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物理概念的形成
【作者】 朱万忠
【机构】 (青海省湟源县高级中学)
【正文】摘 要:本文主要结合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以及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概念形成案例,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集体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高中物理;物理概念
认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在近些年来也不断应用于物理概念形成的分析中,分别从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角度出发,更好地拆分物理概念。因此,本文针对问题,探讨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物理概念的形成。
一、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概念形成分析
认知心理学中认为,发生认知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即图式、同化、顺应以及平衡。其中,图式可以理解为动作的结果或者组织。而这些动作也会在相同的环境中,或者是类似的环境中进行不断的重复和迁移。同时,当个体触碰外界环境所做出各式各样的反应后,也会起到对图式的作用。使其在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中,不断的发展以及不断的丰富。而同化则可以理解为外部环境与现有图式结构的融合过程,顺应则是主体动作对客观变化的适应。最终在主体的同化和顺应中,达到某种平衡的状态,便是平衡。
(一)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积累,信息获取,物理思维概念准备
在认知心理学的发生认知论中,一般认为图式是概念得以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顺应与同化的重要工具。对此,作为概念的一个重要分支,物理概念也必须要具备一个可行的物理图式。通常情况下认为,这对物理概念的最初图式是“动与静”图式、“物体”图式以及“作用”图式。并且,这些图式也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通过运动、丰富等形式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转变。
物理概念可以理解为一个分析、综合以及概括的过程,而它所指的对象则是物理的想象和物理的过程。对此,在物理概念的形成中,也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展开。比如感知活动、观察实验活动等。而这一过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便是图式的积累过程。当然在物理概念的积累中,也会包含“数与量”的准备。基于此,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可以得出,物理概念的形成仅仅是第一阶段。但是第一阶段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具有很大的难度。教师在此,尤其要做好引导工作,通过典型实例来为教学夯实基础。
(二)认知心理学中的同化顺应,信息加工,寻找物理思维规律
同化的过程首先是建立在图式基础上的。认知心理学中认为人是在生活活动中去建立认知图式的。而学生也会去运用现存图式去认知事物,并将认识事物中所感受到的外界刺激重新纳入到图式中。这个过程便可以理解为同化过程。期间,如果能够实现外界物理概念向原有物理概念的结合,便是概念的发展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主体间图式中的内容反作用给了生活,以及所处的环境,便体现出了主体对环境的适应,这便体现了顺应的定义。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落实好观察、比对以及分析工作,实现物理概念的同化与顺应。
(三)认知心理学中的平衡重建,抽象本质,物理概念的形成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图式的不断发展中,主体其实更多是不平衡的。但是主体在不平衡的基础上,也总在尝试着向平衡的方向发展,这便是主体调整图式的体现。通过主体对图式的调整来进一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并使其达到理想中的平衡状态。基于此,便产生了新的图式。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做的则是在原有物理思维概念的基础上使其不断投入环境,并产生出一个全新的,但较为模糊的物理概念。模糊的物理概念会在与环境的碰撞中不断清晰,也会在不断清晰中不断同化和顺应,使其真正形成物理概念。
(四)认知心理学中的概念再同化,信息再比较,物理概念的巩固与深化
在认知心理学发生认知的观点中普遍认为新的图式是可以形成的,同时在新的图式形成后,也能够实现对更多客体的同化。同理,新的图式之所以被认证,也是因其在更多物理想象同化后,得到了验证,这也是物理概念之所以形成的关键。简言之,物理概念的巩固与发展,其实都需要通过不断的应用来完成。
二、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概念形成案例分析
在学生学习“力”的概念时,其脑海中已经形成了有关“物质”、“作用”以及“相互”等概念,这便是“力”概念图式在学生意识中存在的体现。而当教师引入这一部门的知识时,通常也会一些生活中的事物入手,比如“推动桌子”的实验等。期间,教师的手与桌子,便可以理解为图式中讲述的“物质”同化,而教师所给予的推力,又可以理解为图式中的“作用”。同时,当教师用手去推桌子时,必然会存在一个来自桌子的反作用力,这便可以理解为图式中的“关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很少在刚开始便纳入已有图式。对此,便需要教师对图式中存在的“作用”进行转化,其实转变为图式中的“相互”。教师可以借此来提供实验支持。比如当用手触碰图钉的尖端时,手是会感觉到痛的。这便是图钉对手的“作用,也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当进行磁铁实验时,“相互作用”的概念似乎又难以成立了。对此便可以将“相互作用”的概念转变为“力”的概念,促使学生打破一开对力是力气的单一理解,形成了有关“力”的更为深入的概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概念形成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即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积累,信息获取,物理思维概念准备、认知心理学中的同化顺应,信息加工,寻找物理思维规律、认知心理学中的平衡重建,抽象本质,物理概念的形成以及认知心理学中的概念再同化,信息再比较,物理概念的巩固与深化。意在从多个角度出发,详细剖析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概念形成,并分析问题成因,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案策略。借助认知心理学与物理概念形成的把控,进一步拆分高中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掌握质量。
参考文献:
[1] 谢勤. 物理概念形成的认知心理学基础初探[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1, 000(008):4-6.
[2] 雷晓艳. 从认知心理学分析加速度概念学习[J]. 湖南中学物理(9期):23-25.
[3] 向荣.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复译的必然[J].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07, 020(011):109-111.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高中物理;物理概念
认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在近些年来也不断应用于物理概念形成的分析中,分别从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角度出发,更好地拆分物理概念。因此,本文针对问题,探讨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物理概念的形成。
一、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概念形成分析
认知心理学中认为,发生认知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即图式、同化、顺应以及平衡。其中,图式可以理解为动作的结果或者组织。而这些动作也会在相同的环境中,或者是类似的环境中进行不断的重复和迁移。同时,当个体触碰外界环境所做出各式各样的反应后,也会起到对图式的作用。使其在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中,不断的发展以及不断的丰富。而同化则可以理解为外部环境与现有图式结构的融合过程,顺应则是主体动作对客观变化的适应。最终在主体的同化和顺应中,达到某种平衡的状态,便是平衡。
(一)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积累,信息获取,物理思维概念准备
在认知心理学的发生认知论中,一般认为图式是概念得以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顺应与同化的重要工具。对此,作为概念的一个重要分支,物理概念也必须要具备一个可行的物理图式。通常情况下认为,这对物理概念的最初图式是“动与静”图式、“物体”图式以及“作用”图式。并且,这些图式也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通过运动、丰富等形式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转变。
物理概念可以理解为一个分析、综合以及概括的过程,而它所指的对象则是物理的想象和物理的过程。对此,在物理概念的形成中,也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展开。比如感知活动、观察实验活动等。而这一过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便是图式的积累过程。当然在物理概念的积累中,也会包含“数与量”的准备。基于此,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可以得出,物理概念的形成仅仅是第一阶段。但是第一阶段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具有很大的难度。教师在此,尤其要做好引导工作,通过典型实例来为教学夯实基础。
(二)认知心理学中的同化顺应,信息加工,寻找物理思维规律
同化的过程首先是建立在图式基础上的。认知心理学中认为人是在生活活动中去建立认知图式的。而学生也会去运用现存图式去认知事物,并将认识事物中所感受到的外界刺激重新纳入到图式中。这个过程便可以理解为同化过程。期间,如果能够实现外界物理概念向原有物理概念的结合,便是概念的发展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主体间图式中的内容反作用给了生活,以及所处的环境,便体现出了主体对环境的适应,这便体现了顺应的定义。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落实好观察、比对以及分析工作,实现物理概念的同化与顺应。
(三)认知心理学中的平衡重建,抽象本质,物理概念的形成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图式的不断发展中,主体其实更多是不平衡的。但是主体在不平衡的基础上,也总在尝试着向平衡的方向发展,这便是主体调整图式的体现。通过主体对图式的调整来进一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并使其达到理想中的平衡状态。基于此,便产生了新的图式。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做的则是在原有物理思维概念的基础上使其不断投入环境,并产生出一个全新的,但较为模糊的物理概念。模糊的物理概念会在与环境的碰撞中不断清晰,也会在不断清晰中不断同化和顺应,使其真正形成物理概念。
(四)认知心理学中的概念再同化,信息再比较,物理概念的巩固与深化
在认知心理学发生认知的观点中普遍认为新的图式是可以形成的,同时在新的图式形成后,也能够实现对更多客体的同化。同理,新的图式之所以被认证,也是因其在更多物理想象同化后,得到了验证,这也是物理概念之所以形成的关键。简言之,物理概念的巩固与发展,其实都需要通过不断的应用来完成。
二、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概念形成案例分析
在学生学习“力”的概念时,其脑海中已经形成了有关“物质”、“作用”以及“相互”等概念,这便是“力”概念图式在学生意识中存在的体现。而当教师引入这一部门的知识时,通常也会一些生活中的事物入手,比如“推动桌子”的实验等。期间,教师的手与桌子,便可以理解为图式中讲述的“物质”同化,而教师所给予的推力,又可以理解为图式中的“作用”。同时,当教师用手去推桌子时,必然会存在一个来自桌子的反作用力,这便可以理解为图式中的“关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很少在刚开始便纳入已有图式。对此,便需要教师对图式中存在的“作用”进行转化,其实转变为图式中的“相互”。教师可以借此来提供实验支持。比如当用手触碰图钉的尖端时,手是会感觉到痛的。这便是图钉对手的“作用,也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当进行磁铁实验时,“相互作用”的概念似乎又难以成立了。对此便可以将“相互作用”的概念转变为“力”的概念,促使学生打破一开对力是力气的单一理解,形成了有关“力”的更为深入的概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概念形成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即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积累,信息获取,物理思维概念准备、认知心理学中的同化顺应,信息加工,寻找物理思维规律、认知心理学中的平衡重建,抽象本质,物理概念的形成以及认知心理学中的概念再同化,信息再比较,物理概念的巩固与深化。意在从多个角度出发,详细剖析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概念形成,并分析问题成因,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案策略。借助认知心理学与物理概念形成的把控,进一步拆分高中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掌握质量。
参考文献:
[1] 谢勤. 物理概念形成的认知心理学基础初探[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1, 000(008):4-6.
[2] 雷晓艳. 从认知心理学分析加速度概念学习[J]. 湖南中学物理(9期):23-25.
[3] 向荣.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复译的必然[J].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07, 020(011):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