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策略
【作者】 巴哈特古丽·努拉哈买提
【机构】 (新疆精河县大河沿子镇第二小学)
【正文】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阶段要求设立综合实践课程,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实践课程重视课程设计和进行过程中的实践性和生活性。良好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生活常识、独立意识、协作意识、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养的综合提升。但从目前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状况来看,仍存在很大弊端,影响了综合实践课程的高效、有序进行。因此,教师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固有知识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更加注重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何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更好地贯彻生活化原则,使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阶段都真正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广大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教师要共同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关键词:小学阶段;生活化;综合实践;教学策略
随着经济的告诉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掌握课本要求的、基础的学科知识,还要进一步的提高实践探究能力。这一目标的不断推进和最终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最快捷、有效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提升自身的能力。通过调研不难发现,当前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仍然具有套路化、形式化的色彩,这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探索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选择贴近实际生活的实践课主题
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所以,在实践课的主题选择上一定要贴近生活实际,最好是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所以,在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引导下,教师应更多地考虑生活中的实践经验,尤其是把握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要来源,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作为实践课的学习主题,紧密联系教学目的。立足于实际生活的实践课内容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例如,教师将“拒绝浪费”作为环境方面的主题,这一主题是学生都有切身体会的,生活中可能也接触过浪费的实例。所以,教师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先说一说:你在生活见过什么样的浪费行为?“有的小朋友吃饭总是喜欢剩一点,总是不吃完”“邻居家每天都有很多快递箱子,但是也不见他们卖给废品站,也没有在生活中有效地利用起来”“每到节假日回爷爷奶奶家,他们总是做很多很多好吃的,我们根本吃不完”“妈妈总是有很多一模一样的化妆品,感觉很浪费”……当教师把发言的主动权和课堂的舞台交还给学生时,就会发现学生总能给我们惊喜,说出很多自己的想法和见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主题,思考:这样的浪费现象对吗?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生活中的浪费?你应该如何劝说那些有浪费行为的人?最后引导学生总结“要提倡光盘行动”“生活中的可循环垃圾要有效利用起来,或者卖给废品回收站”“做饭、点餐要根据实际情况,不要奢侈浪费”“小朋友吃饭要勤拿少取,养成不剩饭的好习惯”“要避免购买太多重复的、使用率低的商品”等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到的环保小建议。
二、善于把握,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多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还要在把握好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开展好,引导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因为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师要着重引导课程的生活化,扩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范围,突出生活化课程的特点,将室外的操场、田野、家庭、社区等都纳入到综合实践课程中,不断拓展综合实践课的实施场所。
另外,教师要注重教学主题和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以生活性教学素材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探索热情,通过求知欲的内部引导和迁移驱动学生,以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组织学生展开社会调查,让每个学生了解生活,并有计划地组织多种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提倡节约,不要浪费”的综合实践课程中,可以给学生布置家庭作業———今天你光盘了吗?让孩子们将自己吃完饭的照片发到班级群内,让学生切实地将好习惯落实在生活中。同时,教师还可以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让父母对孩子的表现作评价,建立家庭与学校之间完善的评价机制。
三、走向社会,重视生活教学的多元化
综合实践课程的舞台不仅在课堂上、学校里,更应该在生活中,在学生日常的方方面面。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的方式大多都很单一,对此,教师应树立新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类型,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积极转化和调整教学手段,不断提升教学过程中的新鲜感和趣味性,让学生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综合实践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我们走出校门,多多利用家庭、社会的广泛资源,可开展活动指导课、成果总结课、展示和分享课等。教师应根据不用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的划分,在不同的层次和角度上实现学生学习效率和能力的综合提升。
综合实践课程要求学生深入走向社会,感受生活丰富多彩的知识和常识,这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热爱生活、奉献(下转第69页)(上接第70页)社会的意识和观念。例如,在进行“垃圾的认识”这一部分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内化课本知识化的基础上,以自己家用垃圾为起点,进行垃圾的认识和分类,再扩展到所居住的小区、街道和城市,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和全方位的实地考察得到结论。这样的知识,孩子们记得是最牢的,也能在走访、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切实地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进而深入地思考有关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案。另外,在综合实践课的课后作业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综合性的作业,例如,让学生用家庭中可以回收的垃圾做一个小工艺品,然后在课堂上给同伴们做展示,哪一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这样搭配,认为环保对我们有什么意义等。在收集圾、给垃圾分类、构思小工艺品的搭配、设计等操作过程中,能促进学生对综合实践课程知识的消化,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是一项有着现实性积极意义的工作,而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是提高小学生综合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正确认识当前实践课中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让实践课成为真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课程。新课改背景下,更重视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的智慧、情绪,生活化教学能帮助学生摆脱对陌生环境的紧张和不适感,可塑造一种轻松、有趣、活泼、高效的氛围,能使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教师要积极使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将生活化教学理念渗透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课本自身的教育教学意义和价值,进而提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活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李晔.生活化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路径探析[J].内蒙古教育,2019(29):76-77
[2]王雅娟.试论小学综合实践课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北极光,2019(8):137-138
[3]周丽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活化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6):113
[4]薛立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活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46-47
关键词:小学阶段;生活化;综合实践;教学策略
随着经济的告诉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掌握课本要求的、基础的学科知识,还要进一步的提高实践探究能力。这一目标的不断推进和最终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最快捷、有效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提升自身的能力。通过调研不难发现,当前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仍然具有套路化、形式化的色彩,这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探索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选择贴近实际生活的实践课主题
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所以,在实践课的主题选择上一定要贴近生活实际,最好是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所以,在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引导下,教师应更多地考虑生活中的实践经验,尤其是把握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要来源,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作为实践课的学习主题,紧密联系教学目的。立足于实际生活的实践课内容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源。例如,教师将“拒绝浪费”作为环境方面的主题,这一主题是学生都有切身体会的,生活中可能也接触过浪费的实例。所以,教师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先说一说:你在生活见过什么样的浪费行为?“有的小朋友吃饭总是喜欢剩一点,总是不吃完”“邻居家每天都有很多快递箱子,但是也不见他们卖给废品站,也没有在生活中有效地利用起来”“每到节假日回爷爷奶奶家,他们总是做很多很多好吃的,我们根本吃不完”“妈妈总是有很多一模一样的化妆品,感觉很浪费”……当教师把发言的主动权和课堂的舞台交还给学生时,就会发现学生总能给我们惊喜,说出很多自己的想法和见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主题,思考:这样的浪费现象对吗?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生活中的浪费?你应该如何劝说那些有浪费行为的人?最后引导学生总结“要提倡光盘行动”“生活中的可循环垃圾要有效利用起来,或者卖给废品回收站”“做饭、点餐要根据实际情况,不要奢侈浪费”“小朋友吃饭要勤拿少取,养成不剩饭的好习惯”“要避免购买太多重复的、使用率低的商品”等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到的环保小建议。
二、善于把握,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多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还要在把握好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开展好,引导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因为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师要着重引导课程的生活化,扩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范围,突出生活化课程的特点,将室外的操场、田野、家庭、社区等都纳入到综合实践课程中,不断拓展综合实践课的实施场所。
另外,教师要注重教学主题和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以生活性教学素材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探索热情,通过求知欲的内部引导和迁移驱动学生,以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组织学生展开社会调查,让每个学生了解生活,并有计划地组织多种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提倡节约,不要浪费”的综合实践课程中,可以给学生布置家庭作業———今天你光盘了吗?让孩子们将自己吃完饭的照片发到班级群内,让学生切实地将好习惯落实在生活中。同时,教师还可以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让父母对孩子的表现作评价,建立家庭与学校之间完善的评价机制。
三、走向社会,重视生活教学的多元化
综合实践课程的舞台不仅在课堂上、学校里,更应该在生活中,在学生日常的方方面面。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的方式大多都很单一,对此,教师应树立新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类型,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积极转化和调整教学手段,不断提升教学过程中的新鲜感和趣味性,让学生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综合实践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我们走出校门,多多利用家庭、社会的广泛资源,可开展活动指导课、成果总结课、展示和分享课等。教师应根据不用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的划分,在不同的层次和角度上实现学生学习效率和能力的综合提升。
综合实践课程要求学生深入走向社会,感受生活丰富多彩的知识和常识,这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热爱生活、奉献(下转第69页)(上接第70页)社会的意识和观念。例如,在进行“垃圾的认识”这一部分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内化课本知识化的基础上,以自己家用垃圾为起点,进行垃圾的认识和分类,再扩展到所居住的小区、街道和城市,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和全方位的实地考察得到结论。这样的知识,孩子们记得是最牢的,也能在走访、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切实地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进而深入地思考有关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案。另外,在综合实践课的课后作业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综合性的作业,例如,让学生用家庭中可以回收的垃圾做一个小工艺品,然后在课堂上给同伴们做展示,哪一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这样搭配,认为环保对我们有什么意义等。在收集圾、给垃圾分类、构思小工艺品的搭配、设计等操作过程中,能促进学生对综合实践课程知识的消化,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是一项有着现实性积极意义的工作,而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是提高小学生综合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正确认识当前实践课中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让实践课成为真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课程。新课改背景下,更重视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的智慧、情绪,生活化教学能帮助学生摆脱对陌生环境的紧张和不适感,可塑造一种轻松、有趣、活泼、高效的氛围,能使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教师要积极使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将生活化教学理念渗透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课本自身的教育教学意义和价值,进而提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活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李晔.生活化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路径探析[J].内蒙古教育,2019(29):76-77
[2]王雅娟.试论小学综合实践课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北极光,2019(8):137-138
[3]周丽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活化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6):113
[4]薛立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活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