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纠错中得真知
【作者】 陈黎钰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大坝中学)
【正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致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实践发现这的确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从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感悟到:物理这门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去干什么”,即学会如何去通过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固有知识的对和错,从而掌握科学技能探究解决生活中更多的疑问。
《测平均速度》是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学生实验课,作为实验课的第一课,老师第一要任务是要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产生思维的撞击,体验有价值的“错误”并及时得到教师的激励,从而坚定进一步创新的信心。第二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老师要鼓励学生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而不是急于告诉实验的结果。第三培养孩子动脑,动手的好习惯,这就需要真诚地倾听学生,去接近他们亲自感受他们的体验,从而促使学生“动”起来。第四要培养孩子的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实验过程中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去杜撰数据,如果实验数据出现错误,一定要引导学生去评估,找出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而不是草草结束实验。现将本节的课堂过程梳理如下
师问:我们同学对速度的快和慢有没有自己的体验?
孩子们七嘴八舌答:骑自行车下坡过程就越来越快。
师问:那么慢时速度多大?快时速度多大?同学怎么知道呢?
学生高声答:验证!证明!实验!
师:物理中当然应该是高大上的“实验”过程,今天我们让小车来运动,记录它运行时的快和慢及不快不慢的速度,小车应该在怎样的路面才能自行运行呢?
生答:斜面上!它会运行的越来越快!
师问:哪段最慢?哪段最快?哪段不快不慢呢?
生答:上段最慢!下段最快!全段不快不慢!
师问:我们要测三段路程的路程,行驶三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然后才能计算出三段路程的速度。实验过程需要记录数据,记在哪里呢?
学生答:制个表格
学生制表格:在制作记录数据的表格时先让孩子们自己设计,于是他们拿起笔就开始画框框,也不规划具体画几行几列,画了一会儿因为没有目标就放弃了,于是我引导他们首先要把所测的物理量序列出来再画表格如右表格,不恰当示范:
师 S上 S下 S全 t上 t下 t全 V上 V下 V全
问:这样设计的我表格是不是太乱,要是给数据的名称归一下类就好了。
学生讨论:知道应该“路程”一列,“时间”一列,“速度”一列。按照同学们的思路,请一位孩子把他的列表思路画在黑板上,最终设计出我们想要的表格
师问:拿一个有90cm长斜面怎样测小车行驶的上段路程?
错误示范:记录全程路程45cm
师问:是不是从斜面的顶端测到中端?如果这样车子的前轮行驶了多远?
生讨论后答:应该从车头测到车头或从车尾测到车尾。
错误示范:用长10.0cm的小车让从中点行驶到低端端为下段路程
师问:小车是从中点释放能保证我们要测的最快的速度吗?
生答:不行!只有从最高点释放才能保证每次的初速度相同,下段速度才最快。
错误示范;知道了下段路程的测量,我们来测量一下时间。当小车运动到中点的时候迅速按下停表,小车运动到低端再按一次。
学生们发现太快了,无法准确测出时间,于是思考怎么测呢?
师引导:太快不易测,能不能用测出的慢时间,间接得出呢?
生踊跃答:用全程所用的时间减去上端所用时间!
生实验:小车行驶下段路程的时间测量
全体学生做实验并记录成绩
学生计算速度的时候,直接得出结果60m/s多,发现比动车速度还要快,真是如白驹过隙。而实际并不是这么快,问题出在哪里呢?经过分析和验算,讨论,查找最后发现是长度单位没有把厘米换算成米。
师拓展:小车行驶的路程是从车头测到车头或者是车尾测到车尾,如果我们的小车不是整数10cm而是10.5cm,那么斜面的全长为90cm如果,从79.5cm开始释放中点是39.75cm处,这样不便确定位置,而且增大了计算难度,所以我们应该先释放的起点最好是整数,那么就选78cm处为起点,中点选在39cm处
通过错误示范,孩子们掌握了测斜面上不同速度的方法,实验评估在无形中圆满完成,从而知道实验的过程中不要害怕出现问题,应该惊奇问题的出现,积极动手动脑,合作探究找到问题所在,解决问题。孩子们获得知识的幸福感一目了然。
我从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感悟到:物理这门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去干什么”,即学会如何去通过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固有知识的对和错,从而掌握科学技能探究解决生活中更多的疑问。
《测平均速度》是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学生实验课,作为实验课的第一课,老师第一要任务是要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产生思维的撞击,体验有价值的“错误”并及时得到教师的激励,从而坚定进一步创新的信心。第二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老师要鼓励学生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而不是急于告诉实验的结果。第三培养孩子动脑,动手的好习惯,这就需要真诚地倾听学生,去接近他们亲自感受他们的体验,从而促使学生“动”起来。第四要培养孩子的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实验过程中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去杜撰数据,如果实验数据出现错误,一定要引导学生去评估,找出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而不是草草结束实验。现将本节的课堂过程梳理如下
师问:我们同学对速度的快和慢有没有自己的体验?
孩子们七嘴八舌答:骑自行车下坡过程就越来越快。
师问:那么慢时速度多大?快时速度多大?同学怎么知道呢?
学生高声答:验证!证明!实验!
师:物理中当然应该是高大上的“实验”过程,今天我们让小车来运动,记录它运行时的快和慢及不快不慢的速度,小车应该在怎样的路面才能自行运行呢?
生答:斜面上!它会运行的越来越快!
师问:哪段最慢?哪段最快?哪段不快不慢呢?
生答:上段最慢!下段最快!全段不快不慢!
师问:我们要测三段路程的路程,行驶三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然后才能计算出三段路程的速度。实验过程需要记录数据,记在哪里呢?
学生答:制个表格
学生制表格:在制作记录数据的表格时先让孩子们自己设计,于是他们拿起笔就开始画框框,也不规划具体画几行几列,画了一会儿因为没有目标就放弃了,于是我引导他们首先要把所测的物理量序列出来再画表格如右表格,不恰当示范:
师 S上 S下 S全 t上 t下 t全 V上 V下 V全
问:这样设计的我表格是不是太乱,要是给数据的名称归一下类就好了。
学生讨论:知道应该“路程”一列,“时间”一列,“速度”一列。按照同学们的思路,请一位孩子把他的列表思路画在黑板上,最终设计出我们想要的表格
师问:拿一个有90cm长斜面怎样测小车行驶的上段路程?
错误示范:记录全程路程45cm
师问:是不是从斜面的顶端测到中端?如果这样车子的前轮行驶了多远?
生讨论后答:应该从车头测到车头或从车尾测到车尾。
错误示范:用长10.0cm的小车让从中点行驶到低端端为下段路程
师问:小车是从中点释放能保证我们要测的最快的速度吗?
生答:不行!只有从最高点释放才能保证每次的初速度相同,下段速度才最快。
错误示范;知道了下段路程的测量,我们来测量一下时间。当小车运动到中点的时候迅速按下停表,小车运动到低端再按一次。
学生们发现太快了,无法准确测出时间,于是思考怎么测呢?
师引导:太快不易测,能不能用测出的慢时间,间接得出呢?
生踊跃答:用全程所用的时间减去上端所用时间!
生实验:小车行驶下段路程的时间测量
全体学生做实验并记录成绩
学生计算速度的时候,直接得出结果60m/s多,发现比动车速度还要快,真是如白驹过隙。而实际并不是这么快,问题出在哪里呢?经过分析和验算,讨论,查找最后发现是长度单位没有把厘米换算成米。
师拓展:小车行驶的路程是从车头测到车头或者是车尾测到车尾,如果我们的小车不是整数10cm而是10.5cm,那么斜面的全长为90cm如果,从79.5cm开始释放中点是39.75cm处,这样不便确定位置,而且增大了计算难度,所以我们应该先释放的起点最好是整数,那么就选78cm处为起点,中点选在39cm处
通过错误示范,孩子们掌握了测斜面上不同速度的方法,实验评估在无形中圆满完成,从而知道实验的过程中不要害怕出现问题,应该惊奇问题的出现,积极动手动脑,合作探究找到问题所在,解决问题。孩子们获得知识的幸福感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