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作者】 郑旭霞
【机构】 (河北省赵县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正文】摘 要:传统文化在我国具古老的历史,伴随着中华民族从贫困潦倒走向繁荣富强,它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国家的历史。语文是我们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若语文授课过程中可以渗透传统文化便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良好品质。因此,高中语文教师理应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采用好的的授课方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程的授课之中去。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有效融合;素养提升
由于文化多元化对社会的影响日益严重,社会也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在现代中国高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充分理解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并积极选择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一、教师提升自身文化渗透意识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上下五千年的风雨历史,要想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有效渗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试想,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中,教师对课文内容的讲解非常浅显,并没有对文章主题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更深一步的讨论和研究,就让学生自行领会,那么这样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吗?还能够让学生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务必要以此为己任,提升自身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渗透和传承意识,只有当教师开始针对这一问题引起重视之后,才能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意义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同时,教师也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在生活中、教学中深刻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才能够有资本、有内涵的将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课堂中,进而提升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洗礼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当以“电视”“书籍”“古迹”等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媒介,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以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内涵,观看“百家讲坛”栏目、游览文化古迹、阅读文化渗透方式书籍等,都有利于教师提升自身文化渗透意识和理论方法并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二、营造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需要教师营造起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借助现代化的先进教学技术手段,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主的语文教学课堂。通过古诗词、文言文的阅读、朗诵等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浓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中。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内容《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技术向学生展示其中的文化情境,将黄州游赤壁、长江等景象的图片、视频,诗词的朗读音频等,让学生体会古诗词语句的内涵和独特魅力,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借助中华传统的节日开展相应主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中华传统节日中的“忠勤、仁义、厚德、睿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塑造优秀的个人品质,热爱祖国,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利用教材挖掘课本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教师要善于發现,善于整合,充分利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例如教材中的一些文言文、经典诗词、名著节选等,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背诵、朗诵、阅读交流等实践性学习的方式,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难理解的文学作品,如苏轼的《赤壁赋》,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这样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苏轼,了解苏轼的思想,进而掌握本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结合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得出古代的“贬谪文化”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讲授学习《陈情表》,可以懂得儒家“孝”文化;《指南录后序》理解了传统文化中的“忠君爱国”思想……每册课本中的富含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都应该倾心倾力,有意识地让学生从中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最终积淀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
信息技术是教师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工具,它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展示形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教师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就可以将传统文化知识以更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知识之间的距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知识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与思想。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郁达夫《故都的秋》一课时,这篇课文里提到了一个场景,“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为了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作者所描述的情境,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可以提前在网上搜集老北京四合院的相关图片与视频,在课堂上通过图片与视频向学生介绍北京四合院的布局与规模,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知作者独特的视角,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寓的感情,还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老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与特色,体会古人的建筑智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操。
五、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还需要结合我国的传统节日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通过借助传统节日,能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例如:在教学《离骚》一课时,一提到屈原学生就会想到端午节,对此,教师可在教学离骚时可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相关事迹,使学生感受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感,强化学生的价值观念。然后让学生去了解本地区过端午节的风俗文化,并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感受不同区域的异同点,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的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高中语文课上,传统文化的传播不仅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完善的教学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更加精确的思考。所以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使用适当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能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乐趣所在,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丽.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名师在线,2017(07):68-70.
[2]杜玲.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J].江西教育,2019,(01):46-48.
[3]陈晓燕.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当代教研论坛,2020(03):75-77.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有效融合;素养提升
由于文化多元化对社会的影响日益严重,社会也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在现代中国高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充分理解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并积极选择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一、教师提升自身文化渗透意识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上下五千年的风雨历史,要想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有效渗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试想,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中,教师对课文内容的讲解非常浅显,并没有对文章主题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更深一步的讨论和研究,就让学生自行领会,那么这样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吗?还能够让学生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务必要以此为己任,提升自身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渗透和传承意识,只有当教师开始针对这一问题引起重视之后,才能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意义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同时,教师也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在生活中、教学中深刻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才能够有资本、有内涵的将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课堂中,进而提升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洗礼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当以“电视”“书籍”“古迹”等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媒介,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以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内涵,观看“百家讲坛”栏目、游览文化古迹、阅读文化渗透方式书籍等,都有利于教师提升自身文化渗透意识和理论方法并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二、营造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需要教师营造起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借助现代化的先进教学技术手段,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主的语文教学课堂。通过古诗词、文言文的阅读、朗诵等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浓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中。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内容《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技术向学生展示其中的文化情境,将黄州游赤壁、长江等景象的图片、视频,诗词的朗读音频等,让学生体会古诗词语句的内涵和独特魅力,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借助中华传统的节日开展相应主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中华传统节日中的“忠勤、仁义、厚德、睿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塑造优秀的个人品质,热爱祖国,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利用教材挖掘课本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教师要善于發现,善于整合,充分利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例如教材中的一些文言文、经典诗词、名著节选等,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背诵、朗诵、阅读交流等实践性学习的方式,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难理解的文学作品,如苏轼的《赤壁赋》,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这样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苏轼,了解苏轼的思想,进而掌握本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结合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得出古代的“贬谪文化”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讲授学习《陈情表》,可以懂得儒家“孝”文化;《指南录后序》理解了传统文化中的“忠君爱国”思想……每册课本中的富含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都应该倾心倾力,有意识地让学生从中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最终积淀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
信息技术是教师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工具,它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展示形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教师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就可以将传统文化知识以更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知识之间的距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知识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与思想。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郁达夫《故都的秋》一课时,这篇课文里提到了一个场景,“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为了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作者所描述的情境,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可以提前在网上搜集老北京四合院的相关图片与视频,在课堂上通过图片与视频向学生介绍北京四合院的布局与规模,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知作者独特的视角,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寓的感情,还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老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与特色,体会古人的建筑智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操。
五、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还需要结合我国的传统节日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通过借助传统节日,能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例如:在教学《离骚》一课时,一提到屈原学生就会想到端午节,对此,教师可在教学离骚时可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相关事迹,使学生感受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感,强化学生的价值观念。然后让学生去了解本地区过端午节的风俗文化,并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感受不同区域的异同点,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的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高中语文课上,传统文化的传播不仅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完善的教学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更加精确的思考。所以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使用适当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能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乐趣所在,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丽.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名师在线,2017(07):68-70.
[2]杜玲.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J].江西教育,2019,(01):46-48.
[3]陈晓燕.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当代教研论坛,2020(0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