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挖掘古诗美韵 传承经典文化
【作者】 沈卫芹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东坎街道东坎小学)
【正文】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学好古诗,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丰富文化知识,陶冶美好情操。教学中,我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挖掘古诗中美的韵味、意境,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去探索中华文化灿烂的艺术宝库。
一、营造氛围美——有助理解古诗
古诗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在教学杜甫《望岳》时,配以磅礴雄浑的钢琴乐吟诵,学生从中感受到泰山、云、鸟等美的景象,体会作者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抱负和气概。在助于美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古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以庐山的瀑布为背景,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放、雄浑、磅礴的气势,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的乐曲,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古筝乐曲轻松明快,古琴乐曲雄浑有力,钢琴乐曲磅礴深厚,二胡乐曲缠绵深情……营造出或雄壮悲凉意境的《凉州词》,或清幽绝俗意境的《乌衣巷》……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品味朗读美——有利吟诵古诗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是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
回味无穷。有的学生在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立自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出美,吟出情,诵出趣。《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提出“品读”这一概念,其实,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好的品读素材。
如在教李白的《望天门山》时,播放一段长江的磅礴气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险要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长江的雄浑气势以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录制好的由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录音,然后再让学生跟着录音练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不光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三、感受画面美——有趣表现古诗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练,意境深远。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
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相同特点的。
杜甫的《绝句》一诗,有视觉上的黄鹂、翠柳、青天、白鹭,有听觉上的黄鹂鸣叫,有近景“万里船”,远景“千秋雪”等,作者从多角度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声、色、动、静、远、近、线、点、面结合的绚丽而生动的春的立体图景。教学时,我经常运用画简笔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想象诗的画面。小学生是凭借形象而印发想象的,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蛮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四、领悟意境美——有情享受古诗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
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话。”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们就像一串灿烂的明珠,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放射着独特的光辉。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古代诗歌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并茂的。因此,我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去打开学生的心扉。例如在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时,可先指导学生朗读,吟诵“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两句,然后让学生去描绘鸟语花香,春暖花开的春天,接着再指导朗读三、四两句“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让学生再在画上画出春天里蝴蝶嬉戏,娇莺欢唱等景物,指导学生去创设诗的情境,描绘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之后,在学生吟诗作画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面对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景象,诗人并没有因战乱离苦而吟诵出悲凉的诗句,通过“娇”“自在”等词语体现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通过以画讲诗,让学生通过诗中战线的图景,去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经过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层层深入的过程,就领会这首诗的意境。
五、训练表达美——有效内化古诗
古诗语言高度凝练,其中有省略的成分较多。老师要在学习古诗
时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对学生表达能力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飞流瀑布图。教学第一句时,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在阳光的照射下,香炉峰周围升起一片紫色的烟雾不断升腾,就像漫步在烟雾缭绕的仙境之中。”在教学三、四行诗境时,我播放了瀑布而下的录像,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我提问:“看到眼前的瀑布,你有怎样的感觉?”有人说:“瀑布就像挂在山前的一条河流,真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有人说:“奔腾的水流从搞出飞泻而下,仿佛一条白色的巨龙从天而降”……这样,利用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展现美的对象,学生从中体验了美,就能发现美,表达美。
六、探求哲理美——有意体悟古诗
古诗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
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王之涣的《登灌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诗。全诗一共四行,篇幅虽短,但含义深刻。在教这首诗时,我给学生播放了这样一段录像:烈日当头,农民伯伯挥汗如雨地在田间锄草、松土、施肥……最后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无需过多解释,学生便懂得了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农民,爱惜粮食。然后我用录像播放了几个生活中浪费粮食的小镜头,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迸发出“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共同心声,并道出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
七、诵读传承美——有益发展古诗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十三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孩子们脱口而出的各种广告语、影视台词、校园俚语等等,都是所谓“无意识记忆”。所以我们要利用儿童期的记忆力,多背点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儿童诵读古诗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诵读古诗文不但可以培养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像力,而且可以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的反刍、发酵、在默默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面成长,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学习古诗文关键就是诵读。诵读既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一、营造氛围美——有助理解古诗
古诗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在教学杜甫《望岳》时,配以磅礴雄浑的钢琴乐吟诵,学生从中感受到泰山、云、鸟等美的景象,体会作者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抱负和气概。在助于美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古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以庐山的瀑布为背景,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放、雄浑、磅礴的气势,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的乐曲,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古筝乐曲轻松明快,古琴乐曲雄浑有力,钢琴乐曲磅礴深厚,二胡乐曲缠绵深情……营造出或雄壮悲凉意境的《凉州词》,或清幽绝俗意境的《乌衣巷》……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品味朗读美——有利吟诵古诗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是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
回味无穷。有的学生在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立自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出美,吟出情,诵出趣。《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提出“品读”这一概念,其实,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好的品读素材。
如在教李白的《望天门山》时,播放一段长江的磅礴气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险要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长江的雄浑气势以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录制好的由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录音,然后再让学生跟着录音练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不光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三、感受画面美——有趣表现古诗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练,意境深远。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
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相同特点的。
杜甫的《绝句》一诗,有视觉上的黄鹂、翠柳、青天、白鹭,有听觉上的黄鹂鸣叫,有近景“万里船”,远景“千秋雪”等,作者从多角度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声、色、动、静、远、近、线、点、面结合的绚丽而生动的春的立体图景。教学时,我经常运用画简笔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想象诗的画面。小学生是凭借形象而印发想象的,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蛮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四、领悟意境美——有情享受古诗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
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话。”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们就像一串灿烂的明珠,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放射着独特的光辉。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古代诗歌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并茂的。因此,我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去打开学生的心扉。例如在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时,可先指导学生朗读,吟诵“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两句,然后让学生去描绘鸟语花香,春暖花开的春天,接着再指导朗读三、四两句“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让学生再在画上画出春天里蝴蝶嬉戏,娇莺欢唱等景物,指导学生去创设诗的情境,描绘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之后,在学生吟诗作画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面对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景象,诗人并没有因战乱离苦而吟诵出悲凉的诗句,通过“娇”“自在”等词语体现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通过以画讲诗,让学生通过诗中战线的图景,去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经过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层层深入的过程,就领会这首诗的意境。
五、训练表达美——有效内化古诗
古诗语言高度凝练,其中有省略的成分较多。老师要在学习古诗
时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不仅能加深对诗的理解,对学生表达能力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飞流瀑布图。教学第一句时,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在阳光的照射下,香炉峰周围升起一片紫色的烟雾不断升腾,就像漫步在烟雾缭绕的仙境之中。”在教学三、四行诗境时,我播放了瀑布而下的录像,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我提问:“看到眼前的瀑布,你有怎样的感觉?”有人说:“瀑布就像挂在山前的一条河流,真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有人说:“奔腾的水流从搞出飞泻而下,仿佛一条白色的巨龙从天而降”……这样,利用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展现美的对象,学生从中体验了美,就能发现美,表达美。
六、探求哲理美——有意体悟古诗
古诗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
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王之涣的《登灌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诗。全诗一共四行,篇幅虽短,但含义深刻。在教这首诗时,我给学生播放了这样一段录像:烈日当头,农民伯伯挥汗如雨地在田间锄草、松土、施肥……最后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无需过多解释,学生便懂得了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农民,爱惜粮食。然后我用录像播放了几个生活中浪费粮食的小镜头,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迸发出“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共同心声,并道出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
七、诵读传承美——有益发展古诗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十三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孩子们脱口而出的各种广告语、影视台词、校园俚语等等,都是所谓“无意识记忆”。所以我们要利用儿童期的记忆力,多背点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儿童诵读古诗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诵读古诗文不但可以培养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像力,而且可以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的反刍、发酵、在默默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面成长,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学习古诗文关键就是诵读。诵读既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