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开放课堂教学 拓展教学空间

【作者】 李春艳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第六小学


【正文】  摘 要:新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必须努力营造开放式学习的课堂氛围,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课前让学生先自学课本,旨在把独立学习引进教学过程,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教学内容,观察生活,搜集数学信息,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再通过开放教学形式、学习方法、教学手段、作业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最后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应用于其他学科,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理念的转变,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学时空的拓展和教学形式的改变。
  关键词:自主;开放;实践;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些顺应时代发展和人的发展要求的新的教育理念,必将引起数学课堂教学的变革。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家庭环境和社会阅历各不相同,这必然造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差异。如对数学问题的不同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不同方法以及对数学学习的不同需求等。因此,新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必须努力营造开放式学习的课堂氛围,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深化了教育的内涵。教育的意义不再是单纯的使学生获取知识,而是要在教给他们知识的同时,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因此,开放数学课堂,拓展教学时空,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是教学的主要目标。
  一、课前开放——超前学习,发现问题
  在新数学课堂中,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课堂的教育已不再是“教师惟我独尊,学生惟命是从,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迫无奈地学,教师声色俱厉,学生循规蹈矩的格局。”教师应结合有关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的条件开发各种有用的教学资源。同时,本次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在教学新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先了解学习内容,搜集数学信息,让学生带着经验进课堂,带着收获进课堂,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前就开始主动探索。
  1.让学生先学课本,了解教学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主动接触外界的信息(包括课本),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解读这些信息,从而赋予认识对象以心理意义。因此,以课本作为学生学会学习的文本,让每个学生对课本进行独立阅读,思考质疑,重组超越,已经成为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生先学课本要取得效果,教师必须进行相应的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否则学生不能深入地学习,先学课本会流于形式。我要求学生每天都带着三个问题自学课本“你已学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你还想知道什么?”并将收获与疑问记录下来供课堂上汇报交流。为了促进学积极思维,我要求他们每天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同时还开展“比比谁的问题多、好”的竞赛活动,“逼”着学生去看、去想、去学。
  2.让学生观察生活,搜集数学信息
  《标准》指出:“要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发展学生的这种应用意识,课前先向学生公布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动手实践,搜集与学习有关的信息资料。
  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如“分类”、“位置”与“顺序”、“统计”等。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数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并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我要求学生调查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百分数,它表示什么意义。在教学利息时,税率时,我要求学生深入银行、商店、税务所进行调查,了解有关常识。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它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学生通过调查实践,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不但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实践证明:课前先对学生开放教学内容,不但能满足学生想成为探究者、研究者、学习者的需要,而且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潜能,开动学习内驱力,激发学习兴趣,拥有更多成功的机会。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和看书自学寻找答案,不但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课堂开放——自主探究,发展个性
  课堂上,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质疑、讨论、操作、探索以获取真知,丰富体验。把“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给每个人提供发展的机会。 
  1. 开放教学形式
  学生通过自学,带着一大堆收获与问题进课堂,这时他们的自我表现欲特别强,急于想将自己的自学所得告诉大家。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创设一个交流、质疑、辩论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发挥。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根据知识的特点,采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形式来组织教学。
  ⑴质疑式。“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没有“疑”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疑”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只有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他们才有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创造和自我发展的欲望,才能驱动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我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请各小组拿出三角形,剪剪拼拼,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沿着“质疑→操作→交流”的程序学习,自己解决了问题,发现了规律。
  ⑵自主式。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通过亲身实践、自由想象、合作交流等步骤探索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我先让学生说说通过去超市买东西和课前自学,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让学生把在实践与自学中获得的知识在全班交流。然后请学生说说关于小数你还想知道什么?把你想知道的在小组中提出来,大家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师生共同解决,最后总结学习所得。学生通过汇报、质疑、讨论、总结等认识了小数。
  ⑶梳理式。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由浅入深的,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练习课在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应重视对知识的梳理。如复习“数的整除”,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一单元的概念,有条理地整理出来,然后再说说为什么这样整理。学生为了说明理由,就必须弄清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最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辨析题,组织辩论。为学生创设多向交流的机会,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知识链。
  2. 开放教学方法
  《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次课改还强调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给他们一份自由的空间,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教学中我们常问自己:“为什么有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呢?”原因很多,其中我们逼着学生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想去做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学生觉得我们可以这样做,,为什么非要按那样的方法做呢?,例如黑白圆球同箱问题,解决方法很多,成人偏向于运用假设的方法来解。而低年级儿童却偏向于运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即使很慢,他也乐意。例如分数乘法应用题,有的学生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有的喜欢用归一法解,他们的理解方式不同,所以解题方法也多种多样,而且有的方法比分数解法简单得多。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对数学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给他们一份自由的空间,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如教学×4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做一做,并告诉学生,做得不一样没关系。总之,希望大家多动脑筋,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过程简单一些,复杂一点都可以。写完后再请同学汇报。教师把学生汇报的算法一一写出,最后让学生从中选出一种最简单的算法,得到大家的认同后,再概括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3. 开放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理念的发展,教师应将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进数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和兴趣。如教师可以设计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融入图、文、声、像中。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方面,在保证他们计算技能的基础上,允许他们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计算器,为学生省出更多的时间去讨论、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使他们感觉到数学知识的精彩、有趣和生动,从而越来越喜欢数学这门课程。
  4. 开放作业形式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挖掘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掌握每个学生的认知情况,我将作业设计成作业超市和百科交响两部分。作业超市是课本上的基本题;百科交响有的是针对自己的薄弱点自编的题,有的是课本上的*号题和思考题。教师视不同情况给予评价。这种方法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考题、趣味题都搬上了作业本,字里行间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和灵气,学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三、课后开放——实践应用,提炼升华
  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需要长期培养,因此,要让学生多经历,多实践,在多种途径的应用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1.应用于实际生活
  如学生学了最大公约数后,我让学生当个小小设计师,为老师设计在一间长7米、宽6米的客厅里铺正方形瓷砖,需要选用边长为几(整数)的瓷砖才能铺得既整齐美观又经济实惠。学习利息后,我要求学生帮助家长计算如何存钱最合算,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零花钱存入银行。学生经历了选择瓷砖和存钱的过程,多了一次生活阅历,也多了一份数学就在身边的感受。 
  2.应用于其他学科 
  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会碰到许多数学问题。如社会课本中的《操场有多大》一课,涉及到测量,长方形的面积等知识;《方向》一课,涉及到图例、比例等知识;《一粒米的来历》一课,涉及到分数的改写等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大胆探索,寻找解决办法。这样既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沟通了学科之间的联系。
  数学课堂的开放,教学空间的拓展,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了学生思维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使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积极思维,大胆提问,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并体验到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成全对人的整体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创造性教学通论》,段继杨。吉林人民出版社。
  [3]《培养能够自主发展的人》,王永、余文森、张文质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李春艳,女,汉族,1983年出生,本科毕业,小学高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0年。曾多次参加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其中参加的中国教育学会《诵读经典诗文 提高双文素养》的课题研究,荣获国家教育部“中华经典诵读及其课程化研究结题科研成果二等奖,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教师科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顺利结题荣并荣获国家级一等奖,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案例研究》顺利结题,撰写的教学论文十八次获得“创新杯”等区级论文评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