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学情分析 实施有效教学
【作者】 陈 寅
【机构】 (浙江省黄岩区城关中学)
【正文】摘 要:写作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教和学不能有效地对接,大多数时候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写作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基于这样的现状,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写作教学应当从关注写作知识,转到关注学生的实际写作学习需求。“理想的写作教学是必须基于学情的”,教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原则,开展切实有效的写作教学活动。
关键词:写作教学;写作学情;以学定教
本文所说的写作学情,笔者引用了邓彤老师在《学情分析:写作教学的起点》一文中的定义:学生学习之前的先有知识状态、写作情感;学生学习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学生学习之后的有关写作的知情意等。
作文在中考中比重很大,笔者也跟其他语文教师一样重视写作的课堂教学,但写作教学的内容通常由专家、教材编写者或者按照笔者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来确定,在设计写作教学时,很少按照关注学生的学情,如学生学习之前已有的知识状态,学生是否会对将要学习的写作知识感兴趣;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是否有困难;学生的实际困惑在学习之后有没有得到解决等。这样的写作教学因没有把握教与学的对接点,造成了教与学过程中的“供求”不统一,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所起到的实际作用是很有限的。
余文森教授在其《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中提到:“教师应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是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王荣生教授在《写作教学教什么》给了语文教师有一个建议:“写作教学就是研究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根据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确定最近一个阶段写作重心和要突破的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两位教授的观点和建议让笔者深刻认识到以往写作教学的诸多不足,促使笔者在写作教学观念和写作教学实践上都做了一番改进。
一、基于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写作教学目标,不是由教师的理解和经验决定的,也不是由教科书设定的,而是要取决于学生的写作起始学情。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已经学习了哪些写作知识,这个简单,我们大可以从课标学段标准,教学内容结构表,教学参考书中找到答案;其次,要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哪些写作知识,这点教师可以通过批阅和分析学生的习作,探测到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哪些方面已经达到标准,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了解学生学习的差异等。只有对学生写作起始学情进行准确评估,才能据此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比如根据部编版所呈现的写作序列知识,七上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教学目标是写出人物的特点,在准备教学时,笔者联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如借助事例展现人物以及人物描写的相关知识。另外,通过批阅分析初中入学后布置给学生的趣味写作——“猜猜我是谁”,发现在学生的习作中存在的普遍两大问题:一是事例不够典型,所选择的事例看似有用,其实不足以凸显人物独有的特点;二是手法单一,描写空泛,不知怎样展开细腻地描绘,以至于人物形象不够生动和丰满。基于以上学情,笔者将此次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选择恰当的事例展开具体生动的描写,凸显人物的特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恰当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理性看待自己的写作情况,并获得足够的写作动力。只有根据学生的写作学情确定的写作教学目标,才不会过低,低到让学生感到是简单无聊的重复;也不会盲目地将目标定的太高,高到让学生不能完成任务,变成无效的写作教学。
二、基于学情开发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说过:“要研究学生的写作困难,确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这是写作课程的基本要义。”在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学情并据此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教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教学内容。
教学七上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时,笔者基于学情确定了“学会选择恰当的事例展开具体生动的描写,凸显人物的特点”的教学目标后,有针对性地开发了以下教学内容。
片段1:创设情境,激趣纠偏
在课堂上,笔者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
电视台要举办一个栏目,叫特色人物“秀秀秀”,编导想让你来推荐你生活圈中富有特点的人。
请以下面的句式来推荐(写一写):
是个 的人,她(他) 。
(第一处横线请确定人物,第二处横线写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第三处用一句话来解说这么评价的原因。)
示例:⑴许珈铭是个淡定的人,他连遇到考试卷受损都能十分平静。
⑵妈妈是个健忘的人,她一下楼就想不起自己刚才关门了没有。
设计意图:语文的学习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通过上述情境的创设,在写作动机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机、兴趣;在写作内容方面,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写作技能方面,确定了写作的方向与基本格局,同时也纠正了学生实际写作中的偏差:所选择的事例看似有用,却不够典型,不能突出人物的特点,顺势引导学生在精选事例时应遵循“恰当”“细微”“鲜活”的原则。
片段2:温故知新,归纳方法
师:如此,人物有希望上榜吗?为了推荐许珈铭上榜,你有什么提建议?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生熟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的前提下,笔者带领学生从写作的角度重温经典,让学生明白描写不能空泛,要把人物放在事件中写,同时还要抓住人物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来写。另外,针对学生习作中不知怎样展开细腻地描绘的困难,笔者结合两篇经典中的典型描写,让学生体会运用了“细化”“延长”“定格”等的描写方法。
片段3:牛刀小试,学以致用
师:把你刚才写的那个句子,扩展成一个段落。
要求:必须写事件、描动作、画神情、有语言,谈感受,其他的方法可用可不用。
片段4:多向交流,多元评价
设计意图:进行上述两项巩固性的操练,一方面希望真正落实人物细描的能力,另一方面用于检测学生教学前的写作困难有无通过课堂教学得到解决,便于教师及时调整之后的教学内容。
片段5:由段成篇,拓展提升
师:如何让他(她)特点再鲜明一点?一个片段无疑已实现不了上述目标,那么,咱们接下来就借鉴他人的写作思路,进一步补充完善你的片段文字,扩写文段成语篇。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让你们梳理过写作思路的6篇阅读材料,你是否发现介绍某人的文章,可以有多种写作思路?想一想,然后在相应的格子里打“√”。(此处省略阅读材料的正文内容)
课后设计的写作任务是要求学生模仿上面表格里的一种写作思路,为推荐的人物写一篇文章发送给“特色人物秀秀秀”栏目。
设计意图:初中三年的教学是一个整体,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差异性,制定有梯度的发展性的层级目标和教学内容,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学习需求。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笔者基于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困难或实际存在的问题为抓手,开发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进行写作训练,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为学生提供了生成该写作经验的策略支架和知识支架,让学生在共同探讨写作技巧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就感,从而不断接近并超越自己写作的“最近发展区”。
三、基于学情设计写作任务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写作的三大困难是: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学生“不想写”“没东西可写”“不会写”。所以如何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写作任务也是影响写作教学切实有效的关键因素。
反观自己历年来写作任务的布置,实在汗颜。谨慎的时候,笔者经常按照教材中写作专题训练的要求,从中选择一个作文题让学生写作;随意的时候,脑中“灵光一闪”或者看别人把作文题目取得这么好,就随手布置给学生写。前者依据虽依据教材,看似合理规范,但忽视了一个问题:教材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一个样本,如果不加改造地机械照搬,就难以适应不同学情的个性化需求。后者固然灵活,但如此随意、无序、无目的、无计划的写作教学带来的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我国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因此,设计合宜的写作任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为只有那些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写作任务,适合学生的性格兴趣、生活经验、心理需求等,才能让学生愿意去写,有东西可写,知道怎么写。所以,教师要通过平时细致地观察,或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随笔沟通以及对学生已有写作状态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积累学情档案,才能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写作任务。
总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应该积极响应“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套套空泛的写作技巧,也不应该是一堆堆静态的写作知识,而应立足学生的写作学情,基于学生写作问题与困难,设计解决策略进行“精准扶贫”,这样的写作教学才能出真实效。
参考文献:
[1][4][5]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
[2]邓彤.学情分析:写作教学的起点[A].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19.5.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9.
关键词:写作教学;写作学情;以学定教
本文所说的写作学情,笔者引用了邓彤老师在《学情分析:写作教学的起点》一文中的定义:学生学习之前的先有知识状态、写作情感;学生学习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学生学习之后的有关写作的知情意等。
作文在中考中比重很大,笔者也跟其他语文教师一样重视写作的课堂教学,但写作教学的内容通常由专家、教材编写者或者按照笔者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来确定,在设计写作教学时,很少按照关注学生的学情,如学生学习之前已有的知识状态,学生是否会对将要学习的写作知识感兴趣;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是否有困难;学生的实际困惑在学习之后有没有得到解决等。这样的写作教学因没有把握教与学的对接点,造成了教与学过程中的“供求”不统一,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所起到的实际作用是很有限的。
余文森教授在其《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中提到:“教师应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是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王荣生教授在《写作教学教什么》给了语文教师有一个建议:“写作教学就是研究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根据学生的写作状态和写作样本,确定最近一个阶段写作重心和要突破的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两位教授的观点和建议让笔者深刻认识到以往写作教学的诸多不足,促使笔者在写作教学观念和写作教学实践上都做了一番改进。
一、基于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写作教学目标,不是由教师的理解和经验决定的,也不是由教科书设定的,而是要取决于学生的写作起始学情。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已经学习了哪些写作知识,这个简单,我们大可以从课标学段标准,教学内容结构表,教学参考书中找到答案;其次,要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哪些写作知识,这点教师可以通过批阅和分析学生的习作,探测到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哪些方面已经达到标准,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了解学生学习的差异等。只有对学生写作起始学情进行准确评估,才能据此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比如根据部编版所呈现的写作序列知识,七上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教学目标是写出人物的特点,在准备教学时,笔者联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如借助事例展现人物以及人物描写的相关知识。另外,通过批阅分析初中入学后布置给学生的趣味写作——“猜猜我是谁”,发现在学生的习作中存在的普遍两大问题:一是事例不够典型,所选择的事例看似有用,其实不足以凸显人物独有的特点;二是手法单一,描写空泛,不知怎样展开细腻地描绘,以至于人物形象不够生动和丰满。基于以上学情,笔者将此次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选择恰当的事例展开具体生动的描写,凸显人物的特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恰当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理性看待自己的写作情况,并获得足够的写作动力。只有根据学生的写作学情确定的写作教学目标,才不会过低,低到让学生感到是简单无聊的重复;也不会盲目地将目标定的太高,高到让学生不能完成任务,变成无效的写作教学。
二、基于学情开发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说过:“要研究学生的写作困难,确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这是写作课程的基本要义。”在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学情并据此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教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教学内容。
教学七上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时,笔者基于学情确定了“学会选择恰当的事例展开具体生动的描写,凸显人物的特点”的教学目标后,有针对性地开发了以下教学内容。
片段1:创设情境,激趣纠偏
在课堂上,笔者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
电视台要举办一个栏目,叫特色人物“秀秀秀”,编导想让你来推荐你生活圈中富有特点的人。
请以下面的句式来推荐(写一写):
是个 的人,她(他) 。
(第一处横线请确定人物,第二处横线写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第三处用一句话来解说这么评价的原因。)
示例:⑴许珈铭是个淡定的人,他连遇到考试卷受损都能十分平静。
⑵妈妈是个健忘的人,她一下楼就想不起自己刚才关门了没有。
设计意图:语文的学习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通过上述情境的创设,在写作动机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机、兴趣;在写作内容方面,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写作技能方面,确定了写作的方向与基本格局,同时也纠正了学生实际写作中的偏差:所选择的事例看似有用,却不够典型,不能突出人物的特点,顺势引导学生在精选事例时应遵循“恰当”“细微”“鲜活”的原则。
片段2:温故知新,归纳方法
师:如此,人物有希望上榜吗?为了推荐许珈铭上榜,你有什么提建议?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生熟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的前提下,笔者带领学生从写作的角度重温经典,让学生明白描写不能空泛,要把人物放在事件中写,同时还要抓住人物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来写。另外,针对学生习作中不知怎样展开细腻地描绘的困难,笔者结合两篇经典中的典型描写,让学生体会运用了“细化”“延长”“定格”等的描写方法。
片段3:牛刀小试,学以致用
师:把你刚才写的那个句子,扩展成一个段落。
要求:必须写事件、描动作、画神情、有语言,谈感受,其他的方法可用可不用。
片段4:多向交流,多元评价
设计意图:进行上述两项巩固性的操练,一方面希望真正落实人物细描的能力,另一方面用于检测学生教学前的写作困难有无通过课堂教学得到解决,便于教师及时调整之后的教学内容。
片段5:由段成篇,拓展提升
师:如何让他(她)特点再鲜明一点?一个片段无疑已实现不了上述目标,那么,咱们接下来就借鉴他人的写作思路,进一步补充完善你的片段文字,扩写文段成语篇。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让你们梳理过写作思路的6篇阅读材料,你是否发现介绍某人的文章,可以有多种写作思路?想一想,然后在相应的格子里打“√”。(此处省略阅读材料的正文内容)
课后设计的写作任务是要求学生模仿上面表格里的一种写作思路,为推荐的人物写一篇文章发送给“特色人物秀秀秀”栏目。
设计意图:初中三年的教学是一个整体,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差异性,制定有梯度的发展性的层级目标和教学内容,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学习需求。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笔者基于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困难或实际存在的问题为抓手,开发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进行写作训练,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为学生提供了生成该写作经验的策略支架和知识支架,让学生在共同探讨写作技巧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就感,从而不断接近并超越自己写作的“最近发展区”。
三、基于学情设计写作任务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写作的三大困难是: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学生“不想写”“没东西可写”“不会写”。所以如何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写作任务也是影响写作教学切实有效的关键因素。
反观自己历年来写作任务的布置,实在汗颜。谨慎的时候,笔者经常按照教材中写作专题训练的要求,从中选择一个作文题让学生写作;随意的时候,脑中“灵光一闪”或者看别人把作文题目取得这么好,就随手布置给学生写。前者依据虽依据教材,看似合理规范,但忽视了一个问题:教材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一个样本,如果不加改造地机械照搬,就难以适应不同学情的个性化需求。后者固然灵活,但如此随意、无序、无目的、无计划的写作教学带来的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我国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因此,设计合宜的写作任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为只有那些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写作任务,适合学生的性格兴趣、生活经验、心理需求等,才能让学生愿意去写,有东西可写,知道怎么写。所以,教师要通过平时细致地观察,或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随笔沟通以及对学生已有写作状态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积累学情档案,才能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写作任务。
总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应该积极响应“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套套空泛的写作技巧,也不应该是一堆堆静态的写作知识,而应立足学生的写作学情,基于学生写作问题与困难,设计解决策略进行“精准扶贫”,这样的写作教学才能出真实效。
参考文献:
[1][4][5]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
[2]邓彤.学情分析:写作教学的起点[A].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高中,2019.5.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