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利用“食物”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以七年级上册为例

【作者】 刘 洁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体育运动学校)


【正文】摘 要: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比较理想。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七年级上册中的两个教学案例论述了如何巧妙利用“食物”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关键词:利用“食物”;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兴趣往往能够激发他们对学习某门功课的热情而成为今后漫长学习道路上的推动力。笔者长期负责带领学生做社团活动,活动中经常会带领学生动手制作“美食”,发现亲手制作食物及分享食物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作者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也利用“食物”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文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以两个教学案例来阐述巧妙利用“食物”激发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生物的兴趣这个话题。希望能够和更多的同行共同探讨和进步。 
  一、以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例
  本节是在讲述“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基础上,以绿色开花植物为例,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介绍高等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家里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体具有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例如:胡萝卜、土豆、大白菜、黄花、西红柿、向日葵等植物器官,还布置学生一人带一个桔子。
  上课时讲植物体的六大器官,是对绿色开花植物而言的,根据同学们带的食物,教师把同学们分成十个小组,让十个小组分别观察、品尝胡萝卜、西红柿、向日葵、生菜叶、向日葵等植物器官。学生们一边品尝,教师一边强调“大家吃得是什么”,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得回答:吃得是根、吃得是茎、吃得是叶……有了品尝食物这一环节,教师再做进一步的指导说明,平常食用的根有:萝卜、胡萝卜、山药等;经常食用的茎有:姜、土豆、洋葱、大蒜头、藕;经常食用的花有:花菜、黄花菜、西蓝花等;学生就很容易认识植物体的根茎叶。随即师生一起小结这部分内容:1、植物体有六大器官,是对绿色开花植物而言的;2、植物体的六大器官可分为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在比较认识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时,学生带的桔子就派上用场了。教师引导学生从外到内进行四次品尝。第一次品尝桔子最外面的皮,学生通过咀嚼感受,果皮厚、不易嚼烂,味酸涩,学生表现出的面部表情是极其难以下咽,还在表达“太好吃了”!同学们对外层的保护组织记得特别清楚,保护组织起保护作用。第二次品尝桔瓣上的白色絮状筋络,咀嚼起来仍然口感不好,不易下咽,很多同学说“老师,给你泡水喝”,说明桔络也不好吃,内含有保护组织和疏导组织。第三次品尝桔瓣上的皮,咀嚼起来口感更不好,保护组织和机械组织多,很多同学悄悄把这层皮吐出包在废纸里。第四次品尝桔肉,学生吃得非常开心,“终于吃到好吃的呢”,桔肉汁多,味甜,易嚼,口感好,贮存营养物质多,是植物的营养组织。
  通过对桔子的四次品尝,学生对植物体的这四种组织就区分得很清楚了,而且印象较为深刻,学生在后来复习中,只要复习植物的几大组织,学生瞬间就可以反应出来。有了品尝“食物”这个环节,其余的知识点就在学生的愉快心境中很快接受了。
  二、以第三单元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为例
  本章内容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第二部分讲述在植物体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用途;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内容的延伸、拓展。讲述的是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育了自身,而且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本案例重点阐述“食物”在第三部分内容的教学处理。
  在第三部分内容的处理过程中,课前准备煮熟的土豆、胡萝卜、大白菜、花生、葵花籽、菊花,还准备了一盘腌制熟的泡菜。
  在关于“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这部分内容,在每位同学面前摆放一些“食物”,就利用这些“食物”来讲解,引导学生分析,组成这些器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是细胞,而组成细胞的物质有哪些?师生一起少许品尝摆在面前的食物,教师会随即抛出问题“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什么呢?”在这个环节,学生也是你争我赶地回答问题,“有机物”、“无机物”、“糖、水、无机盐”、……,接着,师生一起复习强调:1、细胞中既含有无机物,又含有有机物;2、无机物是由根吸收,经导管从下向上运输至全身各处细胞;3、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在不同的细胞内转化成不同的物质。因为有快乐品尝食物这个小环节做基调,后面做知识总结时学生也是轻松完成,而且“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这部分内容师生一起合作,形象总结为“植物体自己养活自己”,便于学生理解。
  关于“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教师端一盘“泡菜”,循着座位每位同学依次吃一口泡菜,这个场面异常火爆,同学们在酸辣爽口的品尝中,教师多次强调,“我们吃下去的是什么?”“我们吃下去的是植物,我们吃进去的是有机物”,多次强化概念后,再进一步复习强调:1、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第一步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让植物越来越高大、茁壮,形象地称之为“植物养活自己”;2、长大、茂盛的绿色植物被羊、牛、兔等食草动物食用,部分也会被人类食用;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食草动物和人类,形象地称之为“植物直接养活他人”;3、食草动物又养育了食肉动物和人类,形象地称之为“植物间接养活他人”;4、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既能提供食物,又能提供能量。教师用板书总结上述四项内容,如下:  






  三、案例启示——利用兴趣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生物学在学生的观念中属于副科,在本地区也不参加中考,因此学生对生物学不重视,这就需要教师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表现情况,及时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及时表扬和批评,让他们意识到生物学习同样重要。教师充分利用“食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探索生物学的奥秘,让他们亲身感受生物学的神奇和魅力,借此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继而感受到生物课的乐趣,这样生物学成绩一般都比较理想。
  参考文献:
  [1]唐巧英.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学教学参考,2018(11):23-25.
  [2]王丽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实践探索[J]. 基础教育论坛,2019(03):85-87.
  [3]王瑞华.以情境激趣 凭严谨治学—生物教学的点滴经验[J].新课程导学,2020(03):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