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叶慧华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实验小学)
【正文】摘 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双轨并进的编排方式,突出了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编写理念,充分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特点。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统编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重视立德树人,促精神成长;二、重视语文素养,促能力提升;三、重视阅读延伸,促文化积淀。
关键词:统编教材;阅读教学;策略
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所有地市的小学语文教材全部一次性更换为统编教材。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双轨并进的编排方式,突出了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编写理念,充分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特点,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那么统编教材下,怎样进行阅读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立德树人,促精神成长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题材丰富,体裁多样,文质兼美,尤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体悟,重视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的教育。这些对于学生道德素质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润物无声地把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在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时的事情,从中深刻地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能启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获得人生成长的重要启迪。对本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先通过人物引入,激发阅读兴趣,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情,然后引领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理解“中华不振”,再结合周恩来所写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感受周恩来救国济世的凌云壮志和战斗豪情,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从而充分感受周恩来少年时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革命精神。在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感染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这样学生通过读书感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从伟人的革命精神中感知责任使命,从而树立继承革命事业,勇于奉献的理想信念。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人文主题,如通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通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等课文感受父母之爱,懂得感恩。作为教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二、重视语文素养,促能力提升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创新教材编排体系,改变传统的以阅读为中心的教材编排体系,科学安排语文策略和能力序列,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分布在各个单元。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尤其重视阅读理解与语言表达内容上的均衡,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根据单元训练要素,加强方法指导,进行阅读理解与语言运用表达的训练以及语言积累的训练,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1.加强阅读理解能力训练。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如: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一边读一边预测、学习带着问题默读,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等等。因而教师要关注单元语文训练要素,以课文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教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第三自然段时可以依托作者看到的景象“明朗的天空”展开教学。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理解“明朗”的。引导学生可借助熟字猜义来理解;可借助近义词“晴朗”来理解;可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的晴朗天空是怎样的;也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一个亮晶晶的水洼”“一角小小的蓝天”等词语理解。然后师生共同梳理出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试着用学到的方法来理解,使词语学习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样的课堂围绕单元训练要素,真实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基础上得到提升。
2.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加大语言表达,特别是书面表达在教材内容中的比重,以引导学生关注表达,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实际,加强读写结合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写,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而习作要素则是“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不难看出,阅读和写作的要素关联特别紧密。因此,在阅读时教师应积极创设语境,相机进行语言训练。
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五自然段“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也是非常保贵的肥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关键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关键句来写一段话的。紧接着《海滨小城》一课的学习,因为有了前一课的学习基础,学生学习课文时,便能轻而易举地找到文中相关的关键句,对作者是怎样围绕关键句来展开写一段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围绕“一到节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或围绕“一下课,操场便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这时的练笔便不单纯是“写”的练习,也是对本单元阅读要素是否落实、阅读方法是否掌握的一种检测,更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有了这样的练笔铺垫,学生在习作《这儿真美》中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就不难了。像这样的读写训练,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即学即用,将读写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统编教材随课文还设计了相当数量的课后小练笔。如《落花生》课后的小练笔“他们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地作着贡献,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慈母情深》课后小练笔“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吗?试着写一写。”这些由课文内容生发出来的小练笔,教师也要指导好,将读写结合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3.加强语言文字积累训练。
重视语言文字积累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特别强调语言文字的积累。有的是对词语的积累,如课后的“读一读,记一记”;有的是对句子的积累,如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或通过句子辨析,积累表达有特色的句子;有的是对段、篇的积累,如“背诵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有的是要求复述课文,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等。
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各种认知因素,让学生乐于积累、学会积累。在课堂上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熟读成诵。
另外,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学做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把遇到的好词佳句、精彩的片断摘录下来,汇成词句集锦,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这样常期的积累,学生的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
三、重视阅读延伸,促文化积淀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课外阅读的延伸,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当中,单元后面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板块。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文本特点采取1+x的教学方法。“1”是指教科书中的课文,“x”是指学生课外阅读的若干篇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它是以教科书文本为载体,围绕教科书文本进行广泛的课外拓展阅读。这种拓展阅读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在广泛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基于教科书文本进行的课外阅读的拓展形式,可以从教科书文本内容拓展,可以从同一作家的作品拓展,也可以从文本的文体特征拓展,还可以从文本的写作手法拓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水平。例如,教学《鸟的天堂》时,可以将这篇文章作为拓展课外阅读的“引子”,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读读课文后的阅读链接,再补充巴金相关作品选,引导孩子们体会巴金作品的特点,学习课外阅读的方法。再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编排了《草船借箭》《景阳岗》《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四篇课文,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后,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本单元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延伸阅读,读读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品味其中精彩故事,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总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思考。教师应继承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并顺应时代要求,准确把握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统编教材;阅读教学;策略
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所有地市的小学语文教材全部一次性更换为统编教材。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双轨并进的编排方式,突出了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编写理念,充分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特点,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那么统编教材下,怎样进行阅读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立德树人,促精神成长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题材丰富,体裁多样,文质兼美,尤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体悟,重视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的教育。这些对于学生道德素质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润物无声地把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在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奉天读书时的事情,从中深刻地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能启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获得人生成长的重要启迪。对本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先通过人物引入,激发阅读兴趣,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情,然后引领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理解“中华不振”,再结合周恩来所写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感受周恩来救国济世的凌云壮志和战斗豪情,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从而充分感受周恩来少年时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革命精神。在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感染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这样学生通过读书感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从伟人的革命精神中感知责任使命,从而树立继承革命事业,勇于奉献的理想信念。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人文主题,如通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通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等课文感受父母之爱,懂得感恩。作为教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二、重视语文素养,促能力提升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创新教材编排体系,改变传统的以阅读为中心的教材编排体系,科学安排语文策略和能力序列,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分布在各个单元。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尤其重视阅读理解与语言表达内容上的均衡,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根据单元训练要素,加强方法指导,进行阅读理解与语言运用表达的训练以及语言积累的训练,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1.加强阅读理解能力训练。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注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如: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一边读一边预测、学习带着问题默读,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等等。因而教师要关注单元语文训练要素,以课文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教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第三自然段时可以依托作者看到的景象“明朗的天空”展开教学。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理解“明朗”的。引导学生可借助熟字猜义来理解;可借助近义词“晴朗”来理解;可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的晴朗天空是怎样的;也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一个亮晶晶的水洼”“一角小小的蓝天”等词语理解。然后师生共同梳理出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试着用学到的方法来理解,使词语学习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样的课堂围绕单元训练要素,真实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基础上得到提升。
2.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加大语言表达,特别是书面表达在教材内容中的比重,以引导学生关注表达,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实际,加强读写结合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写,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而习作要素则是“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不难看出,阅读和写作的要素关联特别紧密。因此,在阅读时教师应积极创设语境,相机进行语言训练。
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五自然段“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也是非常保贵的肥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关键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关键句来写一段话的。紧接着《海滨小城》一课的学习,因为有了前一课的学习基础,学生学习课文时,便能轻而易举地找到文中相关的关键句,对作者是怎样围绕关键句来展开写一段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围绕“一到节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或围绕“一下课,操场便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这时的练笔便不单纯是“写”的练习,也是对本单元阅读要素是否落实、阅读方法是否掌握的一种检测,更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有了这样的练笔铺垫,学生在习作《这儿真美》中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就不难了。像这样的读写训练,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即学即用,将读写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统编教材随课文还设计了相当数量的课后小练笔。如《落花生》课后的小练笔“他们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地作着贡献,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慈母情深》课后小练笔“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吗?试着写一写。”这些由课文内容生发出来的小练笔,教师也要指导好,将读写结合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3.加强语言文字积累训练。
重视语言文字积累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特别强调语言文字的积累。有的是对词语的积累,如课后的“读一读,记一记”;有的是对句子的积累,如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或通过句子辨析,积累表达有特色的句子;有的是对段、篇的积累,如“背诵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有的是要求复述课文,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等。
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各种认知因素,让学生乐于积累、学会积累。在课堂上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熟读成诵。
另外,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学做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把遇到的好词佳句、精彩的片断摘录下来,汇成词句集锦,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这样常期的积累,学生的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
三、重视阅读延伸,促文化积淀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课外阅读的延伸,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当中,单元后面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板块。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文本特点采取1+x的教学方法。“1”是指教科书中的课文,“x”是指学生课外阅读的若干篇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它是以教科书文本为载体,围绕教科书文本进行广泛的课外拓展阅读。这种拓展阅读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在广泛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基于教科书文本进行的课外阅读的拓展形式,可以从教科书文本内容拓展,可以从同一作家的作品拓展,也可以从文本的文体特征拓展,还可以从文本的写作手法拓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水平。例如,教学《鸟的天堂》时,可以将这篇文章作为拓展课外阅读的“引子”,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读读课文后的阅读链接,再补充巴金相关作品选,引导孩子们体会巴金作品的特点,学习课外阅读的方法。再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编排了《草船借箭》《景阳岗》《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四篇课文,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后,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本单元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延伸阅读,读读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品味其中精彩故事,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总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思考。教师应继承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并顺应时代要求,准确把握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