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教学情景的创设策略

【作者】 米丽看木·木合达江

【机构】 (新疆伊宁县英塔木镇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直观地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完成,形成了相应的教学环境,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具体知识,借助文体创设较好的情景,从而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氛围中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情境创设;教学策略
  为了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数学教材内容,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关注。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同时充分运用这些有效的教学情景,比如创设和运用问题情景、创设和运用视频情景和图片情景,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针对教学实际,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创设情景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创设趣味性教学情景
  学生若要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就必须要对学习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教师首先要明白,学生究竟感兴趣什么,老师怎样发现兴趣教学的融合点呢?第一,老师应当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待课堂学习,尽量用学生的视角看问题。第二,实施班级考察,充分了解学生喜欢什么课程教材,对什么学习方法有兴趣,进而给予情景有效调整改善。
  比如一年级上册《第几》一课中显示有序排队购票的情境,一位老师依照教学内容重新构思了更有趣味的动物故事,小白兔、小松鼠、小袋鼠、小麻雀一同参加森林运动会,但是排队购票时发生了疑问,原因是他们都不愿意站在队尾(黑板上显示小动物的头像),同学们你能帮他们有序排队吗?继而让所有同学自主组合排序、讲解、说明。这种小动物故事的形式不仅反映了教材中给予的有序排队购票知识,还间接的让所有同学参与课程安排当中,自主思考,具有丰富的实际趣味性,获得很好的教学质量。
  作者过去也做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下述几种方法对刺激学生学习情境效果明显:1、主动鼓励学生参与情境课程活动。2、使用多媒体技术使情境动态化。3、增设疑问点,刺激学生兴趣心。4、构建积极活跃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信心。  
  二、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景
  课程手册准备课“开学图”一文,老师先让学生全面观察课程图画,有条理、全面的讲述课程图画中显示的内涵。让本来包含知识内容较多的情景转变成信息较为单纯的有益于学生认识的部分内容。详细的做法其实是,要求学生依据图画中描述对象的不同年龄、性别、活动形式、景物等进行局部思考,认识局部表述思想。然后在上述思考的形式上实施询问:图中共有几名学生?几位老师?几名男生?几名女生?几个小动物?……诱导学生根据查数,学习自然数的意义,强化抽象思维能力。学生根据观察、查数、思考,有意识的分析图画,认知事物的基本特点,进而让学生在加深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锻炼其思维观察力。
  简单的一幅画通过老师的有效引导便能让学生学习到众多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方法,了解数学课程的有趣之处,实施有效学前辅导,不可不说这是十分难得的。结合情景课程安排中,深入认识和领会情景的内容是每个老师需要掌握的教学任务,也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当然让学生自主发现并思考情景展现的数学知识才是数学教育的关键所在。假如某一情景主题确立以后,学生不能发现问题所在,或不能有效理解数学问题,那么这样的数学情景没有教育价值。举例如:课程第一册《分类》一课讲述到,实现事物的有效分类规整。假如只是显示排列有序的学习器具,然后要学生充分思考,这对于知识的理解十分不易,仿佛是老师想让学生认识理解但学生怎么也理解不动的感觉,不益于学生自我认识。所以,老师可以先不显示课程图画,反而让学生看看谁的书桌很乱,然后帮他分类整理,这样一来让学生在自然而然的现实整理中理解分类的知识含义,加深了下一步的课程学习,还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让静止的图画变得具体化,结合实践的操作中强化知识学习。
  三、精心研习教材,形成高效性教学情景
  部分老师一味的以为教材情景表述明确,符合学生年龄学习,所以片面相信教材安排,没能实现教学过程的合理调节,只是在教授教材,并没有做到用教材作指导教育学生。举例如:《除法的简单理解》一课中,教材显示小熊分苹果,图画中显示15个苹果分放在3个篮子中,每个篮子中有5个。类似这样的情景图显示让学生明确读出信息,丧失了学习知识中的思考步骤,尽管老师已经做出了一定的设计但成效甚微。如根据情景,你发现了什么,认识了什么,存在什么疑问等。仿佛老师做到了教学的基本过程,但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很容易看出,学生只重点关心图画中的文字,观察图画转变成了观察文字,认识已给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转变成了探索已知问题,主观的提高知识学习难度,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思维僵化,情景方法遗失根本功能,重复的固定化教学形式再次呈现。
  可以说课程教材中的情景只是一个媒介、一个跳板,往往是知识结论的综合而缺少中间过程,静止的图画主题不能充分的反映知识的深入理解,需要经过额外的加工使其符合全部学生的知识学习。举例如:《十以上数的认识》一课中展示的交通情景便富含众多内容,引导十以上数的方法不直接,和乡村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很多学生误以为人行道是楼梯。根据这种情况,必须结合实际条件出发实施情景再现帮助学生知识学习。又举例如:《乘法的简单理解》一课中,情景游乐园中包含内容众多,但人物总数较少,导致知识问题点的引导性不明,这也导致了乘法计算的无用性。此时要求老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游乐场情景,关键显示旋转木马环节,一排木马有2个,一共有8排,计算木马个数,由此一来便很好的帮助学生进行乘法知识理解,强化教学成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情景进行综合性利用,在深层次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把握学生学习实际,选择性地挖掘教材中“情景”的有利条件,同时与课堂教学较好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龚庆明;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年10期;
  [2]白祖明;“情景图”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尝试[J];数学教学研究;2016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