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深耕教材 巧妙组合 讲好作文——以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谈期末作文复习

【作者】 姚金萍

【机构】 (浙江省慈溪市新浦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期末阶段的作文该如何教,平时作文中的一些常见性问题如何解决?我的方法是从教材中寻找范例,讲好作文。
  关键词:语文教材;期末复习;作文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按照教材编排,对学生作了“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等方面的专题写作训练。但是在批改学生作文练习时,还是发现了很多其他的问题,比如写人作文不会描写,记事类作文不会入题,景物描写语言贫乏等。这些问题按照教材的编排,日后确实会有相应的写作专题进行专门训练。可现在的情况是七年级学生从入学的第一篇作文中便将这些问题暴露了出来,难道要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等到教材内容涉及到了再作讲解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尤其是在期末复习阶段,一边是大分值的作文,一边是作文中呈现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我们更加不能坐以待毙。要讲?怎么讲呢?我的办法是以本为本,用教材中的经典课文作为范文,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作适当点拨。
  之所以这样选择,也是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我们的学生其实也焦虑于自己写作中呈现出来的这些问题,只是苦于不得其法,不光不得其法,他们脑中对于好的文字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并没有清晰的概念。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是被文章的情节所吸引,很少能思考语言与情节之间的关系。即便细品语言,很多也仅是从应试教育,答题模式训练的角度去操作。抛开功利心去细品语言的时间很少。优秀语言在学生脑中停留时间不够长,在写作的时候缺少的典范的引领,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期末复习阶段,是查漏补缺的黄金期,正好统览全书,合理组合,汇编成专题,给学生的作文打打补丁。下面我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例,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 写人作文的描写如何写
  学生明白,写人避不开描写,只是写出来的文字僵硬、呆板,模式化明显。写外貌必从眼耳口鼻开始,写心理必得“我想……”“我觉得……”泛泛而谈,浮于表面。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期末复习的阶段,给学生讲了如下两个专题。
  1.外貌描写少而精
  我选了《从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植树的牧羊人》这两篇课文作为范文,先请学生细读课文,找出其中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一句写寿镜吾老先生“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一句写牧羊人“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我问学生,有没有发现这两句话的共通点。学生说都不是从人物的五官开始写的,而是从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角度去描写形象特征。鲁迅先生写得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位私塾先生。一句“须发花白,高而瘦,还戴着大眼镜”与我们脑中关于私塾先生的印象是吻合的。让.乔诺在写牧羊人时也是如此。他写牧羊人虽独居荒原,但对待生活却非常认真,充满热情。胡子是刚刮过的,衣服虽打了补丁,补丁针脚却极其细密。再让学生反观自己的作文,比如写班长,表现她认真,仔细的性格,我们可以从什么角度着手描写。学生说可以写班长一丝不乱的头发,写班长干净整洁的校服……所以,对于人物的外貌描写,不需要多详细,但要能抓住人物的特点,并通过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而不是让描写游离在文章之外,为了有描写而写描写。
  2.心理描写取其真
  我选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和《猫》作为讲解的范文。我先请学生找出这两篇文章中写得精彩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学生找出了很多,但认为最动人的还是如下几句:“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我问学生,这两句心理描写之所以抓人眼球,原因在何处。学生答,逼真。真实是心理描写成功的秘诀。然后我请学生审视自己的作文是否做到了真实。很多同学会写父母与子女间误会的消解,结局总是落泪了。矫情却不真实。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矛盾消解后的心理反应与其说是落泪了,不如说是轻松了,表情轻松了,心理放松了,笑容回来了。借此告诉学生写心理描写时需要细心观察、体味生活,并通过回忆代入到当时的情境中,还原那时的心理,打动自己,才能打动他人。
  二、 景物描写的语言如何写
  学生面对美景口不能言,笔不能写的情况有很多。 即便写下来语言干涩,顺序混乱。所以期末复习阶段,我和学生分享了下面两个作文专题。
  1. 景物描写加点色
  我请学生们帮我找一个最能表现景物色彩之美的语段。学生们翻遍课文找到的是《济南的冬天》中的这个语段:“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学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短短一节文字,涉及到的色彩有白、青黑、蓝、银、暗黄、微黄、淡粉。把济南雪后的小山写得娇美可人。我又补充了《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荷叶 母亲》中“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散步》中“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雨的四季》中“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等句子。我请学生比较加入色彩的词语和不加色彩词语之间表达效果的差异。借此告诉学生,我们在写景时不要只写景物的形,还可以关注景物的色,即便是绿,也有很多不同的层次,更何况自然界本就五彩斑斓,给景物描写加点色无疑会让景物更生动立体。
  2. 景物描写加点序
  文章讲求章法,景物描写讲求有序,为了讲好写景之序,我选了《济南的冬天》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篇文章。一个写得是整个济南,一个写得是荒园一角,一个大,一个乱,但两位先生却写得得心应手。先看老舍先生写济南,一座城的冬天,该怎么写呢?老舍先生先抓住济南城冬天总的特点“温晴”,然后选景,写景离不开山水。先生详写山,略写水。写山从城内写到城外,从阳光朗照下的山写到薄雪覆盖时的山。写薄雪覆盖时的山又从山上、山坡写到山腰,从上到下,徐徐展开。鲁迅先生写百草园亦是如此。从整体到局部,从植物到动物,从下到上,像镜头扫过一样,把眼中的景物一点点呈现出来,让荒园中纷繁复杂的景物一一亮相。我借此告诉学生,写景时也不要着急,先找写景落脚点,再安排顺序,一一道来。
  只要我们以本为本,向教材寻求学生作文的解药,我们会有许多收获。面对学生作文开头迟迟不肯入题的问题,我们可以以《散步》、《雨的四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和学生讲讲如何直接入题,开门见山。面对学生结尾草草了事的问题,我们可以结合《走一步,再走一步》、《散步》和学生讲讲如何卒章显志。还可以将《猫》、《雨的四季》、《皇帝的新装》组合起来,和学生讲讲如何巧妙安排线索,不信马由缰。
  之前教作文时常常苦恼,怎么也挑不到能给学生做示范的好文章。可是稍一转变观念,自己何必舍近求远呢?教材中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好文章,讲得时候也不用再重头分析文本,稍一点拨,便如打通任督二脉一般,效果奇佳。以前的自己固步自封,仅把课文当成阅读课的材料,事实上它也是写作课的范本,往前一步,别有洞天。打破原有的单元组合,打破原有的教学习惯,从写作的视角看教材,你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希望你我走出教学定式,巧妙组合,用课本搭起作文教学支架,教好作文,复习好作文。
  参考文献:
  [1]《写作教学教什么》 王荣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