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探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创新

【作者】 张丽菊

【机构】 (云南省宣威市第七中学)


【正文】  摘 要:高中数学在新课改下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要培养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增强创新情感,过程与方法方面要形成创新思维。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意识是创造精神的主体,是创造能力的基础,是素质教育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以培养学生精确的运算能力、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主要任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我们的数学教师值得研究的热门课题。其中改革课堂教学又是教师的必经之路。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素养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创新需要发展最快、最强烈,教师要抓住这个教育的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育。只有具备创新的基础和素养之后,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其创新意识,改进创新方法与技能。以往应试教育机制下,学生学习数学都是以课本为主,一切以课本为本,缺乏自主的学习能力和探求意识。上课就是学课本、讲课本、做课本练习题,复习巩固的时候也是以教材为核心。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亦步亦趋,循规蹈矩。当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就容易忽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不仅扼杀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而且阻碍其独立探究学习的实现。数学知识多以概念、规律、公式、定理等形式呈现,尤其明显的特征是许多概念或定理十分相似,形式和结构、结论存在细小的不同点,但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小组内部交流讨论,通过详细深入了解公式的概念与外延,比较两者的异同,自主得出课本上没有的数学规律,发展创新学习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前提。只有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会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和探索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高中数学比较枯燥、抽象、逻辑性强等特点,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并不是很浓厚。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巧妙地设置数学情境、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通过讲解生动有趣的生活事件、数学发展历史、数学科学家破解数学难题的小故事等,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要我学变为主动学、乐学和善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探究、思考、猜想、创新以及验证,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例如:在学习“正弦定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世界闻名的巴黎埃菲尔铁塔的故事,在讲完故事后,教师可以提问“只提供测角仪和皮尺,你能测出埃菲尔铁塔的高度吗?”学生经过讨论思考后得出结果,在离铁塔一段的距离测出从此处观看铁塔的角度,然后测出地与铁塔之间的水平距离,最后利用三角函数可以求出铁塔的高度。教师进一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将距离的问题转换成角之间的函数关系问题,从而引出课堂的知识点。这样就将教学知识作为基础,通过数学情境的创设,抓住学生好奇心的特点,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巧妙地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研究活动,进而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三、掌握公式逆运算,提高做题效率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要对公式进行反向推导,公式是解题的核心,能够熟练地掌握数学公式是解题的基础,怎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到举一反三和有所创新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对高中生进行反向解题的引导,让学生学会互逆运算的方式方法。例如:在一个最基本的三角函数公式运用中,简单的如sin A+B=sinAcosB+cosAsinB的和差公式,学生几乎都能很容易背出。但是,在对这一公式进行变换的时候,有些学生就会思考才能够作出解答。又例如:“计算sin24°cos36°+cos24°sin36°数值”一题,学生往往会遇到一定困难,这就是因为学生对于公式的逆运算没有进行足够的演练。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逆向思考是很重要的教学方法,掌握公式的逆运算,就能进一步提高做题效率,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四、增强学生的创新情感需求,产生自主创新的内在驱动力
  创新学习方式需要学生在自己的内心产生强烈的认同,这样才会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与训练。很多教师发现,不少学生在接受创新教学的时候,会存在习惯性的排斥和懈怠。主要就是因为以往的学习方法已经深入学生的内心,他们习惯性地对教师产生依赖,不愿意自主探究和思索问题,甚至具有强烈的畏难情绪,害怕错误的回答会引起教师的不满,受到他人的嘲笑。高中阶段,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十分在意,他们处于自主意识增强和独立性不高的矛盾之中,极为重视教师的意见和看法。不少学生自尊心较强,不肯在数学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甚至有不同的意见也不敢质疑、畏于表达,阻碍其创新学习活动的展开。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影响作用,鼓励每一位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勇敢表达自己的意见。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多发掘学生的优点,发扬学生的好学刻苦精神,对其创新性的意见予以大力支持。
  五、创新教学观念,用具体的例子推出数学概念,增强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还与其学习的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传统数学教师上课,一般都是先进行概念的讲解,再以具体的例子加以验证,最后进行公式的普适化学习,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其学习成果,还要进行实题演练等。这样一节课就完整的结束了,学生虽然掌握了新的概念,也学会运用此公式,但是并没有真正参与进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并非自己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这种单一僵化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成为呆滞、麻木的知识复制机,逐步丧失自主研究思考的能力,将创新能力也扼杀在摇篮里,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观念。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的创新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展开,切实培育创新能力,升华创新情感,落实到创新思维的训练。
  参考文献:
  [1] 聂瑞.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赤子(上中旬),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