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教学与“节气”文化巧融合
【作者】 贾 飞
【机构】 (河南省鹤壁市福田小学)
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主题活动教学研究》(JCJYB 19020609)研究成果
摘 要: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被编成“二十四节气歌”,被小学生所熟记,但多数小学生对这种“看不到”、“摸不着”的节气知之甚少。本文就节气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巧妙融合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节气”文化;教学方法;效果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既是积累字、词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每册课本内都有若干古诗文,而这些古诗文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重要的表现形式。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诗文中,涵盖了中国传统节日、饮食、风俗等众多内容。而“节气”作为一年内的二十四个节点,是古人天文学研究的成果,也是人们劳作耕种的主要依据。如何将节气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起来,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材与节气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古诗文与季节、节气相关,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很显然该诗描述了秋夜思乡的那种怅惘,而“地上霜”准确的说就是“霜降”时节,在霜降(15天)的夜晚,空气中的水汽与室外固体接触形成“霜”,凌晨之前,水汽只能在固体表面形成露水。
我们在讲解《静夜思》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节气,只是将月光比喻成“霜”,描绘出了白色略带凄凉的那种意境。如果此时将“节气”文化导入到该诗的教学之中,学生们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美得竟然与古诗联系到一起,也能感受到“霜”的那种冰凉感,由此对思乡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节气”与中国传统节日
“节气”不同于中国传统节日,但中国传统节日基本上与某些节气相伴相随。“小寒大寒又一年”说的就是春节与“小寒”、“大寒”之间的关系。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雪孩子》这篇文章,很多小学生喜欢这篇童话故事,尤其是南方降雪较少地区,学生们更是对白皑皑的雪、“肥胖”的雪人情有独钟。我们在讲授该课时,可借助多媒体教材对下雪过程,雪后场景(路面湿滑、雪人、冰挂等等)进行描述。同时,我们也可以将“节气”文化以及中国传统节日引入到教学之中,如:你知道冬至人们该吃什么吗?对了!吃饺子,因为北方民间传说“饺子”形状像耳朵,冬至这天吃饺子,象征着热气腾腾,耳朵不会冻伤。
冬至过后大家知道该过什么节日了吗?对了!是春节!春节=新衣服+对联+鞭炮+压岁钱。。。。。因此说,降雪不仅意味着深冬,更意味着春节距离我们越来越近。
三、节气、四季与教材的内在关联
此外,人教版课本里有《四季》这首富有童趣的诗,诗歌以拟人的形式描述了四季更迭。小学生们对于四季的区分较为模糊,原因在于:南方四季不明显,或者只有冬季、夏季更有季节特征,春季、秋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们讲授这首诗的时候,可以将春天用“嫩”加以描绘,嫩绿色的草,嫩黄色的花,粉嫩的花等等,让学生从颜色上对春天有个认识。针对秋天,则可以用“金黄色”、“丰收”等内容进行描述。
讲解《四季》的时候,可以巧妙的将二十四节气与四个季节对应起来,如:秋季基本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这样划分起来,每个季节包括六个节气(每个节气又划分为三个气“候”,初候,二候,三候。作为拓展知识可适当讲解)。学生们对于四季与节气有初步了解以后,可针对不同的诗歌背景分析出当时的季节,如:《所见》—袁牧“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学生们掌握四季与节气知识后,第一反应就是“夏季”(蝉鸣),进一步分析,应该是夏至以后或小暑、大暑时段。
四、节气与植物“代言人”
我们在课本内经常遇到与“花”相关的文章/诗歌,如:《一束紫丁香》、《荷花》、《梅花魂》、《桂花雨》等等。此类课程中,教师多会讲授该“花”的形态、花期等主要特征。殊不知,不同季节都有对应的“代言人”(每个节气三个“候”均有各自代表花种)——小寒时节: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时节: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时节: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时节: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时节: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春分时节: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时节: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时节: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以上不同节气的“花信风”,不仅能准确测量开花时间,还能准确的表达出气候的变迁。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有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渗透。
结论
“节气”在我国不仅是一种时间节点,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更是逐渐演绎成一种文化。该文化与“方块”字文化偶遇后,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人们用诗歌、散文去描写、讴歌不同节气之特点、之美,让大家在思考中浮想联翩。语文教学不仅传授语言的基本功用,同时也在传输一种文化。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中华文明中的“节气”文化通过耳濡墨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让他们不断的去传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