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从生活出发来教学科学
【作者】 李玉华
【机构】 (重庆市巫溪县环城小学)
【正文】 摘 要:科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即科学教学内容其实就是生活现象的再现,同时学生运用所学得的科学知识、科学原理去解释生活中发生的现象,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科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其思维的火花,提高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使其更好的为生活服务。
关键词:科学教学;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来源生活;服务生活;探究精神
科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内容来自于生活,它是许多生活现象的再现,但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科学原理去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实际生活去学习研究科学,发现科学的奥秘,从而更好的为生活服务,为社会服务。
一、回归大自然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知识的兴趣依赖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等来实现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科学素材,再现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科学所存在的生活环境,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和科学经验。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大树和小草》时,就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亲自把学生带到校园有大树、小草的地方来探究,让他们观察大树、小草的结构,并让他们用看一看、估一估、抱一抱、量一量、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大树、小草的高矮,茎的粗细、软硬,结合实际经验,想想他们寿命的长短。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了“木质茎”、“草质茎”、“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等科学概念。然后提出问题:大树、小草各有什么特征?大树、小草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这样学生凭着对实实在在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迎刃而解地解决了所提出的科学问题,获得了经验与知识。比关在教室里借助图片或闭门造车更形象有兴趣,理解更透彻。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高科学学习兴趣
科学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素材本身就是很好的科学问题,它对学生探究科学有很大的启迪、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情趣爱好,通过游戏、实验、故事、谈话等方式灵活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明确其探究目标,让他们在引人入胜的活动情境中认知科学、学习科学,感受到生活处处是科学,从而激发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培养乐学精神。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水》的时候,就设计了一个分辨“水和其他物体”的生活游戏。我给每组准备了几个不透明的袋子,里面分别装上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要求学生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将袋中的物体一一分辨出来。学生顿时情绪高涨,都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说摇一摇,听一听,有的说摸一摸,捏一捏,有的说掂一掂。我让学生按他们说的方法去实际操作,他们很快辨认出了石头、木块、树叶,空气,并让他们说出辨别的依据是什么?我又提出:还有哪几样比较难辨认呢?原因是什么?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用眼睛直接观察,你能找出水在哪个袋子中吗?学生很快想到用“闻气味”的方法。通过创设这个游戏,让原本枯燥、抽象的科学问题回归到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兴趣浓厚,利用熟知的生活经验很快解决问题。并认识了水的特性,顺理成章的引领学生理解了固体、液体、气体三个科学概念的意义。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联系生活实践,创设科学问题情境
科学课程理念坚持从生活走向科学,从学生的实践经历出发,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接触过许多与科学概念相关的现象和事实,恰当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可以创造良好的科学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通过分析、归纳、整理,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例如:在教学“水的三态变化”时,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呈现生活实例:用燃气灶烧水,有大量白气冒出,把水放在冰箱冷冻室结成冰,洗了的衣服晾在绳子上会变干,从冰箱取出的冷饮的包装上出现水珠等,将这些现象组织在一起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思考身边变化的科学道理出发,认识“物态变化”,让原本熟悉常见的生活现象转化为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时,学生从心理产生科学探究的冲动与欲望。
四、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体现科学的价值
科学早已渗入我们的生活,并无时无刻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无论仰望天空,俯视大地,还是近观我们周围的咫尺器物,都可以发现科学原理蕴于其中。学习科学的价值在于应用,学生将亲历探索得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时,才能
焕发出科学的生机与活力,体现出科学知识的无穷魅力。例如:教学《运动与摩擦力》后,让学生应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解释鞋底,汽车轮胎为什么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自行车链条上为什么要经常打润滑油?冰雪路上汽车打滑应该怎么办?行李箱很重搬不动怎么解决?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等?这样让学生学科学、用科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创造能力。
五、把科学课堂延伸到教室外,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促进科学教学生活化。笔者认为书本上有些复杂、周期又较长的实验,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研究讨论,也可以转换成生活材料到课外进行探究,把科学课堂延续家里、大自然、社会等地方,使科学真正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千家万户。让科学教学不局限于教室与书本,让学生到更广阔的生活大背景中去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学习科学的过程就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并将所学知识技能广泛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才能获得真正的科学本领。为将来的科学探究、科学创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谢弗的《儿童心理学》
[3]王利亚的《科学咨询》
[4]刘硕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5]张炜,让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7)
关键词:科学教学;创设情境,激发思维;来源生活;服务生活;探究精神
科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内容来自于生活,它是许多生活现象的再现,但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科学原理去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实际生活去学习研究科学,发现科学的奥秘,从而更好的为生活服务,为社会服务。
一、回归大自然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知识的兴趣依赖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等来实现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科学素材,再现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科学所存在的生活环境,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和科学经验。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大树和小草》时,就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亲自把学生带到校园有大树、小草的地方来探究,让他们观察大树、小草的结构,并让他们用看一看、估一估、抱一抱、量一量、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大树、小草的高矮,茎的粗细、软硬,结合实际经验,想想他们寿命的长短。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了“木质茎”、“草质茎”、“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等科学概念。然后提出问题:大树、小草各有什么特征?大树、小草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这样学生凭着对实实在在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迎刃而解地解决了所提出的科学问题,获得了经验与知识。比关在教室里借助图片或闭门造车更形象有兴趣,理解更透彻。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高科学学习兴趣
科学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素材本身就是很好的科学问题,它对学生探究科学有很大的启迪、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情趣爱好,通过游戏、实验、故事、谈话等方式灵活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明确其探究目标,让他们在引人入胜的活动情境中认知科学、学习科学,感受到生活处处是科学,从而激发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培养乐学精神。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水》的时候,就设计了一个分辨“水和其他物体”的生活游戏。我给每组准备了几个不透明的袋子,里面分别装上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要求学生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将袋中的物体一一分辨出来。学生顿时情绪高涨,都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说摇一摇,听一听,有的说摸一摸,捏一捏,有的说掂一掂。我让学生按他们说的方法去实际操作,他们很快辨认出了石头、木块、树叶,空气,并让他们说出辨别的依据是什么?我又提出:还有哪几样比较难辨认呢?原因是什么?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用眼睛直接观察,你能找出水在哪个袋子中吗?学生很快想到用“闻气味”的方法。通过创设这个游戏,让原本枯燥、抽象的科学问题回归到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兴趣浓厚,利用熟知的生活经验很快解决问题。并认识了水的特性,顺理成章的引领学生理解了固体、液体、气体三个科学概念的意义。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联系生活实践,创设科学问题情境
科学课程理念坚持从生活走向科学,从学生的实践经历出发,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接触过许多与科学概念相关的现象和事实,恰当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可以创造良好的科学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通过分析、归纳、整理,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例如:在教学“水的三态变化”时,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呈现生活实例:用燃气灶烧水,有大量白气冒出,把水放在冰箱冷冻室结成冰,洗了的衣服晾在绳子上会变干,从冰箱取出的冷饮的包装上出现水珠等,将这些现象组织在一起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思考身边变化的科学道理出发,认识“物态变化”,让原本熟悉常见的生活现象转化为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时,学生从心理产生科学探究的冲动与欲望。
四、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体现科学的价值
科学早已渗入我们的生活,并无时无刻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无论仰望天空,俯视大地,还是近观我们周围的咫尺器物,都可以发现科学原理蕴于其中。学习科学的价值在于应用,学生将亲历探索得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时,才能
焕发出科学的生机与活力,体现出科学知识的无穷魅力。例如:教学《运动与摩擦力》后,让学生应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解释鞋底,汽车轮胎为什么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自行车链条上为什么要经常打润滑油?冰雪路上汽车打滑应该怎么办?行李箱很重搬不动怎么解决?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等?这样让学生学科学、用科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创造能力。
五、把科学课堂延伸到教室外,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促进科学教学生活化。笔者认为书本上有些复杂、周期又较长的实验,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研究讨论,也可以转换成生活材料到课外进行探究,把科学课堂延续家里、大自然、社会等地方,使科学真正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千家万户。让科学教学不局限于教室与书本,让学生到更广阔的生活大背景中去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学习科学的过程就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并将所学知识技能广泛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才能获得真正的科学本领。为将来的科学探究、科学创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谢弗的《儿童心理学》
[3]王利亚的《科学咨询》
[4]刘硕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5]张炜,让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