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诗词先行,让传统文化浸润童年

【作者】 王玉红

【机构】 (陕西省城固县秦家坝小学)


【正文】  摘 要:在古诗词教学时,引导学复现画面,见出意象,领略情味、悟出意蕴,以诗词化人,便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
  关键词:诗词教学;复现画面;见出意象;领略情味;悟出意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更是其中的精粹,是几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的经典。千百年来,古诗词陶冶了无数中华儿女,对人们心灵的启示、情感的熏陶和人格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优秀古诗词篇幅大量增加,体裁丰富多样。因此,通过古诗词教学,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小学阶段,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才能更好传承中华文化呢?笔者以为,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复现画面,见出意象,领略情味、悟出意蕴,以诗词化人,便是最好的传承。
  一、 复现画面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好诗必会创造“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让它们新鲜生动地突现于读者眼前;作为读者,自然不应辜负了作者这番心意,要“见”到这画境、戏景。只有这样,才算是“会心”;只有这样,才算是享受诗词。因此,在学习诗词时,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复现画面,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灵动起来。
  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笔者先让学生找到诗中写到的景物,然后可以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说看到的美景。引导学生把一句诗、一个词语甚至一个字描述成一个画面,其实这也是引导学生探明诗意。如,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一道很长很长,但又稀稀落落的竹篱笆。”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一条窄窄的乡间小路,路两旁开满了各种各样的小野花。”还有的同学说:“我看到了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有几个孩子在油菜花田旁捉蝴蝶。可蝴蝶飞到菜花丛中后就再也找不到了,孩子们很沮丧。”……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补充,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绘了诗中的美景。接着,边想象画面边诵读古诗,再次将田园美景复现在眼前。就这样,学生通过诵读古诗、想象画面,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
  二、 见出意象
  余光中在《论意象》中说: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诸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还原诗人的内在之意。所以,诗词中每一个意象的铺排,每一种意境的创设,每一刻情境的流露,都寄托着作者深深的主观情感和意志表达。因此,学习诗歌就要顺着这样的脉理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的理解,逐步深入到主题意义的领悟,见出意象,经由诗歌走向诗人。
  《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此时,他离开家乡,白天忙碌,夜深人静之时,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这里的月亮,寄托着思乡之情。教学这首古诗之后,我们还可以拓展以思想月为主题的其它古诗。
  杜甫《月夜忆舍弟》一诗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将思乡月赞美的淋漓尽致,这难道不是对故乡的感怀吗?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作者多么希望早日辞官归家啊!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通过“精读一首,带动一组”的方法,见出意象,便能轻而易举地走向诗人的内心情感。
  三、 领略情趣
  很多古诗词本身就是充满情趣的优秀作品。赵谦祥老师提出读古诗词可以品味五趣,即音趣、情趣、理趣、文趣和生趣。对于儿童来说,音趣和情趣在很多时候是直观可感的。尤其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古诗词篇目,直接描写儿童生活的占了相当比例,语言自然生动,形象活泼逼真,充满了生活情趣。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语言清新优美,给我们描摹了一幅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图景。这是怎样的一家子?诗人传递的情趣、情思又是怎样的?多读几遍,诗词的情趣就会在教室里晕染开来:
  上半阙四句话,每一句的韵脚都是ǎo,少见,教师在范读时,稍夸张一些,学生一模仿,味道已有七分;慢下来,注意茅檐的低小,溪水的潺潺,青草的油油,孩子们一定极喜欢,用声音传递出来吧;那白发的翁媪,说的是吴音,偏偏还带着微醉,于是自然而然的“媚”了,让学生先演后读,边演边读,无论怎样,一定会有温馨的笑声响起……下半阙,不妨分角色演一演,想象着说一说,然后再带上表情,读吧——所有的情趣,全在声音里了。
  四、 悟出意蕴
  诗词不讲授道理,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宇宙真理。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孩子发现人生哲理,在积累中唤醒,以诗化人,关注孩子生活的多彩和生命的成长,进而构建文化生态共同体。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墨梅》就是以诗化人最好的例证。
  理解心中梅教学片段:
  “这么多人都喜欢梅花的香气,而王冕喜欢的却是梅花的清气。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完成学习单。
  师总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王冕的心中梅,这也是王冕的内心独白。当那些达官贵人们不断用金钱来收买他时,他却用这样的诗句来回应他们。——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还有这样的诗句,读——”
  平生固守冰霜操,不与繁花一样情。——【元】王冕《素梅十九》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元】王冕《素梅五六》
  这就是一身清气的王冕!
  师:“再齐读全诗,不管是家中梅、画中梅还是心中梅,我们现在都知道了,墨梅就是——王冕,王冕就是——墨梅。这就是——托物言志。托的物是——墨梅,言的志是——王冕的志向。”
  在三次反复诵读诗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中,愈发激昂,愈发充满深情。
  歌曲《墨梅》音乐响起……
  音乐,最容易将文字变为画面,音乐,最容易引起共鸣。
  在清气涤荡的音乐声中,我们仿佛都被王冕的高洁精神所感染。这是现代几乎难以找到的品质,这是一种文人精神,这精神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虽然这样的精神已离我们远去,但正因有这些用作者整个生命写出来的作品,让传承和影响,生生不息。
  从画面到意象,从情趣到意蕴,从学诗通达做人,并从中体悟、传承中国文化,这也是小学生学习古诗的意义所在。这样的古诗词教学,能让孩子们在经典的浸润下,逐渐丰厚自己的精神家园,让未来的人生路走得更稳健、更自信。这样的人生有文化家园支撑着,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浸润着,这就是诗意人生,它是我们每个人的骨气和底气,也是我们每个人文化自信源源不绝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