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相关思考
【作者】 孙阳阳
【机构】 (新疆伊犁州昭苏县第一中学)
【正文】摘 要:对于高中生而言,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单纯地为学生讲解文化知识,更是育人,培育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教学课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提高学生精神境界的关键,因此语文课堂对于高中生是至关重要的。在本篇文章中,将会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进行多层次的分析,为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近几年,我国教育部越来越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因为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更是培育精神品格。高考语文分数的提高可以看出语文在高中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断扩大,人们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课堂相结合,向学生们积极传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育学生养成优良的传统文化品德。
1、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一大瑰宝。语文课堂教学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载体,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高中生此时心智已经成熟,教师在高中课堂向学生传授中华文化知识,学生可以更快地吸收,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优秀的品德,使学生走入社会可以学会明辨是非,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除此之外,老师在课堂中向学生补充传统文化知识,也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语文兴趣,促使学生热爱语文课堂,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而且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2、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2.1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到妇孺皆知的唐宋八大家都可以看出。因此高中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充分将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学生会更容易接受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分数,而且可以增加自身文化修养。例如《劝学》这篇课文,其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老师在为学生讲解这篇课文时,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课本中的文言文翻译,更是让学生知道学习没有捷径,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和长时间坚持不懈的积累,才能实现最后的成功。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对学习保持谦虚的心态和谨慎的态度,不骄不躁,对于学习求知若渴,对于教师尊师重道。对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远远高于文化知识的传递,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高尚的情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广纳细流,为我所有,最终成为德行兼备、思想渊博的人,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回报社会。
2.2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含蓄、优雅,而西方的海洋文明多是热情、奔放。文化影响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此在课堂中融合我国优秀文化作品可以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体会传统作品的魅力。例如《诗经》,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后,也会更加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感受古代的风俗民情与社会生活。
3、在语文课堂中渗入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
3.1让学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历时的洗礼和上千年的沉淀不论是诗词歌赋、书法还是文章都具有了独一无二的魅力,老师可以在教室中利用多媒体等工具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创造出良好的意境。例如:每个学校都会进行黑板报的评比,那我们就可以在黑板报中留出一定的地方来开设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栏目,栏目中的内容可以是各个著名诗人的生平日常、关于古代民族气节的小故事或者也可以是高考中涉及的文言文中各种典故的故事,这种方法会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丰富同学们的历史知识,还会提高他们对于文言文中典故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们主动去了解并记住这些典故。我国的诗词歌赋别具一格,在古代的时候古诗很多都是用来唱的,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韵律。老师课前可以为同学们在多媒体设备中准备与本节课的诗词朗读最好是有专门配乐的版本,让同学们跟着多媒体中的音频文件进行跟读,这对于同学们解读古文中的意境和背诵古文有非常大的帮助。
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了很多习俗,这些习俗包括重阳登高、清明缅怀先人、中秋思念家乡、春节家人团聚等等,可以通过这些传统的习俗加强相对应的传统文化学习。比如:在新春到来之际,可以让学生们利用寒假时间在大街小巷收集各家的春联(可以是在班级群中发自己走街串巷拍下来的春联的方式等),在中秋接的时候全班同学一人搜集一句关于中秋思乡的文言文或者古诗词最后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解这些诗句、词句还可以让知道自己收集诗句中的典故的同学为大家讲解诗句中典故的由来。
3.2充分利用网络,利用网络来进行教学
时代在发展,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应该充分利用起网络这一便捷的工具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辅助,这不仅会使老师自己的教学过程变得轻松也会让减轻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压力。比如说,用的同学们喜欢综艺节目、听音乐那老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起学生们的兴趣,在课间播放一首和本节课要讲的古文意境相符的歌曲如歌手许嵩的《千百度》,在讲课开始之前为同学们先分析这首歌曲的意境和本节课所讲的古文中的意境有哪些异曲同工之处。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各种信息都会存在有好有坏,这就需要老师在进行选择的时候严格筛选用来辅(下转第74页)
(上接第75页)助自己进行教学的内容。网络中和传统文化相关的优秀资源不在少数,在老师确定好相应的网络资源没有问题之后再引导同学们去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这不仅可以提高同学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同学们经过自主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养。
3.3通过学习古诗词使学生提高文化素养
随着历史长河的沉淀,我国祖先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古诗词,不同时期的古诗词内容形象的描绘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场景。学生通过古诗词的背诵可以有效积累古诗词,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另外,诗人在创作古诗词中是包含自身情感的创作,学生可以学习到例如李白的雄豪壮志,杜甫的沉郁顿挫等。
3.4让学生阅读一些历史
学生学习历史对学生的智力提高有很大帮助,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应知识对历史进行记忆,而应该对历史进行理解从而学习其中的智慧。另外,学生学习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的眼光,使学生通过历史中各位领袖的身上学到有助于自身成长的东西。学习历史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认知能力,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3.5让学生阅读一些优秀作品
学生的课余并不是很多,如何利用这些有限的时间充实学生是需要高中语文老师面对的问题。例如,可以让学生阅读我国优秀的名篇著作,阅读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学生可以在名著中学习到名人的精神,在阅读历史名著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历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素养。
3.6在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
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首先要求教师要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教育学生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并使学生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由于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探索周围事物有着强大的动力,因此,利用学生的这种情感,使学生将这种情感运用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上,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辛鹏.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几点思考[J].小作家选刊,2017(20).
[2]吕萍惠.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138.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近几年,我国教育部越来越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因为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更是培育精神品格。高考语文分数的提高可以看出语文在高中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在不断扩大,人们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课堂相结合,向学生们积极传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育学生养成优良的传统文化品德。
1、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一大瑰宝。语文课堂教学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载体,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高中生此时心智已经成熟,教师在高中课堂向学生传授中华文化知识,学生可以更快地吸收,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优秀的品德,使学生走入社会可以学会明辨是非,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除此之外,老师在课堂中向学生补充传统文化知识,也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语文兴趣,促使学生热爱语文课堂,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而且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2、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2.1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到妇孺皆知的唐宋八大家都可以看出。因此高中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充分将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学生会更容易接受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分数,而且可以增加自身文化修养。例如《劝学》这篇课文,其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老师在为学生讲解这篇课文时,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课本中的文言文翻译,更是让学生知道学习没有捷径,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和长时间坚持不懈的积累,才能实现最后的成功。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对学习保持谦虚的心态和谨慎的态度,不骄不躁,对于学习求知若渴,对于教师尊师重道。对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远远高于文化知识的传递,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高尚的情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广纳细流,为我所有,最终成为德行兼备、思想渊博的人,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回报社会。
2.2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含蓄、优雅,而西方的海洋文明多是热情、奔放。文化影响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此在课堂中融合我国优秀文化作品可以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体会传统作品的魅力。例如《诗经》,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后,也会更加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感受古代的风俗民情与社会生活。
3、在语文课堂中渗入传统文化的具体策略
3.1让学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历时的洗礼和上千年的沉淀不论是诗词歌赋、书法还是文章都具有了独一无二的魅力,老师可以在教室中利用多媒体等工具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创造出良好的意境。例如:每个学校都会进行黑板报的评比,那我们就可以在黑板报中留出一定的地方来开设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栏目,栏目中的内容可以是各个著名诗人的生平日常、关于古代民族气节的小故事或者也可以是高考中涉及的文言文中各种典故的故事,这种方法会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丰富同学们的历史知识,还会提高他们对于文言文中典故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们主动去了解并记住这些典故。我国的诗词歌赋别具一格,在古代的时候古诗很多都是用来唱的,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韵律。老师课前可以为同学们在多媒体设备中准备与本节课的诗词朗读最好是有专门配乐的版本,让同学们跟着多媒体中的音频文件进行跟读,这对于同学们解读古文中的意境和背诵古文有非常大的帮助。
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了很多习俗,这些习俗包括重阳登高、清明缅怀先人、中秋思念家乡、春节家人团聚等等,可以通过这些传统的习俗加强相对应的传统文化学习。比如:在新春到来之际,可以让学生们利用寒假时间在大街小巷收集各家的春联(可以是在班级群中发自己走街串巷拍下来的春联的方式等),在中秋接的时候全班同学一人搜集一句关于中秋思乡的文言文或者古诗词最后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解这些诗句、词句还可以让知道自己收集诗句中的典故的同学为大家讲解诗句中典故的由来。
3.2充分利用网络,利用网络来进行教学
时代在发展,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应该充分利用起网络这一便捷的工具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辅助,这不仅会使老师自己的教学过程变得轻松也会让减轻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压力。比如说,用的同学们喜欢综艺节目、听音乐那老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起学生们的兴趣,在课间播放一首和本节课要讲的古文意境相符的歌曲如歌手许嵩的《千百度》,在讲课开始之前为同学们先分析这首歌曲的意境和本节课所讲的古文中的意境有哪些异曲同工之处。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各种信息都会存在有好有坏,这就需要老师在进行选择的时候严格筛选用来辅(下转第74页)
(上接第75页)助自己进行教学的内容。网络中和传统文化相关的优秀资源不在少数,在老师确定好相应的网络资源没有问题之后再引导同学们去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这不仅可以提高同学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同学们经过自主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养。
3.3通过学习古诗词使学生提高文化素养
随着历史长河的沉淀,我国祖先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古诗词,不同时期的古诗词内容形象的描绘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场景。学生通过古诗词的背诵可以有效积累古诗词,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另外,诗人在创作古诗词中是包含自身情感的创作,学生可以学习到例如李白的雄豪壮志,杜甫的沉郁顿挫等。
3.4让学生阅读一些历史
学生学习历史对学生的智力提高有很大帮助,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应知识对历史进行记忆,而应该对历史进行理解从而学习其中的智慧。另外,学生学习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的眼光,使学生通过历史中各位领袖的身上学到有助于自身成长的东西。学习历史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认知能力,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3.5让学生阅读一些优秀作品
学生的课余并不是很多,如何利用这些有限的时间充实学生是需要高中语文老师面对的问题。例如,可以让学生阅读我国优秀的名篇著作,阅读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学生可以在名著中学习到名人的精神,在阅读历史名著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历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素养。
3.6在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
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首先要求教师要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教育学生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并使学生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由于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探索周围事物有着强大的动力,因此,利用学生的这种情感,使学生将这种情感运用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上,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辛鹏.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几点思考[J].小作家选刊,2017(20).
[2]吕萍惠.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