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以爱贯文 以情辅路 以情激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母亲》教学谈

【作者】 邓 平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实验小学)


【正文】《“二五五”课堂教学模式解读》中指出:“所谓情感课堂,就是以情感为契机、动力和手段,来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指教材情感(作者情感)、教师情感和学生情感之间互相渗透、融合、内化,促进和推动认知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同时,新课标又指出:“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采用情感课堂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让语文课堂插上人文精神的翅膀,提升学生的情商,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关爱,学会尊重,学会坚强。
  然而,我们的学生在进入高年级后,课堂上高高举起的小手不见了,声情并茂的读书声听不到了,课堂上一下子就失去了许多激情。于是乎,我们的一些教师,自觉而不自觉地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课,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把有血有肉的鲜活的教材讲“死”了,把生动的课堂“扼杀”了。 
  在教学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母亲》一课时,针对本文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通过阅读加深感悟”的要求,以及“二五五中导、学、赛、评、练五字授课方式”,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手段,通过引导、点拨、品读、激励、拓展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感同身受导入,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其情感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达到水乳交融,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教师可在教学过程采取辅助手段,使作品与学生在心理上沟通,达到共识。要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为突破口,激活“波澜不惊”的课堂教学。比如导入图片、诱趣,像趣闻、对联、影视、赏物、音乐等等,在日常学习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信息的,课堂上借助媒体——音乐、录像、课件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体验感人场面的扣人心弦,感情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学生便由感而发,情绪大振,激情奔放。在学习《母亲》课始,我通过一组母亲关爱孩子的图片引入与学生们有着深厚感情的“母亲”,并让学生们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母亲”,进而初步体味母亲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以及孩子们对母亲的深情。
  二、姿势体态语言,调集学生情感
  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如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体验,产生共鸣。在学习《母亲》这篇文章时,我衣服颜色刻意穿得比较深,整个课堂我都用一种悲伤的情感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对调动学生情绪,以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情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反复品读文本,点燃学生情感
  语言不可能不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情感,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借助语言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为情感的升华作下铺垫。要在语文课堂上诱导学生进入角色“感”语文,让其能够体验真情,充分发挥想象,再现画面,从而拓展思维想象的空间,在美妙的徜徉中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现有生活的幸福和可贵。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等能体现作者情感的重点词句,以及季老先生之后写的《赋得永久的悔》这一辅助资料,通过品读这些重点词语及补充资料学习这篇文章,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及小组与小组之间饱含深情的朗读的评比,促进学生去感悟和想象作者的情感,进而体味作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以及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四、丰富激励评价,释放学生情感
  重视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也是渗透情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方面。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激励性评价,多给学生成功机会和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旦建立,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学习《母亲》这一课时,我经常会运用“真好”、“真棒”等语言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肯定和鼓励,使教师情感和学生情感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内化,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的心理氛围。使学生们在学习课文时更富有激情,从而更好更高地提升了课堂效果。
  五、拓展体验深化,升华学生情感
  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蓄积”的过程。角色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的锤炼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丰富的过程。因此,要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角色体验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内化,情感得以熏陶,精神得以洗礼,进而世界观、价值观得以提升。不仅如此,在授课的进程中,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以课外促课内,深入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底蕴。教学《母亲》这篇课文,在结束前,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学习了季羡林先生的《母亲》,你有什么感触?你回到家想对母亲(祖国母亲)说什么或者做什么?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后来的小组热烈地交流,学生们都饱含深情地说“要孝敬母亲”,“要好好学习来报答身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要为母亲做家务事,为母亲端上一盆洗脚水”……通过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学生们懂得了亲情在人世间的重要性,他们也在对照自己的亲情经历中,感受、回味、提升了许多。
  总之,课堂上,跳动的是学生们一颗颗热血沸腾的心,洋溢的是那一份份激情四溢的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准确把握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全面关照学生的情感、审美、道德生活,创设生活情景,并引领学生去经历、体验并感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一定是激情洋溢的课堂,就一定是具有一定思考力、学习力的活力无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