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重视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 唐 毅
【机构】 (四川省布拖县民族小学)
【正文】摘 要: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音乐课程改革及新课标中也体现了素质教育之观念,突出了以音乐审美为中心,提倡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重视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强调音乐于文化的关联和多学科综合,注意完善评价机制。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和探索。
关键词:激趣;情感;信息技术;提高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的定位是:“音乐课程是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课程”。新理念的提出突出并强化了音乐教育的审美核心。因此,在音乐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是我们音乐教师必须重点关注的。几年来,我在教学中作了这样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强化学生音乐审美的体验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如在教学《看图编舞 小树叶》一课时,我就采用了“玩、说、唱、舞”等多种音乐实践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玩:玩出快乐,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声中律动,学小鸟飞、学湖水泛舟、学小朋友在湖上划船、学秋菊摇摆,体验快乐。说:说出小树叶春天装扮树妈妈的快乐和秋天离开树妈妈的忧伤。唱:唱出小树叶秋天离开妈妈的忧伤以及春天装扮妈妈的欢乐情绪。舞:用舞蹈较好的表现小树叶秋天离开妈妈的忧伤以及春天装扮妈妈的欢乐情绪。通过每一个环节,使忧伤及欢乐贯穿始终;从而激发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调动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进一步感受音乐的深刻内涵及魅力。
音乐与绘画有许多相同之处,据说有许多画家在作画时喜欢听音乐,一听音乐就激发了创作灵感,从音乐中得出新的创意。我在教学《国旗 国旗 真美丽》这首歌曲时,也就采用了“边听音乐边作画”,我说:“同学们,你们会唱这首歌,打算怎样作画呢?”一个学生说:“我想用鲜红的颜色画出国旗。”另一个学生说:“还要用黄色画出五角星。”有的还说:“还要画上蓝天、红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丰富的想象力好像插上了翅膀在翱翔。我这时也引导他们说:“你们的想法都很好,那就动手画吧!”话音刚落,大家按分好的小组边讨论边画:“你画红旗,我五角星,他画蓝天、红云。”只短短的几分钟,学生就在欢乐、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了美丽的图画,每个人都沉浸在愉悦之中。边听音乐边作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他们不仅得到情感的体验,还培养和增强了实践能力。
又因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我在每节音乐课的开始,都请同学到前面表演节目,学生做评判。内容可以是唱歌、舞蹈、配乐朗诵、小品等等。其中出现了不少令人意想不到的优秀作品,我还鼓励他们认真编排,参加学校文艺演出的比赛。通过这些活动,我从中发现了很多具有音乐表演天赋的孩子,并在以后的音乐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给这些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
二、触动情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就说明,情感始终贯穿在音乐教学中,是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保证。
正因为音乐能够直接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能够把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挖掘出来,并把这种情感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情感体验中来,从而使学生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对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向往与追求,让音乐教学发挥其独特的审美教育作用。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譬如在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过程中,请学生结合自身谈谈母亲的爱和对母亲的真情实感。请学生回想每日里父母亲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由此引出,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并学会用一颗爱心回报周围的人。又如在学唱歌曲《爱的人间》时,我先介绍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是电视连续剧《光明世界》的主题歌。接着以观赏舞蹈《千手观音》为导入,介绍这首歌曲歌词蕴含的意境。由此,引导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残障人事的关爱。逐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行。音乐能够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学生们一个个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传统的音乐课堂上,我经常苦于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后,情况马上转变。如在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教学中,几个重点乐句和乐段介绍之后,学生全曲欣赏,由于乐曲长达十一分钟,学生很难坚持,于是我利用大屏幕,根据音乐主题的变化,播放相应的动画场景和介绍作品的滚动字幕,学生集中了注意力,也唤起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以《民族器乐曲》欣赏为例,课前请小组同学在网上查找有关民族乐器的起源与演进,民族乐器的特征与发展,民族乐器分类等内容。
总之,这些“素养”是需要教师一点一滴培养的,而对学生来说确是受益终生的,为将来具有良好的审美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归根到底音乐文化包罗万象作为教师的我们还要不断的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多学习、多看书,提升的自己的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来成就美好的人生。
关键词:激趣;情感;信息技术;提高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的定位是:“音乐课程是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课程”。新理念的提出突出并强化了音乐教育的审美核心。因此,在音乐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是我们音乐教师必须重点关注的。几年来,我在教学中作了这样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强化学生音乐审美的体验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如在教学《看图编舞 小树叶》一课时,我就采用了“玩、说、唱、舞”等多种音乐实践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玩:玩出快乐,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声中律动,学小鸟飞、学湖水泛舟、学小朋友在湖上划船、学秋菊摇摆,体验快乐。说:说出小树叶春天装扮树妈妈的快乐和秋天离开树妈妈的忧伤。唱:唱出小树叶秋天离开妈妈的忧伤以及春天装扮妈妈的欢乐情绪。舞:用舞蹈较好的表现小树叶秋天离开妈妈的忧伤以及春天装扮妈妈的欢乐情绪。通过每一个环节,使忧伤及欢乐贯穿始终;从而激发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调动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进一步感受音乐的深刻内涵及魅力。
音乐与绘画有许多相同之处,据说有许多画家在作画时喜欢听音乐,一听音乐就激发了创作灵感,从音乐中得出新的创意。我在教学《国旗 国旗 真美丽》这首歌曲时,也就采用了“边听音乐边作画”,我说:“同学们,你们会唱这首歌,打算怎样作画呢?”一个学生说:“我想用鲜红的颜色画出国旗。”另一个学生说:“还要用黄色画出五角星。”有的还说:“还要画上蓝天、红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丰富的想象力好像插上了翅膀在翱翔。我这时也引导他们说:“你们的想法都很好,那就动手画吧!”话音刚落,大家按分好的小组边讨论边画:“你画红旗,我五角星,他画蓝天、红云。”只短短的几分钟,学生就在欢乐、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了美丽的图画,每个人都沉浸在愉悦之中。边听音乐边作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他们不仅得到情感的体验,还培养和增强了实践能力。
又因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我在每节音乐课的开始,都请同学到前面表演节目,学生做评判。内容可以是唱歌、舞蹈、配乐朗诵、小品等等。其中出现了不少令人意想不到的优秀作品,我还鼓励他们认真编排,参加学校文艺演出的比赛。通过这些活动,我从中发现了很多具有音乐表演天赋的孩子,并在以后的音乐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给这些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
二、触动情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就说明,情感始终贯穿在音乐教学中,是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保证。
正因为音乐能够直接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能够把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挖掘出来,并把这种情感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情感体验中来,从而使学生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对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向往与追求,让音乐教学发挥其独特的审美教育作用。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譬如在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过程中,请学生结合自身谈谈母亲的爱和对母亲的真情实感。请学生回想每日里父母亲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由此引出,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并学会用一颗爱心回报周围的人。又如在学唱歌曲《爱的人间》时,我先介绍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是电视连续剧《光明世界》的主题歌。接着以观赏舞蹈《千手观音》为导入,介绍这首歌曲歌词蕴含的意境。由此,引导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残障人事的关爱。逐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行。音乐能够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事物,奋发向上的高尚情操。。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学生们一个个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传统的音乐课堂上,我经常苦于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后,情况马上转变。如在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教学中,几个重点乐句和乐段介绍之后,学生全曲欣赏,由于乐曲长达十一分钟,学生很难坚持,于是我利用大屏幕,根据音乐主题的变化,播放相应的动画场景和介绍作品的滚动字幕,学生集中了注意力,也唤起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以《民族器乐曲》欣赏为例,课前请小组同学在网上查找有关民族乐器的起源与演进,民族乐器的特征与发展,民族乐器分类等内容。
总之,这些“素养”是需要教师一点一滴培养的,而对学生来说确是受益终生的,为将来具有良好的审美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归根到底音乐文化包罗万象作为教师的我们还要不断的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多学习、多看书,提升的自己的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来成就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