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例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作者】 李 杰
【机构】 (新疆轮台县第九小学)
【正文】摘 要: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要兴趣领先,培养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要夯实基础,奠定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根基;要启发思考,发展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要实践运用,增强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兴趣领先;夯实基础;启发思考;实践运用
2011年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数学修订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笔者在农村小学长期任教数学,发现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距离“数学修订课标”提出的目标要求还相差甚远,数学教学质量整体不高,特别是越到高年级“两级分化”的现象就显现出来;更为揪心的是,由于小学数学基础没打牢,不少学生到初高中后数学成绩拖了后退甚至影响到终身发展。为此,笔者近年来注重以“数学修订课标”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农村小学实际,着力于帮助每位学生都学好数学,整体提高农村数学教学质量,并在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与经验。
一、兴趣领先,培养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笔者经常观察到,数学教学质量徘徊不前、两级分化、难以达到“数学修订课标”提出的基本目标要求的影响因素虽然复杂、多样,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动力不足问题较为普遍,而且也很关键。所以,“数学修订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案例】《角》的概念教学,我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学习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学习生活情境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帮助学生发现、体验自己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大量数学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他们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他们从学习生活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调动每位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的方法多种多样,还可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就能增添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既促进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益。“数学修订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为此,我注重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而又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数学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新知的积极主动性并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以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二、夯实基础,奠定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根基
夯实农村小学生的数学基础包括很多方面,这里仅以“运算能力”为例来分析探讨其夯实基础的策略方法。“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针对长期以来对小学生运算能力培养上存在的“目标要求不清、学情分析不准、策略方法不佳、教学效率不高”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改变运算教学思维,尝试从“数学修订课标”提出的“四基”的角度来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案例】根据“数学修订课标”精神,“运算基本知识”方面,考虑到小学阶段运算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及混合运算能力等),可以明确与之相关的运算基础知识(包括运算的概念、法则、顺序、定律等),我在运算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为学生进行正确运算、形成运算能力奠定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形成基本技能”方面,“运算”是数学基本技能的“重中之重”,“运算”技能形成的标志是会算且能算正确。这里的“会算”指学生要理解运算的道理(原理、为什么),并能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运算正确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必须突出突破,主要策略是启发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而适度的训练。在“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方面,主要是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探究来积累关于运算的感性认识。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精心设计“分物品”活动(如把2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同学),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积累除法算理经验。总之,夯实学生数学基础应从过去的“双基”发展到现在的“四基”。
三、启发思考,发展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
在“数学修订课标”确立的数学教学的四大课程目标中,“数学思考”是“重中之重”,是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核心”,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中之难”和薄弱环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在低年级很优秀,但到中高年级就明显下降,其中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数学思考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培养训练,造成数学学习的后劲严重不足。为此我注重落实“数学修订课标”确立的“数学思考”培养目标:“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中,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和猜想、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案例】为促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数学思考的过程”中来,上数学课时,我注重一方面主动观察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被老师关注、重视,有满满的存在感;一方面根据小学生好奇心突出的特点,恰当设置一些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融入到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思考的过程”之中,每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思考并收获一定学习成果时,他们都产生一种成功感和喜悦感。这样坚持下来,学生个个对数学产生“好感”,数学思考越来越活跃,数学思考能力也“水涨船高”。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为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同圆或等圆的半径长度都相等”这一核心知识点,我成功设计并有效实施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组各种车辆的画面,并提问学生:为什么火车、汽车、自行车、三轮车等车辆的轮子都是圆形的而不做成长方形、正方形或椭圆形呢?这样设计学生十分熟悉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了起来。我趁势先启发学生猜测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接着我通过演示课件来验证学生的猜测。这样通过问题情境、想象猜测、设问深思、演示验证等一系列探究性学习活动,既有效引领学生将圆与正方形、长方形、椭圆等核心知识点进行了对比学习,从中体会到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又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等现代数学思想或数学精神。
四、实践运用,增强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同理,数学教学中如能注重引领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演练,就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特别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很有用”这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小学生还难以感受和理解。所以,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探索运用多种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探索提供多种实践操作机会来引发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让他们终身受益。
【教学案例】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指导学生做一次家庭采购员;教学《克、千克》后指导学生将家中可称重量的物品,以“克”或“千克”为单位列出一张清单;教学《分数的认识》后指导学生把家中的物品按照家庭成员进行平均分配;教学《平均数》后,学校正好举行歌咏比赛,指导学生去帮助老师求每一位选手的平均得分;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应用作业:学校准备在暑期中对教学楼进行粉刷翻新,请你帮助学校基建办测量统计一下,整个粉刷面积有多少平方米,大约需要买多少桶涂料、用多少钱......这样结合实际,动手动脑、学以致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应用能力也倍增。总之,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指导学生首先通过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数学问题,来帮助他们学会把数学知识回归实际生活,从而架起数学与生活间的桥梁。因为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这里发生的很多事情都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但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还不能就此止步,应逐步在校内外沟通运用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形成学生终身受用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教学;兴趣领先;夯实基础;启发思考;实践运用
2011年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数学修订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笔者在农村小学长期任教数学,发现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距离“数学修订课标”提出的目标要求还相差甚远,数学教学质量整体不高,特别是越到高年级“两级分化”的现象就显现出来;更为揪心的是,由于小学数学基础没打牢,不少学生到初高中后数学成绩拖了后退甚至影响到终身发展。为此,笔者近年来注重以“数学修订课标”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农村小学实际,着力于帮助每位学生都学好数学,整体提高农村数学教学质量,并在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与经验。
一、兴趣领先,培养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笔者经常观察到,数学教学质量徘徊不前、两级分化、难以达到“数学修订课标”提出的基本目标要求的影响因素虽然复杂、多样,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动力不足问题较为普遍,而且也很关键。所以,“数学修订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案例】《角》的概念教学,我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学习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学习生活情境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帮助学生发现、体验自己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大量数学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他们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他们从学习生活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调动每位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的方法多种多样,还可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就能增添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既促进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益。“数学修订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为此,我注重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而又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数学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新知的积极主动性并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以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二、夯实基础,奠定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根基
夯实农村小学生的数学基础包括很多方面,这里仅以“运算能力”为例来分析探讨其夯实基础的策略方法。“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针对长期以来对小学生运算能力培养上存在的“目标要求不清、学情分析不准、策略方法不佳、教学效率不高”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改变运算教学思维,尝试从“数学修订课标”提出的“四基”的角度来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案例】根据“数学修订课标”精神,“运算基本知识”方面,考虑到小学阶段运算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及混合运算能力等),可以明确与之相关的运算基础知识(包括运算的概念、法则、顺序、定律等),我在运算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为学生进行正确运算、形成运算能力奠定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形成基本技能”方面,“运算”是数学基本技能的“重中之重”,“运算”技能形成的标志是会算且能算正确。这里的“会算”指学生要理解运算的道理(原理、为什么),并能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运算正确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必须突出突破,主要策略是启发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而适度的训练。在“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方面,主要是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探究来积累关于运算的感性认识。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精心设计“分物品”活动(如把2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同学),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积累除法算理经验。总之,夯实学生数学基础应从过去的“双基”发展到现在的“四基”。
三、启发思考,发展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
在“数学修订课标”确立的数学教学的四大课程目标中,“数学思考”是“重中之重”,是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核心”,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中之难”和薄弱环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在低年级很优秀,但到中高年级就明显下降,其中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数学思考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培养训练,造成数学学习的后劲严重不足。为此我注重落实“数学修订课标”确立的“数学思考”培养目标:“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中,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和猜想、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案例】为促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数学思考的过程”中来,上数学课时,我注重一方面主动观察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被老师关注、重视,有满满的存在感;一方面根据小学生好奇心突出的特点,恰当设置一些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融入到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思考的过程”之中,每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思考并收获一定学习成果时,他们都产生一种成功感和喜悦感。这样坚持下来,学生个个对数学产生“好感”,数学思考越来越活跃,数学思考能力也“水涨船高”。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为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同圆或等圆的半径长度都相等”这一核心知识点,我成功设计并有效实施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组各种车辆的画面,并提问学生:为什么火车、汽车、自行车、三轮车等车辆的轮子都是圆形的而不做成长方形、正方形或椭圆形呢?这样设计学生十分熟悉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了起来。我趁势先启发学生猜测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接着我通过演示课件来验证学生的猜测。这样通过问题情境、想象猜测、设问深思、演示验证等一系列探究性学习活动,既有效引领学生将圆与正方形、长方形、椭圆等核心知识点进行了对比学习,从中体会到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又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等现代数学思想或数学精神。
四、实践运用,增强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同理,数学教学中如能注重引领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演练,就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特别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很有用”这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小学生还难以感受和理解。所以,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探索运用多种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探索提供多种实践操作机会来引发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让他们终身受益。
【教学案例】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指导学生做一次家庭采购员;教学《克、千克》后指导学生将家中可称重量的物品,以“克”或“千克”为单位列出一张清单;教学《分数的认识》后指导学生把家中的物品按照家庭成员进行平均分配;教学《平均数》后,学校正好举行歌咏比赛,指导学生去帮助老师求每一位选手的平均得分;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应用作业:学校准备在暑期中对教学楼进行粉刷翻新,请你帮助学校基建办测量统计一下,整个粉刷面积有多少平方米,大约需要买多少桶涂料、用多少钱......这样结合实际,动手动脑、学以致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应用能力也倍增。总之,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指导学生首先通过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数学问题,来帮助他们学会把数学知识回归实际生活,从而架起数学与生活间的桥梁。因为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这里发生的很多事情都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但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还不能就此止步,应逐步在校内外沟通运用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形成学生终身受用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