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实效性探究
【作者】 熊仁军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富全学校)
【正文】摘 要:在我国当前施行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当前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应该注重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创新和实践能力。初中数学是中学教育教学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的质量对于整个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效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初中数学的一线教师而言,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不断提升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从接受知识转变为理解并应用知识。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前言
初中数学的学科性质为极强逻辑性和抽象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但从当前我国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来看,多数教师主要采用的是被动式教学,对于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不够重视。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自主创新。在长期的被动教学渗透下,学生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丧失兴趣,让相应的教育教学效果无法发挥出来。在新课改之后,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作为教师,应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主动变革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
二、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数学学科体制不够完善
正所谓好的制度是实行人发展的基本内容,想要实现新课改标的目标数学学科体制改革是最好的途径。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我国不同地区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极不平衡,尤其是东西部的差距巨大,体制和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不同地区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效果参差不齐,这无疑体现出学科体制不完善的结果。
(二)初中数学教师对本课程不甚了解
新课改的开展,需要具有新思维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支持。但是在具体的调研中却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水平不足,对于本课程的了解不够透彻,其教学更多依赖理论和以往的经验,但将初中数学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不足。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一旦无法做到发散性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的思维相对固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新课改的否定,无法发挥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三)原有的落后数学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不能教条主义,原有的落后数学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想要突破教学的常规思维,只有创新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方法,方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在调研中发现,传统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方法在落后省份依旧随处可而见,在课堂教学中欠缺互动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这样的氛围下,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极难取得好的教学成果。
三、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应对之策
(一)课前充分预习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在学习新知前,通过预习初步熟悉内容,探寻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和方法,持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养成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能够在主动探索知识的同时提升对知识的渴求度,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听讲,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比如在学习《三角形》一课中,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预习展开有效引导,搜集身边三角形的物件、图形,还要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进行相关问题的自我解答:(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规则或者不规则);(2)看看画出的三角形的顶点、角、边的数量各有多少;(3)写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当前作为教师应该做好适时的引导,为学生制定一个理性化的预习目标,并协助学生掌握基础内容,加强对重难点知识的剖析力度。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当前新课改的理念逐步深化,在课堂实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在新课改中教师更应发挥引导作用,这能够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也能更好体现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测量的相关知识点中,可以让学生发挥其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思索应该如何进行树的高度的测量,虽然学生无法直接测量树高,但可以借助人的高度、人与树的倒影长度来通过相应的公式计算出树的高度。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育,教师需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从已经掌握的知识中予以拓展,不断探索以便获得更多新的知识。
(三)加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的关键之处是在设定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讨和研究,教师需要提供一些实验器材和相关的学习资料,供学生进行参考、查阅,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研究计划,然后进行猜想和假设,最后通过实验来得到结论和解释。教师应该在新课改之下,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组建小组展开合作探究学习,一般一个小组四到六人最为适宜。在学习《三角形》一课中,需要展开小组探究,并且继续对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定义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学生讨论后,让学生总结归纳问题,教师在进行点评和疑问解答;完成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练习:请同学在作业纸上画出每个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在这个基础上,注重合作研究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确保小组成员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让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
(四)学生自我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课堂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自我展示水平。在新课改中,明确要求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提倡学生进行交流式学习。而在交流学习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当学生有了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经验以后,学生基本上对知识点已经有了详细的理解。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来论述自己小组学习的结论和心得,对学习成果予以总结,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三角形》一课中,学生画出三角形后,还应该选择出学生代表进行三角形了解的汇报,持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之后教师便可以及时将课件展示出来,着重强调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能够自由在底边和高进行切换,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中运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知识。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数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和表述,也可以指导学生多做不同类型的数学题,要求学生表述解题过程,此外,还可以开展教学活动或是解几何题,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力,进而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四、教学具体成效总结
采用这种引导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加强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相应的也可以提升其学习力。课前预习能够对课堂中要学习的内容加以熟悉和思考,培养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中,分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和探讨。在小组探讨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的是引导者,其可以在各个小组探讨的同时,穿梭在不同的小组中,解决各个小组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来了解各个小组的实际表现。而作为学生,其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来提升自身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再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谈一谈以及对于这堂课的感受,并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展开进一步讨论。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要做好引导便能获得高效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核心素养培养成为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也不例外。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求一线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深入了解,并结合自身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严格遵守素质教育的原则,采取小组合作和独立探索相结合的方式来有效提升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普光.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 教育科学:全文版, 2016, 000(001):00085-00085.
[2]罗书武.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 南北桥, 2016(8):58-58.
[3]江彪.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 教育科学:全文版:00101-00101.
[4]胡杉, 张婕, 王闻.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 中华少年, 2017.
[5]夏仁超.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 000(009):166-166.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前言
初中数学的学科性质为极强逻辑性和抽象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但从当前我国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来看,多数教师主要采用的是被动式教学,对于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不够重视。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自主创新。在长期的被动教学渗透下,学生容易在学习过程中丧失兴趣,让相应的教育教学效果无法发挥出来。在新课改之后,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作为教师,应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主动变革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
二、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数学学科体制不够完善
正所谓好的制度是实行人发展的基本内容,想要实现新课改标的目标数学学科体制改革是最好的途径。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我国不同地区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极不平衡,尤其是东西部的差距巨大,体制和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不同地区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效果参差不齐,这无疑体现出学科体制不完善的结果。
(二)初中数学教师对本课程不甚了解
新课改的开展,需要具有新思维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支持。但是在具体的调研中却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水平不足,对于本课程的了解不够透彻,其教学更多依赖理论和以往的经验,但将初中数学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不足。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一旦无法做到发散性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的思维相对固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新课改的否定,无法发挥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三)原有的落后数学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不能教条主义,原有的落后数学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想要突破教学的常规思维,只有创新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方法,方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在调研中发现,传统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方法在落后省份依旧随处可而见,在课堂教学中欠缺互动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这样的氛围下,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极难取得好的教学成果。
三、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应对之策
(一)课前充分预习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在学习新知前,通过预习初步熟悉内容,探寻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和方法,持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养成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能够在主动探索知识的同时提升对知识的渴求度,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够更加集中精力听讲,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比如在学习《三角形》一课中,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预习展开有效引导,搜集身边三角形的物件、图形,还要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进行相关问题的自我解答:(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规则或者不规则);(2)看看画出的三角形的顶点、角、边的数量各有多少;(3)写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当前作为教师应该做好适时的引导,为学生制定一个理性化的预习目标,并协助学生掌握基础内容,加强对重难点知识的剖析力度。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当前新课改的理念逐步深化,在课堂实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在新课改中教师更应发挥引导作用,这能够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也能更好体现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测量的相关知识点中,可以让学生发挥其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思索应该如何进行树的高度的测量,虽然学生无法直接测量树高,但可以借助人的高度、人与树的倒影长度来通过相应的公式计算出树的高度。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育,教师需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从已经掌握的知识中予以拓展,不断探索以便获得更多新的知识。
(三)加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的关键之处是在设定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讨和研究,教师需要提供一些实验器材和相关的学习资料,供学生进行参考、查阅,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研究计划,然后进行猜想和假设,最后通过实验来得到结论和解释。教师应该在新课改之下,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组建小组展开合作探究学习,一般一个小组四到六人最为适宜。在学习《三角形》一课中,需要展开小组探究,并且继续对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定义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学生讨论后,让学生总结归纳问题,教师在进行点评和疑问解答;完成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练习:请同学在作业纸上画出每个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在这个基础上,注重合作研究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确保小组成员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让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
(四)学生自我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课堂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自我展示水平。在新课改中,明确要求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提倡学生进行交流式学习。而在交流学习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当学生有了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经验以后,学生基本上对知识点已经有了详细的理解。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来论述自己小组学习的结论和心得,对学习成果予以总结,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三角形》一课中,学生画出三角形后,还应该选择出学生代表进行三角形了解的汇报,持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之后教师便可以及时将课件展示出来,着重强调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能够自由在底边和高进行切换,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中运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知识。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数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和表述,也可以指导学生多做不同类型的数学题,要求学生表述解题过程,此外,还可以开展教学活动或是解几何题,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力,进而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四、教学具体成效总结
采用这种引导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加强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相应的也可以提升其学习力。课前预习能够对课堂中要学习的内容加以熟悉和思考,培养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中,分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和探讨。在小组探讨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的是引导者,其可以在各个小组探讨的同时,穿梭在不同的小组中,解决各个小组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来了解各个小组的实际表现。而作为学生,其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来提升自身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再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谈一谈以及对于这堂课的感受,并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展开进一步讨论。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要做好引导便能获得高效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核心素养培养成为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也不例外。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求一线数学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深入了解,并结合自身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严格遵守素质教育的原则,采取小组合作和独立探索相结合的方式来有效提升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普光.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 教育科学:全文版, 2016, 000(001):00085-00085.
[2]罗书武.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 南北桥, 2016(8):58-58.
[3]江彪.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 教育科学:全文版:00101-00101.
[4]胡杉, 张婕, 王闻.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 中华少年, 2017.
[5]夏仁超.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 000(009):16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