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怎样上好小学语文略读课
【作者】 王星晓
【机构】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思界乡新旺小学
【正文】 略读课文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出现在教材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应重视略读方法训练。设计流程简略,抓住主要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多给学生朗读、思考、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让学生深刻感悟。对于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自己得出丰厚的答案和结论。
人教版小学语文每册教材都有10多篇略读课文,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好多老师一直不明白略读课文究竟该怎么教,让学生如何把握读书的“度”。归根到底,是对略读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所以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略而不略”,把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一是“教而不教”,略读课文读书方法没教给学生。前者是因为老师觉得略读课文中有好多值得仔细品味的语句,舍不得放手,于是像精读课一样细细品味;后者是因为老师觉得既然是略读课,就让学生读读课前导语,然后自学去吧。其实,略读教学要充分利用课例,引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品质。具体教学要求主要有: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粗知文章大意;向课外延伸。现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难忘的一课》为例,谈谈怎样上好略读课。
一、教师引导简约求“略”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出,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阅读活动的设计也要避免精读课的讲析,应以练习设计为主,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它既不能等同与精读课文面面俱到、精雕细琢,又不能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陶冶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反复斟酌,找准着力点,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细读解疑,方能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真正将力气使在刀刃上。
我在设计《难忘的一课》时,紧扣本单元爱国主题设计了三个大板块,一是课前引入,“了解历史,方懂古今”,用经典诵读和台湾三个历史事件让学生明白写作背景;二是“把握内容,抓住细节,领悟感情”,这是本课的重点。我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年轻的台湾教师教学生学习祖国文字时的感人情景,抓住细节,品析词句,演绎课堂,引领学生从中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三是领悟写法,拓展延伸,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学过程简略,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充分凸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二、学生感悟深刻求“丰”
略读教学讲究“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略读课文,并不代表着不“咬文嚼字”,要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从感知文本到亲近文本再到走入文本,在畅所欲言的和谐氛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略读课文,课中要追求“精略相辅,略中有精”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本课的重点部分时,我交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快速浏览”、“静下心来读一读”、“同桌交流”,在充分的朗读实践中品味关键词句“一笔一画”、“很认真”、“很吃力”地写,“一遍一遍地”、“严肃认真”地读,接着又让一个学生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写下“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台湾人民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认真态度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难忘的思想课堂”部分,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欣赏图片,走向人物背后,充分感知人物事迹,感悟文本内涵。此时,在学生的心里,墙上挂的早已不只是画像,分明就是祖国的骄傲,祖国的尊严,民族的精神。整个过程条理清晰,学生感深刻。
三、学习写法高效求“实”
在教学中,我摒弃繁琐的分析,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中三次不同意义的出现,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悟,读中思,在读中化。读,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台湾师生那严肃认真、富有感情、火热而真挚的心;读,让孩子们明白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深深而浓郁的爱;读,更让孩子体验到了台湾与祖国之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亲情;读,还让孩子们那颗纯朴的爱国之心沸腾了!从而归纳出本课主要的写作方法——“一叹三咏,反复传情”。学生还根据结构归纳出“材料安排,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我适时推送《别了,我爱的中国》,让学生再次感悟“反复”的妙用“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到深处才反复”。再次凸显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总之,略读课文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出现在教材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教师引导求“略”,设计简约,抓住主线、主要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多给学生朗读、思考、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学生感悟要深刻,对于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自己得出丰厚的答案和结论。
人教版小学语文每册教材都有10多篇略读课文,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好多老师一直不明白略读课文究竟该怎么教,让学生如何把握读书的“度”。归根到底,是对略读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所以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略而不略”,把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一是“教而不教”,略读课文读书方法没教给学生。前者是因为老师觉得略读课文中有好多值得仔细品味的语句,舍不得放手,于是像精读课一样细细品味;后者是因为老师觉得既然是略读课,就让学生读读课前导语,然后自学去吧。其实,略读教学要充分利用课例,引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品质。具体教学要求主要有: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粗知文章大意;向课外延伸。现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难忘的一课》为例,谈谈怎样上好略读课。
一、教师引导简约求“略”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出,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教学流程不宜过细过精,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阅读活动的设计也要避免精读课的讲析,应以练习设计为主,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它既不能等同与精读课文面面俱到、精雕细琢,又不能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陶冶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反复斟酌,找准着力点,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细读解疑,方能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真正将力气使在刀刃上。
我在设计《难忘的一课》时,紧扣本单元爱国主题设计了三个大板块,一是课前引入,“了解历史,方懂古今”,用经典诵读和台湾三个历史事件让学生明白写作背景;二是“把握内容,抓住细节,领悟感情”,这是本课的重点。我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年轻的台湾教师教学生学习祖国文字时的感人情景,抓住细节,品析词句,演绎课堂,引领学生从中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三是领悟写法,拓展延伸,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学过程简略,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充分凸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二、学生感悟深刻求“丰”
略读教学讲究“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略读课文,并不代表着不“咬文嚼字”,要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从感知文本到亲近文本再到走入文本,在畅所欲言的和谐氛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略读课文,课中要追求“精略相辅,略中有精”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本课的重点部分时,我交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快速浏览”、“静下心来读一读”、“同桌交流”,在充分的朗读实践中品味关键词句“一笔一画”、“很认真”、“很吃力”地写,“一遍一遍地”、“严肃认真”地读,接着又让一个学生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写下“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台湾人民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认真态度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难忘的思想课堂”部分,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欣赏图片,走向人物背后,充分感知人物事迹,感悟文本内涵。此时,在学生的心里,墙上挂的早已不只是画像,分明就是祖国的骄傲,祖国的尊严,民族的精神。整个过程条理清晰,学生感深刻。
三、学习写法高效求“实”
在教学中,我摒弃繁琐的分析,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中三次不同意义的出现,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悟,读中思,在读中化。读,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台湾师生那严肃认真、富有感情、火热而真挚的心;读,让孩子们明白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深深而浓郁的爱;读,更让孩子体验到了台湾与祖国之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亲情;读,还让孩子们那颗纯朴的爱国之心沸腾了!从而归纳出本课主要的写作方法——“一叹三咏,反复传情”。学生还根据结构归纳出“材料安排,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我适时推送《别了,我爱的中国》,让学生再次感悟“反复”的妙用“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到深处才反复”。再次凸显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总之,略读课文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出现在教材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教师引导求“略”,设计简约,抓住主线、主要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多给学生朗读、思考、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学生感悟要深刻,对于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自己得出丰厚的答案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