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农村美术课堂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作者】 杜 川

【机构】 (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七克台镇中心学校)


【正文】摘 要:随着国家“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提高了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在素质教育中产生着重大作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美术表达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动脑,德育与智育各项能力综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美术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选择能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学习心理、能够正确把握学生创造力特点和突出学科特点、易被学生接受、行之有效、恰当。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创新意识
  一、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美术作为初中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对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智力和人格、修养和创造精神有着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作为一门副科,美术教育并没有引起学生和家长的足够重视,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现在初中美术面临的情况是教师比较重视认知方面的研究,对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估计不足,导致有意无意忽略了情感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整体作用。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同时,促使学生产生主观体验,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出产生动力,增强了学生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教学背景下,教师需要更注重教学与育人的结合,而育人离不开情感教育。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反应学生精神世界和特征的情感,一旦学生与教师达到了心理学上所描述的“共鸣”,则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善学生学习美术的焦虑状态,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主建构更高层次的认知结构。
  二、创新意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影响之下,我们经常看到课堂往往是死气沉沉、机械、呆板、压抑个性、千篇一律、乏味的重复。学习中,学生只注重描摹对象,忽视自身创造性的表现。教师思想观念、手法过于陈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要求十分笼统,既分不清层次,也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因此,首先要赋于学生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空间,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营造适合培养创造能力的良好氛围。只有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教师必须改变教育思维定势转变教师思想教育观念,要明确在美术教育中,美术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社会并不需要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专业艺术人才,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艺术家,这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美术教学必须从单纯的知识技能训练转化为兴趣、素质、个性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积极评价和欣赏学生的作品,努力从作品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去发现“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延展。生活中的每一处景物、每一件事物都可能成为艺术表现的素材,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勤于动脑、敢于创新,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为艺术家。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绘画集体联展》、《现代设计优秀作品展》,启发引导学生在作品完成之余参与到欣赏与评论当中,适当运用发现的眼睛去看待每一件作品,从而完善提高自己。只有使学生能够大胆、自信、有个性地表达,想象力和思维创造能力才能得到丰富的发展。
  三、激发兴趣、创新思维。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当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就会主动地参与和实践,那么其中就会随之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创新能力。
  老师欣赏或肯定学生作品的某些方面,学生就会对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才能吸收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技能。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变为自觉,心情也就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学生,思想活跃,信心十足,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热情。比如:在《触摸美丽》一课中我将同学们带入大自然,让他们闭上眼睛在清新的空气里自由地行走,随意地触摸身边任何物体。同学们会高兴地大叫,张开胳膊飞翔,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实在是太珍贵了。在同学们放松的同时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
  有些同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美术学科存在一定的恐惧感,有着一种畏难心理。他们认为绘画特别难,画出来的事物不像,只追求的是像与不像,不是讲究构图合理、线条流畅、色彩美丽,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必须让学生热爱美术,喜欢上美术课,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否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便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因地制宜,寻找学生最感兴趣的材料和游戏、最感兴趣的话题;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身边入手,通过装点自己的居室、生活学习用品进而深入到课堂美术学习中。比如:根据本地优异闪光的陶瓷艺术生产产业,我经常组织学生深入调查、欣赏,在充分了解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法后在美术课堂上让同学们运用陶泥来进行塑造和表现。在激发出学生兴趣和自豪感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学习美术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美术创作毕竟不是理性思考,没有1+1=2那么难,只要你用心去做、用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意识思维去创造都会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当然教师也要及时加以肯定,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适当地提出任何主题的表现不会只有一种方法,应该挑选大家最擅长的。有些学生动手能力特别强,那么就发挥他的长处,有的绘画课,可以用剪贴或其他的方法表现出来。
  美术课的学习应是一个喜欢创新、学会创新和实现创新的过程。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无处不在,需要我们不失时机,机智地、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感受到学习美术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的到全面发展,提高素质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卢家楣 《情感教学心理原理的实践应用》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黄旭珍. 运用情感教育优化美术课堂教学[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