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作者】 唐道兴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白市镇第一小学校)
【正文】 作为一个乡镇学校的科学教师,如何做好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验科学中我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课本上那么多实验我该如何合理取舍,所有的实验全都做过来,课时肯定不够;另外有一些实验材料又很难找到,我该如何落实这些实验活动呢?怎样让自己的实验课上得既有高容量,又有高质量呢?我曾有幸听了区电教馆组织的《关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专题培训》,受益匪浅。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把握教材内涵,确定实验目的,理解实验操作过程
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实验教学也是一样的,实验前教师一定要事先对材料进行研究,对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包括实验器材的好坏),做到心中有数,必须明确告诉学生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才去做的。如三年级下册“研究根的作用”实验中,我就让学生先搞清“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这一实验目的,再让学生着手去做,从而避免了实验的盲目性。
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之外,还要让学生理解实验的操作过程,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讲,天生好动,观察事物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实验顺序颠倒,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测量水的温度》时,对于操作过程中的第三条“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保持水平”和第五条“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的要求,学生往往会做到第三条要求却忘了第五条规定,要不然就把温度计拿出来再读数,为了避免错误,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我指导学生把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小组的形式写出来,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因为有了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使这次实验非常顺利。
二、设置激发兴趣的导入,让学生亲临科学实验的乐境
科学实验首先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运用设置问题、小游戏、故事、谜语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实验动机,变“要我实验”为“我要实验”。小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好玩。那就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而不要老师越俎代庖。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到学习上来,使其边玩、边实验、边学习,乐于学习,喜欢做实验,寓教学于游戏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识。例如,在教授六年级上册《变色花》中辨别酸碱性物质的方法时,我是让学生用白醋在白纸让随意写上两个字,然后由我来猜(当然学生是背着老师写的),我的方法就是用紫甘蓝水把字刷出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完全融入到了实验中,老师怎么这么神奇呢?这样实验教学就很顺利的进行下去,从而也使学生学到了紫甘蓝水遇到酸会变成红色的特性。通过测验,发现同学们对这节课掌握的都非常到位,这就是学中玩,玩中学,使我这节课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知识,课本中有很多实验都是探究实验,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做出预测、设计证明预测是否正确的实验计划、获取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后得出自己的见解等几个环节。比如:四年级下册用导线连接电路、做个小开关等,这种实验更多的是体现学生的设计,鼓励学生的创新。科学探究既要有激情,更要讲究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是教师大撒手,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这是不符合小学生的实际的。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如我在讲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在水中》研究纸的沉浮时,我先出示了多只小纸船,分别放到了盛水的盆子里,学生开始自主探究活动后陆续发现:纸船起先都漂浮在水面上,但过了一点时间,当纸被浸透了,尤其是那些厚的皱纹纸吸水性强,很快就沉到了水底,其他的依次也沉到了水底。从而得出结论:不同的纸吸收水的速度是不同的,谁吸收得快,谁就沉得快。这个实验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探究,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
四、实验后要注重学生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学生在课堂上动手的时间多了,活动量也足了。但如果我们把精力过多地放到活动体验上,而不考虑到活动后的思考。那么这样的课堂是很热闹,可在一番热闹过后,学生的头脑里却依然一片空白,到总结时往往只有干巴巴的几条,收获无几,其知识和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这样实验教学的效率将大打折扣。科学实验教学不仅为了解决问题,而要引发更多的思考。“动手做”之后我们更应强调“动脑思”。因为真正的探究不是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头脑里。“动手”之后“深思”才能保障实验教学的高效。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课是一种积累,既需要教师的指导,也需要学生的配合,只有我们教师自己不断创新自己的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的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才能使实验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源泉,没有实验就不会有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肩负着历时的使命,只有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用科学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科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科学的伟大力量,才能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我们的课堂中落到实处,引领着学生在通往科学殿堂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一、把握教材内涵,确定实验目的,理解实验操作过程
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实验教学也是一样的,实验前教师一定要事先对材料进行研究,对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包括实验器材的好坏),做到心中有数,必须明确告诉学生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才去做的。如三年级下册“研究根的作用”实验中,我就让学生先搞清“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这一实验目的,再让学生着手去做,从而避免了实验的盲目性。
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之外,还要让学生理解实验的操作过程,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讲,天生好动,观察事物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实验顺序颠倒,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测量水的温度》时,对于操作过程中的第三条“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保持水平”和第五条“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的要求,学生往往会做到第三条要求却忘了第五条规定,要不然就把温度计拿出来再读数,为了避免错误,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我指导学生把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小组的形式写出来,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因为有了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使这次实验非常顺利。
二、设置激发兴趣的导入,让学生亲临科学实验的乐境
科学实验首先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运用设置问题、小游戏、故事、谜语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实验动机,变“要我实验”为“我要实验”。小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好玩。那就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而不要老师越俎代庖。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到学习上来,使其边玩、边实验、边学习,乐于学习,喜欢做实验,寓教学于游戏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识。例如,在教授六年级上册《变色花》中辨别酸碱性物质的方法时,我是让学生用白醋在白纸让随意写上两个字,然后由我来猜(当然学生是背着老师写的),我的方法就是用紫甘蓝水把字刷出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完全融入到了实验中,老师怎么这么神奇呢?这样实验教学就很顺利的进行下去,从而也使学生学到了紫甘蓝水遇到酸会变成红色的特性。通过测验,发现同学们对这节课掌握的都非常到位,这就是学中玩,玩中学,使我这节课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知识,课本中有很多实验都是探究实验,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做出预测、设计证明预测是否正确的实验计划、获取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后得出自己的见解等几个环节。比如:四年级下册用导线连接电路、做个小开关等,这种实验更多的是体现学生的设计,鼓励学生的创新。科学探究既要有激情,更要讲究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是教师大撒手,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这是不符合小学生的实际的。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如我在讲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在水中》研究纸的沉浮时,我先出示了多只小纸船,分别放到了盛水的盆子里,学生开始自主探究活动后陆续发现:纸船起先都漂浮在水面上,但过了一点时间,当纸被浸透了,尤其是那些厚的皱纹纸吸水性强,很快就沉到了水底,其他的依次也沉到了水底。从而得出结论:不同的纸吸收水的速度是不同的,谁吸收得快,谁就沉得快。这个实验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探究,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
四、实验后要注重学生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学生在课堂上动手的时间多了,活动量也足了。但如果我们把精力过多地放到活动体验上,而不考虑到活动后的思考。那么这样的课堂是很热闹,可在一番热闹过后,学生的头脑里却依然一片空白,到总结时往往只有干巴巴的几条,收获无几,其知识和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这样实验教学的效率将大打折扣。科学实验教学不仅为了解决问题,而要引发更多的思考。“动手做”之后我们更应强调“动脑思”。因为真正的探究不是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头脑里。“动手”之后“深思”才能保障实验教学的高效。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课是一种积累,既需要教师的指导,也需要学生的配合,只有我们教师自己不断创新自己的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的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才能使实验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源泉,没有实验就不会有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肩负着历时的使命,只有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用科学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科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科学的伟大力量,才能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我们的课堂中落到实处,引领着学生在通往科学殿堂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