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利用形象思维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 许 莉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文峰中心校 )


【正文】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是一个重点,对提高教学效益来说,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提高语文素质的必要操作过程,也是构成教学思路不可或缺的环节;另一方面,注意训练语文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还有特殊意义,因为语文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直接现实。离开思维,语言就失去了内核。因此语文训练尤其要注意思维训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思维能力;形象思维;阅读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小学阶段,学生应由具体形《语言和思维发展在阅读教学中如影随行》象思维发展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在低段我们以训练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中段在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而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高段的语文阅读课堂上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那么,怎样抓住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才能提高训练效益呢?为此,我们应该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挖掘并理出教材中的思维训练因素,并按照教学大纲,有计划、有目的、切实有效地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给学生创造思维条件

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在自学过程中有时深入不下去,有时思维断线接不上,有时遇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进一步思考、继续学习的条件。

例如第一册第四单元《小小的船》, 这篇课文所在第四单元单元目标中指出:在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模仿课文中简单的短语和句式,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我们抓住课后练习“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这一例题,让学生先读文中出现的词语及扩展:“船  小小的船 ; 月儿  弯弯的月儿;星星  闪闪的星星;天    蓝蓝的天”。学生读过以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每组前面一个词语和后面一个短语读起来有什么不同?读词语时你想象一下画面,想象到的画面有什么不同?”然后再利用孩子头脑中已经形成的事物形象再联系生活中所见的事物仿说“弯弯的______”、“蓝蓝的________”,这样既发散了思维,又提升了语言表达。

二、联系生活实际发展思维

求异思维是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地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地探求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求异思维的训练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比如第三册第一单元《我是什么》, 这是一篇科学童话,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描述水的种种变化、状态和人类的关系,让读者去猜,这本身就一直是个思考的过程。在教学“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这句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是带三点水的“汽”?

老师问:汽是什么样子的,你在生活中见过吗?学生联系生活自由作答。水烧开后冒出的蒸汽;冬天的早晨,地上冒出白汽……老师顺势引导: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了“汽”的意思,这里的汽都是跟水有关的,所以是三点水的“汽”,而不是空气的“气”。

再比如在学习运用“飘浮”这个词时老师可以运用句子对比的方法“白云在空中随风飘浮。”“树叶在小河里漂浮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云朵在空中随风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飘着。而树叶是在水面随波漂浮。这样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去想,不仅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而且学会了它们正确的使用方法。

三、在想象中加强思维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我一般选择能点燃学生思维火化,促使学生理解和想象的重点词句作为发散点。从发散点出发,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和发散,训练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新颖性和独特性。  

比如第三册第一单元《小蝌蚪找妈妈》。这一单元三篇课文中的动词用得准,用得巧,增强了表达效果,因此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感受动词带来的真实感、生动感,并通过动词说句子,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与日常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运用中发展思维与语言能力。这课的课后练习第三题就是一个鲜明的训练题型。出示四个短语“披着碧绿的衣裳  鼓着大大的眼睛  露着雪白的肚皮着长长的尾巴”,学生先是读,然后用加点的词语说话。在此基础上老师现身说法,让孩子看着老师的穿束,填空“头戴(  ),身穿(  ),脚蹬(  )”。这样的动作、形象引导学生感受动词给人带来的真实感、生动感,并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与日常生活情境建立联系,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提升了思维能力。

总之,低年级的孩子主要凭借动作、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所以这些训练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又进行了课内外的延伸,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与日常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运用中发展了思维与语言能力。长期有效的具体形象思维训练,既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又为中高段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金振邦;;全方位开拓中学阅读教学的空间[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年03期.

[2]伍幼芬;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陈亚丁;优化阅读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8期.

[4]柏洁;;阅读教学要坚持“八重”[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张凯;阅读教学要突出“三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