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之任务驱动法
【作者】 邹跃林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鸿鹤小学)
【正文】摘 要: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关键词:任务驱动;科学定位;信息技术
所谓的任务驱动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他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知识的传授方式,转而转化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以完成任务为主的多个维度互动式的教学理念,让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究和钻研的过程,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均能够自己理解该问题,再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来看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任务的确定,即将所要学习的或者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明确;第二阶段是任务的实现阶段,即通过各种举措最终使所指定的任务目标顺利的完成,其又细分为任务前阶段和任务后阶段;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为语言聚焦阶段,所谓的语言聚焦阶段是指学生学习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和对其他小组的执行情况的分析和讨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起探索和发展的空间也相对较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一、科学定位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近几年新起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任务驱动法教学就是由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
(一)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与学生实际
信息技术不是单纯为学会理论而设置,应该在课堂中用信息技术处理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小学生对计算机的爱好。教学难度要适当,避免过于简单或者过难,这才有利于教学目标尽快实现。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以此来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实践能力。
二、把握任务驱动法的特征
(一)提升教师的主导效果
任务驱动法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认真对小学生学习辅导和协助,进行合理评价和激励。教师能够设置适合的学生活动,进行正确的学法指导,提高小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他们在合作互动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与团队精神。例如,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图画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到两者的最佳契合点,针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操作方案,让小学生设计制作电子书信,将自己的心里话或者祝福语送给父母、同学、老师。教师可以启发小学生充分运用画图工具中的图形、文字、线条等功能,提高小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人文主义情怀。
(二)加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速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任务驱动法”为学生布置任务,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分解成简单易学的教学模块,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学习任务模块中的知识。这样可以加快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速度,使学生可以更透彻地学习任务模块中的知识要点。教师在利用“任务驱动法”时应该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任务模块进行合理的划分,使学生一步步吸收知识要点,任务模块中知识要点的划分应该层次分明,使学生可以快速理解任务模块中的教学内容。
(三)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把每节课的内容都设置成多个任务模块,要求学生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任务学习中去,对任务模块中的知识点进行探讨分析。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这时候学生可以通过与同学讨论或者是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样的教学模式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自己解决了任务中的问题时很有成就感,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充满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独立学习能力。
三、控制任务驱动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一)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
当今教师重要的职责应当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的浓烈热爱,所以,教师在设计内容时应以调动学生为基础,同时将学生的喜好同将来的成长进行关联,使学生愿学、会学、肯学、乐学。在计算机教学时,更应借助学生的喜好进行指导。当学生对知识缺少感性的认识时,应先为学生展示部分设计精美的幻灯片、动画片、艺术片等创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想要学习的情感,然后在遵循“设置目标―教学活动―促进发展”的教学方法,在上课时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及学生练习的作业,从而为学生明确方向、任务。
(二)设立方案,确定任务
小学生要在特定情境下,利用适合的工具和手段,合理整合教学和学习资源,制定出完成任务的可行性方案,使任务更加细化和深化。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完成任务的方法和上网查找地址,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网站和资料寻找中山旅游相关信息。方案制定和完成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自主解决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小组任务驱动教学法
小组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讲述后,将一个完整的学习任务分配给一个小组,要求各小组分别完成任务的方法。例如,在学习“Excel制作”的内容时,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要完成制作一个Excel表格的任务,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具体任务,老师给大家看了一下主机上Excel制作的模板,学生就开始你问我我问你,这时就有“领袖”站出来指挥起来,分配给成员们相应的任务,有的学生觉得有地方不妥,就马上站出来说明自己的意见,在大家的讨论成功后,确定了一个统一的方案,再按计划实施。教师通过分配小组任务的形式驱动学生学习,锻炼学生的介作能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下学习,不仅很快提高了学习成绩,更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四、对任务驱动法的思考
首先,它易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完成某个任务时,会获得成就感,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
其次,它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思想,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分析者和解决者,教师更多的是处于引导者的位置。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三,它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当代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学习也不例外,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学会了聆听他人的意见,对自身的修养也大有益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储备会有不同程度上的欠缺,但由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好胜心较强,很容易出现过于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现象。当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讨论或研究时,有的学生会存在侥幸心理,降低参与度。因此,教师不仅要加强教学过程的科学性,还要提高监督意识,对学生参与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
参考文献:
[1]赵玉璐.微课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聊城大学,2014.
[2]刘波.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3]于静.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
关键词:任务驱动;科学定位;信息技术
所谓的任务驱动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他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知识的传授方式,转而转化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以完成任务为主的多个维度互动式的教学理念,让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究和钻研的过程,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均能够自己理解该问题,再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来看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任务的确定,即将所要学习的或者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明确;第二阶段是任务的实现阶段,即通过各种举措最终使所指定的任务目标顺利的完成,其又细分为任务前阶段和任务后阶段;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为语言聚焦阶段,所谓的语言聚焦阶段是指学生学习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和对其他小组的执行情况的分析和讨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起探索和发展的空间也相对较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一、科学定位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近几年新起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任务驱动法教学就是由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任务,针对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操作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
(一)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与学生实际
信息技术不是单纯为学会理论而设置,应该在课堂中用信息技术处理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小学生对计算机的爱好。教学难度要适当,避免过于简单或者过难,这才有利于教学目标尽快实现。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以此来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实践能力。
二、把握任务驱动法的特征
(一)提升教师的主导效果
任务驱动法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认真对小学生学习辅导和协助,进行合理评价和激励。教师能够设置适合的学生活动,进行正确的学法指导,提高小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他们在合作互动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与团队精神。例如,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图画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到两者的最佳契合点,针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操作方案,让小学生设计制作电子书信,将自己的心里话或者祝福语送给父母、同学、老师。教师可以启发小学生充分运用画图工具中的图形、文字、线条等功能,提高小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人文主义情怀。
(二)加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速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任务驱动法”为学生布置任务,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分解成简单易学的教学模块,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学习任务模块中的知识。这样可以加快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速度,使学生可以更透彻地学习任务模块中的知识要点。教师在利用“任务驱动法”时应该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任务模块进行合理的划分,使学生一步步吸收知识要点,任务模块中知识要点的划分应该层次分明,使学生可以快速理解任务模块中的教学内容。
(三)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把每节课的内容都设置成多个任务模块,要求学生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任务学习中去,对任务模块中的知识点进行探讨分析。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这时候学生可以通过与同学讨论或者是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样的教学模式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自己解决了任务中的问题时很有成就感,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充满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独立学习能力。
三、控制任务驱动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一)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
当今教师重要的职责应当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的浓烈热爱,所以,教师在设计内容时应以调动学生为基础,同时将学生的喜好同将来的成长进行关联,使学生愿学、会学、肯学、乐学。在计算机教学时,更应借助学生的喜好进行指导。当学生对知识缺少感性的认识时,应先为学生展示部分设计精美的幻灯片、动画片、艺术片等创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想要学习的情感,然后在遵循“设置目标―教学活动―促进发展”的教学方法,在上课时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及学生练习的作业,从而为学生明确方向、任务。
(二)设立方案,确定任务
小学生要在特定情境下,利用适合的工具和手段,合理整合教学和学习资源,制定出完成任务的可行性方案,使任务更加细化和深化。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完成任务的方法和上网查找地址,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网站和资料寻找中山旅游相关信息。方案制定和完成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自主解决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小组任务驱动教学法
小组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讲述后,将一个完整的学习任务分配给一个小组,要求各小组分别完成任务的方法。例如,在学习“Excel制作”的内容时,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要完成制作一个Excel表格的任务,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具体任务,老师给大家看了一下主机上Excel制作的模板,学生就开始你问我我问你,这时就有“领袖”站出来指挥起来,分配给成员们相应的任务,有的学生觉得有地方不妥,就马上站出来说明自己的意见,在大家的讨论成功后,确定了一个统一的方案,再按计划实施。教师通过分配小组任务的形式驱动学生学习,锻炼学生的介作能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下学习,不仅很快提高了学习成绩,更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四、对任务驱动法的思考
首先,它易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完成某个任务时,会获得成就感,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
其次,它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思想,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分析者和解决者,教师更多的是处于引导者的位置。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三,它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当代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学习也不例外,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学会了聆听他人的意见,对自身的修养也大有益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储备会有不同程度上的欠缺,但由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好胜心较强,很容易出现过于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现象。当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讨论或研究时,有的学生会存在侥幸心理,降低参与度。因此,教师不仅要加强教学过程的科学性,还要提高监督意识,对学生参与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
参考文献:
[1]赵玉璐.微课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聊城大学,2014.
[2]刘波.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3]于静.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