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教研案例
【作者】 程淑云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教师进修学院)
【正文】摘 要: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取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从活动中感知数学,在操作中理解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操作性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幼儿理解建立数学概念过程中的操作性学习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也非常重要,但它不是唯一的有效方法,它的优势也是要与其他方法有机的结合。
关键词:幼儿;前期经验;操作活动;个别差异;实践研究
教研背景:数学认知小组活动以操作性学习为主,操作性学习是指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取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动手学数学。
由于我市幼儿园近几年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就出现了新旧教材的衔接问题,还有主题教材与我们数学认知活动这个教材的衔接问题,导致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操作性学习我们的幼儿园不同、班级不同,就是一个班的幼儿,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也有所不同,这就出现了幼儿所积累的数学认知操作性学习的前期经验也是不相同的,基于这种现状确立了教研方向----大班幼儿数学认知小组活动中的操作性学习研究。
教研形式 :网络教研、集体教研、园本教研三研并进
教研过程:
一、网络教研
期初组建大班年级组核心研修团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研工作,切实研究解决教师在组织幼儿儿数学认知小组活动操作性学习的新问题。以网络为载体向线下延伸的研修模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牵动教研,引导教师针对热点问题、困惑问题等进行话题式讨论,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构建教、研、训一体的网上教研模式,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集体教研
每月对教师们日常组织操作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做一次梳理,并下发给各园骨干老师,让他们带着各自的任务去实践,在下个月的研讨日再带着想法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在教研员的引领中得以提升。并通过 “热点话题”来解决即时性问题,促进了教师的实操能力。
三、园本教研
在网络教研、集体教研的基础上开展园本教研活动。以《娃娃餐厅》为课例,深入幼儿园进行追踪式的数学认知小组活动实践研究,对同一个班对幼儿进行分组开展活动,最后进行园本教研活展示动,经过多次教研得出:
一、关注幼儿的前期经验,合理设计活动环节,有层次地进行材摘要料投放
1.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发展是呈螺旋上升的,每一次数学认知活动,都需要一些前期经验作为基础。学期初我们在下去做调研的时候发现大班幼儿关于数学认知方面的前期经验,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前期经验不足,例如:有些幼儿园的孩子没有接触过算式,还有的对加、减号等运算符号的含义也不是很清晰,更没有摆弄的经验,还有一种就是,没有摆弄的经验,但是他计算技巧上的前期经验却比较多。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认知活动之前,首先要研究教材,分析即将开展的数学认知活动所需要的前期经验和幼儿已有的前期经验,再进行活动设计。第一次小组活动就出现前面我了解的情况“幼儿缺少摆弄的经验,但是他计算技巧的比较娴熟。”这让我们联想到了一档综艺节目,几个孩子在进行爬的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一个孩子就站起来走到了终点,结果是她犯规了成绩无效。我们分析一下她犯规的原因那就是她已经会走了,其他孩子可能不会走就没有犯规。
游戏要遵守规则,而我们的孩子如果已经能够计算出结果,就没有必要要求他必须通过摆弄求取结果。那怎样引导他参与操作性学习呢?为了关注到幼儿个体的差异,让活动更有层次性,就要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当孩子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借助辅助材料通过摆弄解决问题。
2.操作材料是幼儿数学教学中应用操作法的物质基础,因此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要得到保证,要注意操作物的直观形象性、可操作性和层次性。在《娃娃餐厅》的第二次小组活动中老师提供的材料有:菜单、食物卡片、游戏代币、小木棒等材料都具有社会性和直观性,但是,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每次都要对照菜单选取食物,再对照菜单计算价格操作起来很麻烦浪费了不少时间,于是又在放不同食物的小盘子上贴上了价格,这样操作性就更强了,也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在体现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上,老师根据班级幼儿前期经验的积累情况,投放了难度不同的四张任务卡。
二、观察幼儿操作活动,教师适时、适度的介入
在前两次的小组活动中,我们发现为完成活动目标,教师总是急于介入,过多的敢于幼儿的操作活动。而在幼儿的操作活动中,教师的引导是否适时,对调动幼儿的观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因为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幼儿需要对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进行认真的观察,对教师提出的操作要求进行消化,并联想先前操作经验,这样才能进行探索性的操作。我们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以保证幼儿能够进行全面的观察,教师的引导过早,那只能让幼儿的观察处于被动状态,教师的引导过迟,幼儿的兴趣已过,教师的引导就让幼儿的操作处于被动状态,只有当幼儿在活动中碰到难题无法解决,出现争议而渴望得到帮助时,教师的介入指导才是最恰当的,因此在小组活动的活动时,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观察者和支持者,只有认真的观察才能有效的支持,于是我们要求教师“闭” 上嘴,管住手。
那么在幼儿的操作活动中教师只看不说行吗?为达成活动目标,
教师提供适度的介入、支持是必要的,适度的介入,不是直接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幼儿操作,而是采用引导观察,提问,谈话或者一或者是一起实践的方式,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是幼儿自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把“请你这样做”变成“请你仔细想一想应该怎样做”
三、尊重幼儿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允许延迟完成
前期我在和田蕾老师研究活动的环节设计时,田老师就提到了如果活动中孩子们完成任务的速度不同,这时候怎样把他们的进度拉齐。我想这也是小组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的不同,不需要进行整个环节的推进。幼儿的能力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作为老师,我们就要尊重这种差异,允许幼儿延时完成或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降低要求,在活动中,田老师设计了四个不同难度的挑战任务,能力发展快的幼儿可能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而稍差一些的孩子可以少完成一个或几个任务。
在第三次小组活动中,教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张代金券,请小朋友按照代金券上的金额,为自己搭配出一份套餐,一个幼儿自主点餐时,手中的代金券是9元,他取到的三种食品总价是10元。代金券不够用了,他向老师求助,老师说这不符合任务要求,让他自己再想想怎样才能解决。老师的本意是让他换一种食品完成挑战任务,可是,大约2-3分钟后孩子开心地叫到:“我的钱够了。”原来田老师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中有一种代币是一元的,这名幼儿手里拿着9元的代金券和一枚代币兴奋地看着老师,眼里写满:“我做到了”。这个挑战任务对这名幼儿来讲可能有些难度,他的操作并不符合要求,但是从刚才他的操作活动中,我们不能否认他的数学认知能力得到了发展,他能够准确计算出三种食物的总价,并想办法解决了代金券不足的问题。
无论是能力发展快的,还是慢的孩子,教师都要给他们留有充足的操作时间,幼儿通过操作物体使动作内化为思维活动,需要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包办代替。
四、注重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参加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完全来自于好奇心发展起来的求趣心,由于喜欢表扬而发展起来的好胜心,加上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就可以就事论事的摆弄材料,变为有趣的手脑并用的活动,可使幼儿多次反复操作而不感到乏味,有利于保持兴趣,提高活动效果。
数学来自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活动生活化、把幼儿的生活经验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的、生动的、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幼儿在操作性活动中感受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在生活情境中,感知运用数学。孩子们的兴趣点被激发,参与数学认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被调动起来。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数学认知活动前期经验,又让幼儿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田老师在期初接收教研任务时就确定了以游戏为主要教学方式,开设了玩具商店这个游戏区,让幼儿通过游戏积累服务、计算等经验。同时还开设了数学区,在其中投放大量可供幼儿操作摆弄的工具性材料和任务卡,幼儿通过操作摆弄完成任务卡得到奖励。在区域游戏的模式上,进行大胆的尝试,让幼儿在数学区操作材料来赚取奖励,然后到商店里去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个喜欢的小钱包,把自己剩余钱币保存起来,这种游戏模式开展后,田老师发现孩子到数学区操作的兴趣大大的提升了,以前“人员稀少”的数学区如今经常“人满为患”,于是又设置了区域的管理员,由管理员负责本区域的组织,监督,和服务等,老师会给管理员定期发奖励代币,数学认知活动主要是靠区域游戏来进行前期经验积累,同时又培养了任务意识,规则意识,自我管理能力等。
数学认知活动只局限于数学区吗,其他区域有没有数学认识活动?
例如:在美工区,教师可提供各种厚薄、色彩、形状、大小不一的纸张供幼儿操作,并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按照一定的规律制作“各种颜色的新年礼物”“送给妈妈一条美丽的项链”……让幼儿尝试创造出新的排列装饰方法等。对于摆放在半封闭式展示柜中的材料,整理筐和展示柜边缘都贴了相应的符号,符号与实物对应,便于幼儿了解整理筐中的材料内容,整理筐上的符号与展示柜上的符号对应,便于幼儿自主整理,幼儿在一次又一次的取放材料的过程中把握对应的概念。利用各种图形拼贴的机器人,利用球形的乒乓球制作的太空飞船,利用废旧纸箱、纸筒加颜料刷的太空基地……幼儿在感知各种形状的独特之处之后,进行动手创作,都渗透着数学认知活动。
总之,从活动中感知数学,在操作中理解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操作性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幼儿理解建立数学概念过程中的操作性学习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也非常重要,但它不是唯一的有效方法,它的优势也是要与其他方法有机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黄瑾 田方 学前幼儿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幼儿;前期经验;操作活动;个别差异;实践研究
教研背景:数学认知小组活动以操作性学习为主,操作性学习是指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取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动手学数学。
由于我市幼儿园近几年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就出现了新旧教材的衔接问题,还有主题教材与我们数学认知活动这个教材的衔接问题,导致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操作性学习我们的幼儿园不同、班级不同,就是一个班的幼儿,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也有所不同,这就出现了幼儿所积累的数学认知操作性学习的前期经验也是不相同的,基于这种现状确立了教研方向----大班幼儿数学认知小组活动中的操作性学习研究。
教研形式 :网络教研、集体教研、园本教研三研并进
教研过程:
一、网络教研
期初组建大班年级组核心研修团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研工作,切实研究解决教师在组织幼儿儿数学认知小组活动操作性学习的新问题。以网络为载体向线下延伸的研修模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牵动教研,引导教师针对热点问题、困惑问题等进行话题式讨论,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构建教、研、训一体的网上教研模式,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集体教研
每月对教师们日常组织操作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做一次梳理,并下发给各园骨干老师,让他们带着各自的任务去实践,在下个月的研讨日再带着想法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在教研员的引领中得以提升。并通过 “热点话题”来解决即时性问题,促进了教师的实操能力。
三、园本教研
在网络教研、集体教研的基础上开展园本教研活动。以《娃娃餐厅》为课例,深入幼儿园进行追踪式的数学认知小组活动实践研究,对同一个班对幼儿进行分组开展活动,最后进行园本教研活展示动,经过多次教研得出:
一、关注幼儿的前期经验,合理设计活动环节,有层次地进行材摘要料投放
1.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发展是呈螺旋上升的,每一次数学认知活动,都需要一些前期经验作为基础。学期初我们在下去做调研的时候发现大班幼儿关于数学认知方面的前期经验,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前期经验不足,例如:有些幼儿园的孩子没有接触过算式,还有的对加、减号等运算符号的含义也不是很清晰,更没有摆弄的经验,还有一种就是,没有摆弄的经验,但是他计算技巧上的前期经验却比较多。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认知活动之前,首先要研究教材,分析即将开展的数学认知活动所需要的前期经验和幼儿已有的前期经验,再进行活动设计。第一次小组活动就出现前面我了解的情况“幼儿缺少摆弄的经验,但是他计算技巧的比较娴熟。”这让我们联想到了一档综艺节目,几个孩子在进行爬的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一个孩子就站起来走到了终点,结果是她犯规了成绩无效。我们分析一下她犯规的原因那就是她已经会走了,其他孩子可能不会走就没有犯规。
游戏要遵守规则,而我们的孩子如果已经能够计算出结果,就没有必要要求他必须通过摆弄求取结果。那怎样引导他参与操作性学习呢?为了关注到幼儿个体的差异,让活动更有层次性,就要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当孩子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借助辅助材料通过摆弄解决问题。
2.操作材料是幼儿数学教学中应用操作法的物质基础,因此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要得到保证,要注意操作物的直观形象性、可操作性和层次性。在《娃娃餐厅》的第二次小组活动中老师提供的材料有:菜单、食物卡片、游戏代币、小木棒等材料都具有社会性和直观性,但是,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每次都要对照菜单选取食物,再对照菜单计算价格操作起来很麻烦浪费了不少时间,于是又在放不同食物的小盘子上贴上了价格,这样操作性就更强了,也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在体现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上,老师根据班级幼儿前期经验的积累情况,投放了难度不同的四张任务卡。
二、观察幼儿操作活动,教师适时、适度的介入
在前两次的小组活动中,我们发现为完成活动目标,教师总是急于介入,过多的敢于幼儿的操作活动。而在幼儿的操作活动中,教师的引导是否适时,对调动幼儿的观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因为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幼儿需要对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进行认真的观察,对教师提出的操作要求进行消化,并联想先前操作经验,这样才能进行探索性的操作。我们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以保证幼儿能够进行全面的观察,教师的引导过早,那只能让幼儿的观察处于被动状态,教师的引导过迟,幼儿的兴趣已过,教师的引导就让幼儿的操作处于被动状态,只有当幼儿在活动中碰到难题无法解决,出现争议而渴望得到帮助时,教师的介入指导才是最恰当的,因此在小组活动的活动时,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观察者和支持者,只有认真的观察才能有效的支持,于是我们要求教师“闭” 上嘴,管住手。
那么在幼儿的操作活动中教师只看不说行吗?为达成活动目标,
教师提供适度的介入、支持是必要的,适度的介入,不是直接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幼儿操作,而是采用引导观察,提问,谈话或者一或者是一起实践的方式,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是幼儿自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把“请你这样做”变成“请你仔细想一想应该怎样做”
三、尊重幼儿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允许延迟完成
前期我在和田蕾老师研究活动的环节设计时,田老师就提到了如果活动中孩子们完成任务的速度不同,这时候怎样把他们的进度拉齐。我想这也是小组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的不同,不需要进行整个环节的推进。幼儿的能力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作为老师,我们就要尊重这种差异,允许幼儿延时完成或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降低要求,在活动中,田老师设计了四个不同难度的挑战任务,能力发展快的幼儿可能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而稍差一些的孩子可以少完成一个或几个任务。
在第三次小组活动中,教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张代金券,请小朋友按照代金券上的金额,为自己搭配出一份套餐,一个幼儿自主点餐时,手中的代金券是9元,他取到的三种食品总价是10元。代金券不够用了,他向老师求助,老师说这不符合任务要求,让他自己再想想怎样才能解决。老师的本意是让他换一种食品完成挑战任务,可是,大约2-3分钟后孩子开心地叫到:“我的钱够了。”原来田老师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中有一种代币是一元的,这名幼儿手里拿着9元的代金券和一枚代币兴奋地看着老师,眼里写满:“我做到了”。这个挑战任务对这名幼儿来讲可能有些难度,他的操作并不符合要求,但是从刚才他的操作活动中,我们不能否认他的数学认知能力得到了发展,他能够准确计算出三种食物的总价,并想办法解决了代金券不足的问题。
无论是能力发展快的,还是慢的孩子,教师都要给他们留有充足的操作时间,幼儿通过操作物体使动作内化为思维活动,需要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包办代替。
四、注重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参加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完全来自于好奇心发展起来的求趣心,由于喜欢表扬而发展起来的好胜心,加上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就可以就事论事的摆弄材料,变为有趣的手脑并用的活动,可使幼儿多次反复操作而不感到乏味,有利于保持兴趣,提高活动效果。
数学来自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活动生活化、把幼儿的生活经验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的、生动的、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幼儿在操作性活动中感受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在生活情境中,感知运用数学。孩子们的兴趣点被激发,参与数学认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被调动起来。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数学认知活动前期经验,又让幼儿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田老师在期初接收教研任务时就确定了以游戏为主要教学方式,开设了玩具商店这个游戏区,让幼儿通过游戏积累服务、计算等经验。同时还开设了数学区,在其中投放大量可供幼儿操作摆弄的工具性材料和任务卡,幼儿通过操作摆弄完成任务卡得到奖励。在区域游戏的模式上,进行大胆的尝试,让幼儿在数学区操作材料来赚取奖励,然后到商店里去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个喜欢的小钱包,把自己剩余钱币保存起来,这种游戏模式开展后,田老师发现孩子到数学区操作的兴趣大大的提升了,以前“人员稀少”的数学区如今经常“人满为患”,于是又设置了区域的管理员,由管理员负责本区域的组织,监督,和服务等,老师会给管理员定期发奖励代币,数学认知活动主要是靠区域游戏来进行前期经验积累,同时又培养了任务意识,规则意识,自我管理能力等。
数学认知活动只局限于数学区吗,其他区域有没有数学认识活动?
例如:在美工区,教师可提供各种厚薄、色彩、形状、大小不一的纸张供幼儿操作,并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按照一定的规律制作“各种颜色的新年礼物”“送给妈妈一条美丽的项链”……让幼儿尝试创造出新的排列装饰方法等。对于摆放在半封闭式展示柜中的材料,整理筐和展示柜边缘都贴了相应的符号,符号与实物对应,便于幼儿了解整理筐中的材料内容,整理筐上的符号与展示柜上的符号对应,便于幼儿自主整理,幼儿在一次又一次的取放材料的过程中把握对应的概念。利用各种图形拼贴的机器人,利用球形的乒乓球制作的太空飞船,利用废旧纸箱、纸筒加颜料刷的太空基地……幼儿在感知各种形状的独特之处之后,进行动手创作,都渗透着数学认知活动。
总之,从活动中感知数学,在操作中理解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操作性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幼儿理解建立数学概念过程中的操作性学习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也非常重要,但它不是唯一的有效方法,它的优势也是要与其他方法有机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黄瑾 田方 学前幼儿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