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关于小学的“信息技术 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几点思考
【作者】 黄胜利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教育局)
【正文】摘 要: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水平的迅猛增长,信息化与智能化逐渐成为了现代社会每个领域共同的发展方向。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推行,也引导各学科教师纷纷基于新的教学需求,对以往的教学模式展开优化与完善。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云数据等新式教学资源在小学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小学教育水平的提升注入了崭新的生命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环境。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已然成为现代小学教育领域的核心教研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我国教育领域已经逐渐步入信息时代,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学生来说,新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意味着更加多元化的课堂学习体验,同时也是对学生自身学科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而对于教师来说,新的教学环境意味着新的挑战,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更加客观地对待即将到来的发展机遇。教师要清晰认识到现阶段小学学科教学工作与信息技术在深度融合方面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通过及时的调整,为小学生带来一个更加优质的教学课堂。
1.现阶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存在的不足
现阶段小学教学工作中最为常见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主要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声像、网络直播教学、多种平台的师生互动等资源。而受到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大多只停留在表面上。一方面来说,技术是影响教师教学融合质量的主要因素。这种技术并不是单指教师对不同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包括教师对这些信息技术引申作用的开发。很多教师对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还相对较为浅薄,他们并没有基于信息技术的优势对以往的教学模式展开优化,而是基于传统的教学需求,将这些信息技术“生搬硬套”进来。
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也是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主要原因。与深度融合相对立的一种状态则是浅度融合。在这一种融合状态当中,信息技术只以辅助工具的形式存在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仍然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学生依然是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吸收者,无法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对相应知识点展开深层次的探究。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大多也呈现单向趋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严重不足,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有效性的增长,同时也影响了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工作中的实际作用。
2.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
2.1完善教学观念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想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现代小学学科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首先就要求教师能够完善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师必须认识到的一点是,深度融合意味着两个领域的相互影响。这就代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辅助工具层次,而是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结构、教学方向进行系统化与立体化的调整。
一方面来说,教师要为深度融合的实现而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群体由于知识视野造成的原因,对信息技术的看法与应用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为了及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认知水平,学校方面可以通过专项讲座、技术交流会议等方式来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全面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为深度融合的实现创设出一个完善的校园环境。小学生本身就处于思维方式的成熟化进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与教师的沟通习惯,进而借助相关信息技术实现师生之间乃至生生之间的高效交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优势,帮助学生更加迅速地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
2.2优化教学资源高效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而从实际角度出发,深度融合所需的教学资源可以分为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两类。硬件资源更多体现在专业设备的建设与投入,例如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现代小学教学工作的核心工具之一,其全面落实是保证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物质基础。
而软件资源更多存在于对教学内容的开发上,例如对教材内容的合理转化与补充,都能在有效提升学生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实现学生课堂学习体验的显著增长。教师必须注意的一点是,网络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可以被教师引用的教学资源,但这些资源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就以现阶段常见的微课视频为例,很多教师直接从网上选择微课视频用来辅助学生教学,但这些视频的内容可能并不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为学生量身打造相应的教学资源,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资源的实际需求。
2.3提高学生体验创设信息时代教学体系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教学体系的优化,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度融合在小学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本身就意味着更加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出现。教师可以通过对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两种教学方向的优化,来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显著增长。线上教学阶段,教师要更加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空间,这样学生才能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而在线下教学阶段,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想法的反馈,从而及时弥补学生知识体系存在的疏漏,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是现代小学教学领域的核心发展方向。教师要基于现代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借助信息技术的种种优势为学生带来更加优质的小学课堂。从而在有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实现现代小学教育水平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与实现方法[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02):17-20.
[2]陈结龙. 也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践的探索[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Z3):95-97.
[3]蒋元松.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障碍与对策[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02):66-68.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我国教育领域已经逐渐步入信息时代,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学生来说,新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意味着更加多元化的课堂学习体验,同时也是对学生自身学科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而对于教师来说,新的教学环境意味着新的挑战,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更加客观地对待即将到来的发展机遇。教师要清晰认识到现阶段小学学科教学工作与信息技术在深度融合方面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通过及时的调整,为小学生带来一个更加优质的教学课堂。
1.现阶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存在的不足
现阶段小学教学工作中最为常见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主要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声像、网络直播教学、多种平台的师生互动等资源。而受到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大多只停留在表面上。一方面来说,技术是影响教师教学融合质量的主要因素。这种技术并不是单指教师对不同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包括教师对这些信息技术引申作用的开发。很多教师对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还相对较为浅薄,他们并没有基于信息技术的优势对以往的教学模式展开优化,而是基于传统的教学需求,将这些信息技术“生搬硬套”进来。
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也是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主要原因。与深度融合相对立的一种状态则是浅度融合。在这一种融合状态当中,信息技术只以辅助工具的形式存在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仍然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学生依然是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吸收者,无法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对相应知识点展开深层次的探究。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大多也呈现单向趋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严重不足,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有效性的增长,同时也影响了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工作中的实际作用。
2.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
2.1完善教学观念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想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现代小学学科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首先就要求教师能够完善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师必须认识到的一点是,深度融合意味着两个领域的相互影响。这就代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辅助工具层次,而是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结构、教学方向进行系统化与立体化的调整。
一方面来说,教师要为深度融合的实现而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群体由于知识视野造成的原因,对信息技术的看法与应用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为了及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认知水平,学校方面可以通过专项讲座、技术交流会议等方式来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全面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为深度融合的实现创设出一个完善的校园环境。小学生本身就处于思维方式的成熟化进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与教师的沟通习惯,进而借助相关信息技术实现师生之间乃至生生之间的高效交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优势,帮助学生更加迅速地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
2.2优化教学资源高效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而从实际角度出发,深度融合所需的教学资源可以分为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两类。硬件资源更多体现在专业设备的建设与投入,例如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现代小学教学工作的核心工具之一,其全面落实是保证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物质基础。
而软件资源更多存在于对教学内容的开发上,例如对教材内容的合理转化与补充,都能在有效提升学生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实现学生课堂学习体验的显著增长。教师必须注意的一点是,网络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可以被教师引用的教学资源,但这些资源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就以现阶段常见的微课视频为例,很多教师直接从网上选择微课视频用来辅助学生教学,但这些视频的内容可能并不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为学生量身打造相应的教学资源,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资源的实际需求。
2.3提高学生体验创设信息时代教学体系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教学体系的优化,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度融合在小学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本身就意味着更加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出现。教师可以通过对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两种教学方向的优化,来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显著增长。线上教学阶段,教师要更加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空间,这样学生才能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而在线下教学阶段,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想法的反馈,从而及时弥补学生知识体系存在的疏漏,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是现代小学教学领域的核心发展方向。教师要基于现代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借助信息技术的种种优势为学生带来更加优质的小学课堂。从而在有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实现现代小学教育水平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与实现方法[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02):17-20.
[2]陈结龙. 也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践的探索[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Z3):95-97.
[3]蒋元松.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障碍与对策[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0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