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二十四节气下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活动初探

【作者】 张慧英

【机构】 (河南省鹤壁市福田小学)


【正文】  摘 要: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气包含的内容和习俗及其延伸出来的诗词,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二十四节气开展语文主题教育活动,不仅能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还能让学生接触自然、走进自然、了解自然,感受物候更替、四时变化之美,积累生活素材,为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涉及的农谚、饮食、习俗、诗词等都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根据四季变化学习诗歌、习俗文化,同时配合国画、月亮与星辰、民间故事、汉字、书法、音乐、对联进行理解,在引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民俗文化素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夯实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就如何依托二十四节气开展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活动略谈几点看法。
  一、结合绘本故事,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阅读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结晶,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近年来,为了让孩子从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二十四节气,我们国家创编了很多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绘本故事,借助这些图文并茂的绘本,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认识二十四节气并学到相关知识。笔者所带的班级是低年级,每周都会安排一节课时间带领学生读书,读书内容以绘本为主,在每个节气来临之时,都会结合读书课,带学生读相关绘本。如《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节气里的季节》《二十四节气里的花与诗》等,这些绘本里不仅讲述了每个节气相关的天文、气象、物候、农事、民俗活动等知识,还有适合孩子诵读的与每个节气相关的诗词农谚。带领学生读节气绘本,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画为这些城里的孩子们呈现出乡村四时劳作的场景,不仅让学生学到了节气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借助古诗词,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诵读活动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涉及到二十四节气的诗词很多,多愁善感、触物兴情的诗人们对季节的变化尤其敏感,通过诗词借景抒怀,驰骋想象,施展才华,表达不同阶层,不同时节的情感,反映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的生活生产和民风民俗,写出了许多情景交融并深刻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佳作。笔者从描写节气的诗词中挑选出适合小学生诵读的诗词,编订成册,作为班级诵读教材,在每个节气来临之时,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讲解诗词,展现诗词中所描绘的季节和风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读出感受,读出韵味,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强化了对诗词内容和所描写的节气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学生的诗词储备量逐渐增加,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三、利用本地资源,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实践活动
  二十四节气主要是以黄河流域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笔者所在的城市地处中原,四季分明,物候变化皆与每个节气时令相照应,同时每个节气中的传统民俗文化与本地民俗文化相符合,利用这一优势,笔者充分开发本地资源,在每个节气里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感知物候变化,参与节气活动,感受节气民俗的魅力。比如,在惊蛰到来之时,带领学生开展“寻找春天”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自然,观察一草一木的变化,写找春天,画春天,写春天,诵春天。在春分节气里带领学生走到田间地头采春菜,通过识野菜、采野菜、做野菜、食野菜等系列活动,让春分这一节气印象牢牢印在学生脑海中。冬至,带领学生在教室里包饺子、画“九九消寒图”,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饺子吃出了冬至节日的味道,一朵朵可爱的梅花画出了传统节气的独特美。
  利用本地资源,结合本地习俗,在每个节气里开展适宜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孩子了解到传统民俗文化的内容,体验到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同时,每项实践活动都让学生亲自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每项活动除了动手做,还有做之后的“写”,一系列真情实感的写,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以上是笔者带领学生学习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需要强调的是,二十四节气内容涵盖面很广,让小学生能够真正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以及传统文化内容就需要对主题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设计。在开展主题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以学术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层次优化教学内容的设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每个节气教学在每个年龄段的设计都有所不同,主题活动的设计应该由浅入深,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层层深入把握学习要点,充分领会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文化魅力,进而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促进个人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绵延不断走到今天,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并且从来没有被外来文化割裂的文化形式,我们必须要传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的。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将二十四节气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借助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和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来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感受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