现。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提升个人价值的活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活动。
二、新课程教学观在语文课堂的运用
传统教学给了学生形形色色的知识,培育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人格对话以师生心灵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从人格出发,沿着人格形成的道路,完成人格的塑造,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人格的升华。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对话”,其内涵可理解为这样三个方面:教学伦理上的平等关系、教学方式上的互动关系和“文本”化的课本观。教学伦理上的平等关系。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性质的人际关系中。人际关系的性质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在关系中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的性质自然也制约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传统的师生关系,由于受传统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规定,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威依从关系。如果遵循这种教学伦理原则,对话教学是无法进行的,培养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人格的人的教学目标也会难以实现。因此,平等、民主是语文教学中人格对话的第一原则。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不应对学生存在有偏见和歧视,否则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具有人性,除了可以成为对话的前提之外,它自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教学方式上的互动关系。
三、在教学中进行人格感染
文学与人生息息相通,好的文学作品能激励人心,使人的精神和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职高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佳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供我们因材施教,进行人格教育。如:于是之《幼学纪事》,把我们带到了那苦难的岁月,让我们感受到一位出身贫寒的莘莘学子求学的艰难路程。作者运用幽默的语言形式,叙述着那凄凉辛酸的往事。既催人泪下,又催人奋进。他那执着的追求,不懈地努力,不正是我们今天年轻人立业所需要的品格吗?臧克家《昆仑飞雪到眉梢》,让我们感受了德高望重的学者“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启迪我们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以平常的心态学会做人。又如拜读冼星海《给母亲的信》,组织学生聆听他的《黄河大合唱》,那雄浑有力、激动人心的乐曲,至今仍让中华儿女热血沸腾、心潮澎湃。通过赏析,引导学生体会到艺术作品为亿万人民所喜爱的根源,也让学生明白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识植根于民众、植根于生活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挖掘教材里深刻的思想内容,不仅能引导学生向善、向真、向美,而且可以触动人的肉体与灵魂合一,开发人的心智,在接受人格教育的同时,得到感染,学会自律。
四、利用语文教学进行志向和意志的教育
初中学生是身体成长最快的时候,也是心里和性格逐渐成熟的阶段。这时期的学生好幻想,易自负。他们有远大志向,但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挫折认识不足。现在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受宠有加,磨难不足。长期在温室生活,人很容易变得自负而又懒惰脆弱,不思进取,缺乏吃苦能力。“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都证明了真正的人才要经历一番磨难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明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的道理。巴尔扎克说得好:“苦难对于有些人是万丈深渊,对于有些人则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忧患能激励人生存发展,信念、意志是人迈向成功的催化剂,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还可利用《二十一世纪的机器人》、《空间与时间的旅行》、《基因工程浅议》等文章,认识科学文化的巨大价值,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知识,自强不息。
一篇文章,一部书,由于读者阅读时结合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经历、思想境界进行了再创造,因而同一个问题往往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红楼梦》中“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也不例外,大到作品主题,小至某个词语解释,常常出现多解性。如对《孔雀东南飞》中“焦母为何要驱遣刘兰芝”这个问题,无论是“焦母蛮横专制说”、“焦母恋子情结说”,还是“刘兰芝不育说”、“焦、刘两家门第不当说”等,皆非唐突之言,都可以从诗中寻找到一定的依据。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就可以。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以自己之情点燃学生之情”(于漪语),即实现这场人格对话并不容易。首先还得以教师真诚、正直的道德人格作保证。教师应当敢于对教参乃至教材说“不”,善于揣摩作者心理或者文本内容,从人格、人性、人伦和作者、教师、学生的阅历经历多个角度作合情合理的解读。
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借助文本实现教师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作文教学就是借助学生创作的文本),也就是教师和学生人格对话的过程,当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思维定位在“人格对话”上时,我们语文教学的收益就可能不是干瘪的“语修逻文”而是丰满的健全人格。“人格对话”成为语文教学的普遍现实尚不敢说,但作为新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绩效是无可争议的。
参考文献:
[1]刘庆晶.对话教学初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22.
[2]许惠英.人格教育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
[3]王文彦, 蔡 明.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