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有效学习的影响因素

【作者】 秦春梅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新圩镇洲塘小学)


【正文】社会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而飞速发展,作为社会文化传递载体的教育是否跟上了这种时代的节拍?现实告诉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弊端日益显露。我们认为,真正的有效教学就是实现有效学习的教学。只有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具体需要,并能据此组织他们投入不同的学习活动,教学才能真正进入有效实施的起点。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学,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有效学习。
  一、有效学习的再认识
  有效学习的范围很广泛,我所指的“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是指在小学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选择适切的学习内容,营造健康、和谐、安全、温馨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学习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为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现状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不排除有符合新课程要求,勇于改革和创新,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既能注重知识建构又能注重人格塑造,既能注重全体发展又能注重个性发展的优质课,总体来讲,课堂教学的成绩不容否定。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率低微。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的动力系统遭到破坏,本应由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探究、寻求个性发展的“课堂”成了教师独挥教鞭、强力灌输、传道布施的“教堂”;学生学习的效果则表现为低效或无效,从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
  1.僵化套用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致使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
  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重地注重模式,机械地套用一种模式,往往只流于形式,处于被动僵化的局面。实际上教学模式只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种理论框架,实践早已证明:试图用一种教学模式去指导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是很难取得成功的。现行课堂中,教师为模式的顺利展开而忽视学生的参与,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使一部分学生课堂参与时间减少。现代教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是课堂实用时间差异造成的,在一系列的连续学习中,初始学习上微弱的实用时间差异可能导致后续学习实用时间差异的扩大,因此,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是当前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2.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盲目崇尚新异
  各种教学方法具有互补的特点而且在实现教育目标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殊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最好的方法,随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努力建构多样化、最优化的体系,教学中要坚持以启发式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而目前,过多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对有些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似乎粘上了就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其实,没有系统地整理知识的掌握是肤浅的,方法也只是表面,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无益的。?
  3.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
  就学生而言,存在着学习行为的受动化问题,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控制,学习材料靠学校来提供,学习目标靠老师来确定,学习任务靠老师来安排、学习行为靠老师来督促,学习过程靠老师来调控,学习结果靠考试来评价。缺乏个性意识,不能自觉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缺乏参与意识,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缺乏问题意识,仅仅把学习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未能看到学习其实还是一个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让学习止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习起于提出新问题;缺乏合作意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仅靠自己的冥思苦想,生生合作、生师合作的形式并不多见,多方对话的情形也不常见;缺乏情感意识,忽略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培养;缺乏反馈意识,不能自觉地、多元地反馈交流自己的学习信息,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影响有效学习的因素
  影响有效学习的因素是指影响学习活动进行并取得最理想效果的因素,包括学习环境、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等。其中教师教的因素是一类重要因素。现把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因素归纳为:
  (一)教师自身的因素
  1.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
  不少青年教师不会灵活使用教材,不会把教材信息、资源信息、“课标”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教材编写意图不明确,对先前内容实践经验不足,没有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不敢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只是每天都在“教教材”。对每一课在教材中的位置不清楚。
  2.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
  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了,才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想当然地认为学生都会,其实,不然,当她在课堂上发现学生不会时,已经晚了。说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是很重要的。
  3.教师的业务能力
  教师的业务能力的提高是要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有时是教师通过自学而提高的;有时是通过群体学习来提高的;有时是通过专家指导来提高的,教师的业务能力也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学生学的实效。
  4.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即教师的教学设计)
  教学的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不能强求统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即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但应当明确,检验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与不好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体现得如何,学生学得是否有效。教学手段是否多样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设备的更新,科学手段的运用日益显示出其对课堂学习效率的影响力。当前,在继续用好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同时,要积极推进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
  (二)学生的因素
  1.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起,也许是对教学的老师不喜欢,就会造成不喜欢学这门功课,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后天可以培养的,但还是要通过老师、家长来努力,一旦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那么就会在学习中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态度。
  2.学生的学习习惯:这也是靠后天培养出来的。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他需要长期教育、引导和训练的积累。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育、引导、训练。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这21天是个平均数。习惯的养成关键在前三天,重在坚持一个月。过了这个时刻,继续坚持就相对容易和自觉了。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三天严、两天松、也不要有的老师严、有的老师松,要形成合力、持之以恒,不能给学生以懈怠的机会。
  3.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有没有具有自己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学生的这种学习方法也是需要教育来培养和引导的,教师设计的学习策略如果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反之,则会产生低效的学习。
  4.学生对于教师给予的评价会很在意。任何一个小小的评价都会产生强大的作用,一旦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无所谓了,那么,这样的学生就不会形成有效学习了。
  (三)家庭因素
  当前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但是,如今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很高,很多家长以前学习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孩子的询问需要。更多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是不管不顾,只管自己玩乐。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
  那么,到底怎样的教学才能够促进学生有效的学呢?这也是我们一直苦苦追寻的问题。通过较长的时间研究和探索。我们感触很深,找到了一些有效学习的要素:
  1.有效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喜欢学。学生学地愉快而又轻松,对学习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和需要,也就是平时说的学生的兴趣,任何事情只有有了兴趣才会努力去做。我们的教学更是要为这样的有效学习所服务,所以有兴趣是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
  2.有效学习的学习模式是自主学习。我们要培养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让学生充分的想学,那么学习的效果才会是好的。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把自己当作主人来学习,学习也就变成了自己的事,自觉自愿的事。学习积极性的是否高涨在于学生内部学习动机,而这种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学生将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习也将是高效的。教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必要的个人空间,为学生创造、发现、表现,提供更多的机会,特别是为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发展。
  3.有效学习的表现是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上。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也是学习达到的比较高境界。通过教师的合理设计,引导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而不是死读书,稍微变化就看不懂了。我们要培养的是灵活的人才,而不是读书匠。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效学习的方式是合作分享。众所周知,合作是学习方式中比较常见的。但是,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也是有多种多样的,不是所有的合作学习都是有效的。有时候,我们发现学生之间两个人合作的效果并不好。比如:同桌的两个学生是一个优秀,另一个及差。当教师让学生进行两个人操练时,好学生问差生,结果等了半天,差生回答不上来,结果就是好学生厌烦了。以后的操练中好学生宁可自问自答,也不愿意与差生合作了。再比如:六人一个小组,人数太多,有时候意见不一,谈论了半天,人云亦云,时间过去了任务却没有完成。所以我们尝试后发现四人小组所产生的合作效果最好。当然,在安排人员时,也是需要合理的,一个好学生,一个学困生,两个中等生。这样的好处在于让差生在与好学生沟通时,有两个中等生起到阶梯的作用。
  5.有效学习的促进手段是课堂评价。积极的评价手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信,而且可以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竞争的局面,激励他们朝更高的目标努力,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产生有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