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刍议初中地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傅姿萍
【机构】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第五中学)
【正文】摘 要:初中地理课程是初中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倡导开展地理观察、考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让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获得对地理事物的直接体验与感受,会比课堂上通过教师纯口头讲解获得对知识更深刻的认识。教师应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以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实践力;多元化;能力提升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要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也就是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与陶行知教育家的“教、学、做合一”理念相一致。地理实践活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制作学习工具,将抽象转化为具体
当学生刚接触地理课程时,首要学习的知识就是地球和地图。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部分现象实际上都是地球运动造成的,由此可见,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学会地理知识能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合理地解释。假设学生在刚接触地理时就遇到了难题,那么这对于学生接下来的地理学习是十分不利的。对此,初中地理教师就应当采取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以此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例如:在教学《地球和地图》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那么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操作,即自主制作学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以及正午太阳高度情况等相关的地理知识。虽然这样的方式会比传统教学多费一点时间,但是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自主的投入其中,这样一来,课堂教学的质量自然就能够得到提升。当学生理解和消化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后,那么他们就能够运动课堂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切实地感受到地理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使其以最佳的状态投入接下来的地理学习中。
二、自主绘制地图,锻炼空间意识
要想将地理这门课程学习到位,那么就应当具备良好的空间意识。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即空间定位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各个区域的位置关系等知识,这对于学生的地理学习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就现阶段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情况而言,有部分学生尚未形成一定的空间意识,这样就会极大程度上阻碍这部分学生的地理学习,不仅如此,还会应当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即不能清晰地说出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的位置关系。要想有效地改善这一问题,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校园地图,认识教室与办公楼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结合地图找出办公楼的准确位置。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家里的平面图绘制出来,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空间意识,同时使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描地图。例如:在教学《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色彩不一的笔画出几根纬线以及几根关键的等温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可以直观地认识到气温会随着纬度的上升而降低这一地理知识。与以往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让学生自主绘制地图能够使学生不断地积累地理知识,同时有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空间概念,时间一长,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探讨地理现象,提升地理思维
就初中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而言,大多数都是通过相应的实践所验证的。由此可见,地理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所谓地理思维,指的是学生应当从地理的视角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并且总结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因素,以此体现自身的观点。基于此,在实际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例如:在教学《56个民族》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内容,那么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地划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首先,让各个小组收集一些能够代表民族特色的图片,让各个小组展开激烈的探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全面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更好地意识到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值得说明的是,当学生可以真正地意识到不同区域存在差异时,那么学生就已经形成了相应的地理思维。在探讨问题时,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这对于学生地理思维的提升是十分有利的。
四、结合现实生活,强化地理观察力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要想进一步落实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工作,那么教师就可以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整合起来,为学生构建生活化课堂,根据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元素使其正确意识到地理对于人类社会作出的贡献。在此之前,初中地理教师就应当对教材展开深入的挖掘,并且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渗透相应的地理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实例清晰地认识到本节课所学的地理知识,从而展开更加针对性的课堂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身边的新闻,如雾霾等作为切入点,给学生讲解相应的地理知识,使学生真正认識到导致雾霾问题出现的根源,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切实地促进学生地理水平的提升,还能够使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意义,一举多得。例如:在教学《世界的气候》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给学生介绍气候的类型以及气候类型的特点。通过教师的简单介绍,学生对于不同气候类型所覆盖地区植被、河流以及居民等非常好奇,这个时候学生的积极性是最高的,那么教师就应当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地区之间植被、食品以及风俗习惯等差异的主要因素。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就会探讨气候对于人类生活以及自然景观所带来的影响,并学会将探究与课堂所学知识有机整合起来,从而获得相应的学习成果。通过这种方式,在接下来的生活、学习中,学生也会自主地观察身边的事物,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以及观察能力。
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践能力,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参考文献:
[1]陈亮.初中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探索[J].文理导航,2018(04):23-25.
[2]林思岐.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表现性评价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9(11):8-10.
[3]黄玲.创设新型学习环境,培养地理实践力:以课程基地为平台的地理实践环境创设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0(03):36-38.
关键词:初中地理;实践力;多元化;能力提升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要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也就是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与陶行知教育家的“教、学、做合一”理念相一致。地理实践活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制作学习工具,将抽象转化为具体
当学生刚接触地理课程时,首要学习的知识就是地球和地图。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部分现象实际上都是地球运动造成的,由此可见,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学会地理知识能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合理地解释。假设学生在刚接触地理时就遇到了难题,那么这对于学生接下来的地理学习是十分不利的。对此,初中地理教师就应当采取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以此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例如:在教学《地球和地图》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那么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操作,即自主制作学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以及正午太阳高度情况等相关的地理知识。虽然这样的方式会比传统教学多费一点时间,但是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自主的投入其中,这样一来,课堂教学的质量自然就能够得到提升。当学生理解和消化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后,那么他们就能够运动课堂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切实地感受到地理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使其以最佳的状态投入接下来的地理学习中。
二、自主绘制地图,锻炼空间意识
要想将地理这门课程学习到位,那么就应当具备良好的空间意识。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即空间定位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各个区域的位置关系等知识,这对于学生的地理学习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就现阶段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情况而言,有部分学生尚未形成一定的空间意识,这样就会极大程度上阻碍这部分学生的地理学习,不仅如此,还会应当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即不能清晰地说出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的位置关系。要想有效地改善这一问题,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校园地图,认识教室与办公楼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结合地图找出办公楼的准确位置。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家里的平面图绘制出来,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空间意识,同时使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描地图。例如:在教学《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色彩不一的笔画出几根纬线以及几根关键的等温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可以直观地认识到气温会随着纬度的上升而降低这一地理知识。与以往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让学生自主绘制地图能够使学生不断地积累地理知识,同时有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空间概念,时间一长,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探讨地理现象,提升地理思维
就初中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而言,大多数都是通过相应的实践所验证的。由此可见,地理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所谓地理思维,指的是学生应当从地理的视角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并且总结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因素,以此体现自身的观点。基于此,在实际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例如:在教学《56个民族》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内容,那么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地划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首先,让各个小组收集一些能够代表民族特色的图片,让各个小组展开激烈的探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全面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更好地意识到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值得说明的是,当学生可以真正地意识到不同区域存在差异时,那么学生就已经形成了相应的地理思维。在探讨问题时,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这对于学生地理思维的提升是十分有利的。
四、结合现实生活,强化地理观察力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要想进一步落实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工作,那么教师就可以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整合起来,为学生构建生活化课堂,根据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元素使其正确意识到地理对于人类社会作出的贡献。在此之前,初中地理教师就应当对教材展开深入的挖掘,并且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渗透相应的地理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实例清晰地认识到本节课所学的地理知识,从而展开更加针对性的课堂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身边的新闻,如雾霾等作为切入点,给学生讲解相应的地理知识,使学生真正认識到导致雾霾问题出现的根源,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切实地促进学生地理水平的提升,还能够使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意义,一举多得。例如:在教学《世界的气候》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给学生介绍气候的类型以及气候类型的特点。通过教师的简单介绍,学生对于不同气候类型所覆盖地区植被、河流以及居民等非常好奇,这个时候学生的积极性是最高的,那么教师就应当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思考造成地区之间植被、食品以及风俗习惯等差异的主要因素。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就会探讨气候对于人类生活以及自然景观所带来的影响,并学会将探究与课堂所学知识有机整合起来,从而获得相应的学习成果。通过这种方式,在接下来的生活、学习中,学生也会自主地观察身边的事物,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以及观察能力。
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实践能力,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参考文献:
[1]陈亮.初中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探索[J].文理导航,2018(04):23-25.
[2]林思岐.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表现性评价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9(11):8-10.
[3]黄玲.创设新型学习环境,培养地理实践力:以课程基地为平台的地理实践环境创设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0(0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