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的认知与路径探索
【作者】 高 原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桃李小学)
【正文】摘 要: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国学教育日益展现着自身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的水平,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从思想认识、教材编排、教师培养、创新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来落实,推动国学教育的专业化、系统化,使之能长远、持续、有效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国学教育;探索
语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人文知识帮助其掌握语言文学方面技巧, 实现传统文化熏陶的目标, 日积月累完成知识储备, 对于塑造良好的品德修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同时语文教学主张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甚至构建健全的个人性格人格, 而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历史成就, 例如:国学、音乐、经济、绘画、地理、政治、哲学及历史等方面知识, 能帮助学生打开传承优秀文化结晶的开端, 尤其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渗透国学教育, 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及启蒙教育的引导作用。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对国学教育的认识和专业水平不足
当前,很多教师没有真正意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其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考试成绩等没有直接作用,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所以也就不能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很好地与国学教育融合,不能发挥国学教育的作用。邓小平指出:“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要搞好国学教育,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国学底蕴,只有教师自身对于国学知识的领悟和认知达到一定的水平,方能以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但是能够满足并且符合资质要求的国学教师,数量并不多。
1.2 教材在内容的选定和编排上还不完善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国学内容占教材的比例较低,而且其中古诗占据了大部分,诗歌、文言文等占的比重较少。在内容的选定以及上下承接等方面未能进行合理的规划,缺乏科学、系统的编排,导致教材中的国学内容缺乏连贯性和系统统筹性,影响了国学教育的教学效果。
1.3 教学形式缺乏丰富性和针对性
国学教育涵盖了对传统文化中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的熏陶,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国学教育的方法比较单一,多数教师在国学教育中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在未能完全理解内在含义的情况下单纯、死板地背诵,使得阅读变得更加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丧失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国学教育的作用最终难以发挥。
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
2.1国学教育有助于提升民族自豪感
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是国学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方式之一。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从未中断过,并且在不断继承发扬、发展壮大。学习传统文化,领悟其精神、精髓,对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文化自信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小学的新课程标准对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也有明确要求。
2.2提升教师国学水平
一支高素质的国学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国学教育的关键。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不仅担负着教学任务,而且对于学生学习习惯和人格的培养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建立这样一支队伍,应从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和培养新教师两方面同时入手。首先,提升现有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是改变当前国学教育存在问题的最简便的方式。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语文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国学素养和国学教学能力。同时,可以邀请国学大师举办国学讲堂,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教师国学素养的提升,也能使学生现场感受国学大师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其次,要注重在师范类学校广泛开展国学教育,提升师范生的国学素养,传授合理的国学教学方式,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快速投入国学教育中。
2.3创新国学教育方式
选择便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要活用。活不活,关键是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不同课文、不同社会背景和学科教育的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教法”。诵读法是语文教育的传统方法,任何阶段的国学教育都不可忽视诵读法的运用。周庆元教授指出:“诵读法就是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同时培养情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在优化小学语文国学教育时,要注意创新教学形式,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探索既具有趣味性、又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例如,可以将国学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互动体验、情景再现等生动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中的角色,使其对国学的理解更为形象和具体;还可以通过环境熏陶的方式,例如开展文艺汇演、班会活动等,营造良好的国学氛围,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国学素养。
3、结语
深受多元化社会的影响, 各种新鲜产物层出不穷冲击着人们的思潮, 部分文化产物带来精神层面享受, 而部分文化产物直击最终道德底线。在复杂环境条件下, 涉及下一代人文化教育工作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 而如何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树立学习榜样, 帮助青少年寻找传统文化的精华, 我国教育界发起学习国学经典的活动, 主张帮助学生切身感受源自中华传统美德及古老文明的魅力, 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关爱相结合的目标, 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同时语文教师不止是学生心灵教育的引导者, 更是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天性的核心人物, 对于充分发挥传统优秀文化的指引作用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 而小学时期更是建立个人品德修养的基础阶段。鉴于此, 本文针对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小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实践体验与感悟[J]. 杨凤. 中国农村教育. 2011(08)
[2]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J]. 陈蕾.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20(0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国学教育;探索
语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人文知识帮助其掌握语言文学方面技巧, 实现传统文化熏陶的目标, 日积月累完成知识储备, 对于塑造良好的品德修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同时语文教学主张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甚至构建健全的个人性格人格, 而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历史成就, 例如:国学、音乐、经济、绘画、地理、政治、哲学及历史等方面知识, 能帮助学生打开传承优秀文化结晶的开端, 尤其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渗透国学教育, 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及启蒙教育的引导作用。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对国学教育的认识和专业水平不足
当前,很多教师没有真正意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其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考试成绩等没有直接作用,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所以也就不能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很好地与国学教育融合,不能发挥国学教育的作用。邓小平指出:“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要搞好国学教育,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国学底蕴,只有教师自身对于国学知识的领悟和认知达到一定的水平,方能以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但是能够满足并且符合资质要求的国学教师,数量并不多。
1.2 教材在内容的选定和编排上还不完善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国学内容占教材的比例较低,而且其中古诗占据了大部分,诗歌、文言文等占的比重较少。在内容的选定以及上下承接等方面未能进行合理的规划,缺乏科学、系统的编排,导致教材中的国学内容缺乏连贯性和系统统筹性,影响了国学教育的教学效果。
1.3 教学形式缺乏丰富性和针对性
国学教育涵盖了对传统文化中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的熏陶,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国学教育的方法比较单一,多数教师在国学教育中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在未能完全理解内在含义的情况下单纯、死板地背诵,使得阅读变得更加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丧失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国学教育的作用最终难以发挥。
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
2.1国学教育有助于提升民族自豪感
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是国学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方式之一。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从未中断过,并且在不断继承发扬、发展壮大。学习传统文化,领悟其精神、精髓,对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文化自信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小学的新课程标准对于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也有明确要求。
2.2提升教师国学水平
一支高素质的国学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国学教育的关键。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不仅担负着教学任务,而且对于学生学习习惯和人格的培养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建立这样一支队伍,应从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和培养新教师两方面同时入手。首先,提升现有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是改变当前国学教育存在问题的最简便的方式。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语文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国学素养和国学教学能力。同时,可以邀请国学大师举办国学讲堂,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教师国学素养的提升,也能使学生现场感受国学大师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其次,要注重在师范类学校广泛开展国学教育,提升师范生的国学素养,传授合理的国学教学方式,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快速投入国学教育中。
2.3创新国学教育方式
选择便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要活用。活不活,关键是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不同课文、不同社会背景和学科教育的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教法”。诵读法是语文教育的传统方法,任何阶段的国学教育都不可忽视诵读法的运用。周庆元教授指出:“诵读法就是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同时培养情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在优化小学语文国学教育时,要注意创新教学形式,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探索既具有趣味性、又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例如,可以将国学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互动体验、情景再现等生动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中的角色,使其对国学的理解更为形象和具体;还可以通过环境熏陶的方式,例如开展文艺汇演、班会活动等,营造良好的国学氛围,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国学素养。
3、结语
深受多元化社会的影响, 各种新鲜产物层出不穷冲击着人们的思潮, 部分文化产物带来精神层面享受, 而部分文化产物直击最终道德底线。在复杂环境条件下, 涉及下一代人文化教育工作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 而如何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树立学习榜样, 帮助青少年寻找传统文化的精华, 我国教育界发起学习国学经典的活动, 主张帮助学生切身感受源自中华传统美德及古老文明的魅力, 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关爱相结合的目标, 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同时语文教师不止是学生心灵教育的引导者, 更是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天性的核心人物, 对于充分发挥传统优秀文化的指引作用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 而小学时期更是建立个人品德修养的基础阶段。鉴于此, 本文针对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小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实践体验与感悟[J]. 杨凤. 中国农村教育. 2011(08)
[2]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J]. 陈蕾.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