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 曹现平

【机构】 (黑龙江省甘南县第三中学)


【正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我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在数学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经验。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进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同时,学生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体现和落实课程标准理念,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是否能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是否能充分利用“合作”的手段,这是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问题,更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不仅是一种普及和应用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其真正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内在的全面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这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以4人最佳(优生一名、中等生两名、学困生一名)按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合理搭配,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二是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外同质”的原则,即一个小组内应包括具有不同能力特征、不同数学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而且小组成员之间的“认知距离”、认知水平、风格等不宜差别太大;三是定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提高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度。另外,我们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并对小组长宣布职责及相关要求。在参与全班交流中,小组成员轮流发言,消除优等生的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平等,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小组内还要配备记录员,负责把本组经过讨论达到的共识的内容记录下来。如果合作小组人数多还可以配备协调员,监督员等。通过这样的小分工既便于同伴间的合作,又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相互学习、讨论、切磋、交流,优等生能得到充分的施展,中等声能得到锻炼,学困生也能得到启迪和帮助,使信息资源共同,成功喜悦共享。
  三、及时对合作过程实施调控
  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从中判断问题对学生而言的难易程度,如果学生都可以理解和解决,那么教师可以不流于一定要让学生合作、讨论的形式;如果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或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学困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每个人发言代表着一个小组的成就,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做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及时做出指导和调节,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四、要善于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在重点、难点处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在迷惑、混沌处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
  3、在深化、拓展处进行合作学习。
  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
  五、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系统的学习方式,必须有相应的评价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凸显合作学习的本质。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可以将学生个体间的竞争转化为群体间的竞争,将个体分数转化为群体分数,以群体的整体表现作为评价依据,形成群体成员间的合作、群体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整个评价重点从孤立的个人竞争到大家的目标合作。评价对象包括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评价内容主要涉及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教学成功与不足。评价形式可以使学生平等、教师平等、学生平等、群体间平等。
  总之,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人格心理素质。在互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思考更多,练习更多,表达更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体验更多成功的喜悦。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传统观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愿意学习,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