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陈谋智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第二十二中学校)
【正文】 摘 要: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和高中生应考的功利性,使得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阅读教学课堂往往耗费时间长却收效甚微。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对阅读教学工作研究深入,本文将从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有效进行阅读教学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更好的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是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和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认识与思考。阅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及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耗费时间长却收效甚微,面对如此现状,我将结合自身实践从以下三方面谈谈对阅读教学的见解。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呵护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换而言之,如果要达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需要先让学生关注任课教师,因为学生往往会对喜欢的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于教师而言,在平时教学中要利用自己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上所任教的学科。于学生而言,应多关注学习生活中的细节,而语言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这需要学生的参与,经过阅读与思考才能体会。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现与文本相关的内容知识,或者通过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并能形象地感受到文本无穷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不顾学生需求只讲所谓的重点,从而忽略了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深意,机械性地进行教学。比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对文章各个部分进行分析讲解。所谓的学生阅读只是根据教师所预设的问题从文章中筛选信息得出答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况且在进行文本阅读时,很多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文本的表面含义,很少有学生深入阅读理解。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生的阅读仅只停留在课堂中、课本中,缺乏课外阅读,这都是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思维导致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应该是平等和谐的,那么阅读教学就更应像平等地讨论,教师应尊重学生在阅读中所得出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让其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因此,在高中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并有效地落实。
(一)培养学生自主性
课前或课上,教师应该留足时间给学生阅读,充分发挥教材的引导作用,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延伸到课外,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以内带外从而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关注生活中的人和事,从而锻炼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可以由学生预习分享李白所处朝代的背景故事,再通过“赐金放还”的故事引出李白的生活和精神的变化,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将课内外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吸收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重于引导
在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重点词句或语段入手,进行鉴赏,提取关键信息,通过联想想象品味作品语言,体味文本之美,把握文章主题。从而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到:“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百花,有袅娜地开着······”教师在对这段话进行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描绘出一幅月下荷塘荷叶荷花婀娜多姿,荷香若有若无、沁人心脾,荷波凝碧,荷韵更见风致的朦胧柔和之景,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月下荷塘的幽雅宁静。
(三)应答技巧训练
在阅读课文的同时还可为学生提供相应层次和类型的考题信息进行阅读训练,锻炼学生综合答题技巧,让学生在思维及想象力保持活跃的状态下应考答题逐步趋于规范化。比如在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课文第四段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要求学生点出“田田、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袅娜、明珠、星星、美人”等关键词,再要求学生结合想象,分析出文章所要描绘的意境。在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答题能力。
三、利用网络技术进行阅读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借助手机和电脑,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进行阅读。可由教师建立公众平台,或向学生推荐微信中《中华活页文选》《高中语文》《诗歌月刊》等有助于阅读的公众号,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公众号、网站浏览等途径查询所需的阅读资料,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留言、点评。与作者、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随时发表意见,参与讨论。也可通过教室网络白板进行经典文本的展示并在课堂上师生进行相互讨论。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阅读教学严峻的压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培养好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其积极主动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及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做好阅读方法的指导,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实现文本知识的内化和文学素养的升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贾向敏.高中生语文阅读现状及对策.学周刊.2020年(08):60-61.
[2]杨伟平.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阅读策略的探索与实践.青海教育.2020年(03):38-39.
[3]杨占中.浅论“微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学语文.2019年(06):49-51.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是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和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认识与思考。阅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及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耗费时间长却收效甚微,面对如此现状,我将结合自身实践从以下三方面谈谈对阅读教学的见解。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呵护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换而言之,如果要达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需要先让学生关注任课教师,因为学生往往会对喜欢的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于教师而言,在平时教学中要利用自己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上所任教的学科。于学生而言,应多关注学习生活中的细节,而语言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这需要学生的参与,经过阅读与思考才能体会。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现与文本相关的内容知识,或者通过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并能形象地感受到文本无穷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不顾学生需求只讲所谓的重点,从而忽略了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深意,机械性地进行教学。比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对文章各个部分进行分析讲解。所谓的学生阅读只是根据教师所预设的问题从文章中筛选信息得出答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况且在进行文本阅读时,很多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文本的表面含义,很少有学生深入阅读理解。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生的阅读仅只停留在课堂中、课本中,缺乏课外阅读,这都是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思维导致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有的课堂教学都应该是平等和谐的,那么阅读教学就更应像平等地讨论,教师应尊重学生在阅读中所得出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让其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因此,在高中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并有效地落实。
(一)培养学生自主性
课前或课上,教师应该留足时间给学生阅读,充分发挥教材的引导作用,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延伸到课外,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以内带外从而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关注生活中的人和事,从而锻炼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可以由学生预习分享李白所处朝代的背景故事,再通过“赐金放还”的故事引出李白的生活和精神的变化,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将课内外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吸收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重于引导
在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重点词句或语段入手,进行鉴赏,提取关键信息,通过联想想象品味作品语言,体味文本之美,把握文章主题。从而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到:“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百花,有袅娜地开着······”教师在对这段话进行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描绘出一幅月下荷塘荷叶荷花婀娜多姿,荷香若有若无、沁人心脾,荷波凝碧,荷韵更见风致的朦胧柔和之景,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月下荷塘的幽雅宁静。
(三)应答技巧训练
在阅读课文的同时还可为学生提供相应层次和类型的考题信息进行阅读训练,锻炼学生综合答题技巧,让学生在思维及想象力保持活跃的状态下应考答题逐步趋于规范化。比如在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可提出问题:课文第四段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要求学生点出“田田、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袅娜、明珠、星星、美人”等关键词,再要求学生结合想象,分析出文章所要描绘的意境。在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答题能力。
三、利用网络技术进行阅读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借助手机和电脑,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进行阅读。可由教师建立公众平台,或向学生推荐微信中《中华活页文选》《高中语文》《诗歌月刊》等有助于阅读的公众号,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公众号、网站浏览等途径查询所需的阅读资料,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留言、点评。与作者、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随时发表意见,参与讨论。也可通过教室网络白板进行经典文本的展示并在课堂上师生进行相互讨论。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阅读教学严峻的压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培养好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其积极主动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及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做好阅读方法的指导,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实现文本知识的内化和文学素养的升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贾向敏.高中生语文阅读现状及对策.学周刊.2020年(08):60-61.
[2]杨伟平.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阅读策略的探索与实践.青海教育.2020年(03):38-39.
[3]杨占中.浅论“微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学语文.2019年(0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