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例谈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作者】 蔡新焕
【机构】 (山东省滨州实验学校)
【正文】摘 要:分层教学策略是数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是因材施教思想的重要体现,课程改革之后,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数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人为本,并且充分发挥出学生具备的潜能,重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分层教学策略恰好能够实现该目标。本文主要对中学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策略的进行了实践与分析,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实践;提升素养
由于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及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对数学的喜爱程度也各不相同,如果数学教师按照传统的统一授课模式进行教学,就会造成数学成绩差的学生因为听不懂授课内容导致数学成绩更差,甚至因此放弃数学学习;而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由于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其接受能力,而导致学生的数学潜力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及提升。而分层教学法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学习层次进行分层教学,因此可以有效地改变这种局面,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提高。如何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分层教学法,是每个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
要运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数学教学,首先必须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数学基础及数学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后,合理地将学生进行层次划分。然后根据划分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用字母分别表示为 A、B、C。教师对这三类学生的要求也是完全不一样的,由于 A 类学生基础好且理解接受能力强,可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这类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后,学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掌握难度较高的数学知识;对于 B 类学生,在要求其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同时,进一步强化训练,使之对所教的数学知识完全掌握,同时强化对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 C 类学生,不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要求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及应用即可,同时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其积极性并给予适时的鼓励。
除了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不同进行分层外,教师还可以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如将学习基础好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分为一层、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分为一层、擅长几何和擅长代数的学生分为一层等等,教师要注重将学生分层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重要的是让他们发挥出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作用。例如在教学“X+2Y=11 和 X-2Y=1”这个方程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随时改变分层的标准,让分层教学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二、分层次地进行数学教学
将学生按照 A、B、C 进行层次划分后,教师就可按照学生的层次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然后展开相应的数学教学。新课改要求因材施教,因此对同一教学内容,对每类学生的要求也不相同。比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 的求根公式x=[- b ±]/2a 时,可对 A、B、C 三类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于 C 类学生,只要求熟背公式并掌握基本运算方法及简单应用即可;对于 B 类学生不仅要会熟背公式,还要知道该公式的推理过程及应用求根公式来解决一般的数学习题;对于 A 类学生,则可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不仅要学会用求根公式解决难度较大的数学难题,还要学会举一反三。通过分层教学,每类学生都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例如,在教学“三角函数”内容时就可以根据教学教材去进行针对性教学,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形式去落实分层教学,教师可以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组成一组,让他们去讨论教师设置的简单的关于“三角函数”的内容,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分为一组,让这些学生去讨论较难的问题,从而使所有人都能够充分吸收“三角函数”的内容。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够掌握相应的数学公式、数学定理、解题技巧及应用等,能从中发现数学的乐趣,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分层次地布置作业
要想有效地开展分层次数学教学,还需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层次划分,按照学生层次布置相应的作业,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效果。比如,在布置函数作业时,C 类学生只需要做一些基础的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习题即可,如:一个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1),求函数的表达式;B 类学生则在这类习题的基础上可适当地提高一些难度,如已知直线 y=2x+4 与直线 y=-2x-3 相交于 C 点,与坐标轴相交于 A、B 两点,求 A,B,C 三点的坐标;A类学生则在 B、C类学生作业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需要进行变式练习的题目。通过分层布置作业,每类学生都能够掌握到相应的知识点,并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四、根据学生层次进行分层考核
由于采用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层次不同而进行的因材施教,因此对学生的日常考核也不能全部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而应该分层考核。考试的试卷可以是统一试卷,但要设置基础类的题型和提高类的题型。其中基础类的题型满分为 100 分,提高类的则作为附加题出现,附加题一般为 2到 3题为宜,难度系数每题逐步提高,附加分建议为 50 分。这样既保证了考试的统一性,又可以通过考试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成绩进行检验。
综上所述,初中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时期,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方式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数学基础和数学能力进行分层。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分层教学法在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方面有一定的帮助,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但在实际运用中,分层数学还存在着许多困难,需要全体数学教师共同努力,在努力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想方设法将分层教学法有效地运用到数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张长立.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学周刊,2017(12):35-37.
[2]吕碧霞.初中数学实施分层差异教学的路径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6):77-79.
[3]李云龙.探究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9(02):15-17 .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实践;提升素养
由于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及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对数学的喜爱程度也各不相同,如果数学教师按照传统的统一授课模式进行教学,就会造成数学成绩差的学生因为听不懂授课内容导致数学成绩更差,甚至因此放弃数学学习;而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由于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其接受能力,而导致学生的数学潜力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及提升。而分层教学法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学习层次进行分层教学,因此可以有效地改变这种局面,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提高。如何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分层教学法,是每个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
要运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数学教学,首先必须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数学基础及数学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后,合理地将学生进行层次划分。然后根据划分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用字母分别表示为 A、B、C。教师对这三类学生的要求也是完全不一样的,由于 A 类学生基础好且理解接受能力强,可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这类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后,学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掌握难度较高的数学知识;对于 B 类学生,在要求其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同时,进一步强化训练,使之对所教的数学知识完全掌握,同时强化对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 C 类学生,不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要求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及应用即可,同时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其积极性并给予适时的鼓励。
除了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不同进行分层外,教师还可以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如将学习基础好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分为一层、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分为一层、擅长几何和擅长代数的学生分为一层等等,教师要注重将学生分层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重要的是让他们发挥出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作用。例如在教学“X+2Y=11 和 X-2Y=1”这个方程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随时改变分层的标准,让分层教学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二、分层次地进行数学教学
将学生按照 A、B、C 进行层次划分后,教师就可按照学生的层次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然后展开相应的数学教学。新课改要求因材施教,因此对同一教学内容,对每类学生的要求也不相同。比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 的求根公式x=[- b ±]/2a 时,可对 A、B、C 三类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于 C 类学生,只要求熟背公式并掌握基本运算方法及简单应用即可;对于 B 类学生不仅要会熟背公式,还要知道该公式的推理过程及应用求根公式来解决一般的数学习题;对于 A 类学生,则可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不仅要学会用求根公式解决难度较大的数学难题,还要学会举一反三。通过分层教学,每类学生都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例如,在教学“三角函数”内容时就可以根据教学教材去进行针对性教学,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形式去落实分层教学,教师可以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组成一组,让他们去讨论教师设置的简单的关于“三角函数”的内容,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分为一组,让这些学生去讨论较难的问题,从而使所有人都能够充分吸收“三角函数”的内容。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够掌握相应的数学公式、数学定理、解题技巧及应用等,能从中发现数学的乐趣,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分层次地布置作业
要想有效地开展分层次数学教学,还需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层次划分,按照学生层次布置相应的作业,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效果。比如,在布置函数作业时,C 类学生只需要做一些基础的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习题即可,如:一个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1),求函数的表达式;B 类学生则在这类习题的基础上可适当地提高一些难度,如已知直线 y=2x+4 与直线 y=-2x-3 相交于 C 点,与坐标轴相交于 A、B 两点,求 A,B,C 三点的坐标;A类学生则在 B、C类学生作业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需要进行变式练习的题目。通过分层布置作业,每类学生都能够掌握到相应的知识点,并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四、根据学生层次进行分层考核
由于采用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层次不同而进行的因材施教,因此对学生的日常考核也不能全部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而应该分层考核。考试的试卷可以是统一试卷,但要设置基础类的题型和提高类的题型。其中基础类的题型满分为 100 分,提高类的则作为附加题出现,附加题一般为 2到 3题为宜,难度系数每题逐步提高,附加分建议为 50 分。这样既保证了考试的统一性,又可以通过考试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成绩进行检验。
综上所述,初中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时期,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方式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数学基础和数学能力进行分层。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分层教学法在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方面有一定的帮助,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但在实际运用中,分层数学还存在着许多困难,需要全体数学教师共同努力,在努力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想方设法将分层教学法有效地运用到数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张长立.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学周刊,2017(12):35-37.
[2]吕碧霞.初中数学实施分层差异教学的路径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6):77-79.
[3]李云龙.探究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9(02):1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