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
【作者】 多旦加
【机构】 (青海省兴海县温泉寄宿制小学)
【正文】摘 要:语文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而做好语文课程教学的工作是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热爱语文、打好语文基础的重要途径。只有小学老师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从个体差异出发,鼓励学生,爱护学生,学生才能将课程学习得更好,摆脱学习困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形成原因;转化措施
小学生由于刚步入学校,接受启蒙阶段教育间的个体差异性其实是较小的,小学生都是在一条线上向前跑。语文学习是一个长久、反复、积累的过程,并且会伴随学生的一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尤其要重视对学困生的学习指导。本文通过阐述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以及转化措施,激发语文学困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小学语文学困生形成原因
1、源于家庭因素
现如今,有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每个家庭都会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一股脑地投入到孩子身上,许多“溺爱”孩子的现象频繁而出。这样的“溺爱”其实对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过度的关心和爱护会折断学生的羽翼,性格上也会有自私、自负的表现,生活学习上都容易依赖父母,依赖老师,没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学困生的形成。父母由于工作的影响,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帮助不够及时,学生都是自己发展自己。语文学科不仅仅需要在课堂上专注听,还需要在课后背诵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学生回家之后,父母还未下班,自然也就不会专心做作业,更大的精力都花费在手机等电子产品上了,导致语文学习逐渐开始落后于其他同学。
2、源于教学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大环境,同样学校也往往会带给学生一些其他的影响。例如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无法注意到每一个学生,也不能根据其个别差异性“对症下药”,容易忽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收能力。课程的进度安排很多时候都是参照优等生的学习状况而定的,在这一方面没有考虑到学困生,课后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对学困生进行单独辅导。甚至有一部分教师,严重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加大了学困生的心理负担,老是觉得自己不被老师喜爱,也被同学看不起。长此以往下去,班级内部的两极分化便会愈来愈严重。
二、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措施
1、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教育活动
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来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而能够掌握语文文化知识的同时,促进自身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体现。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阶段就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时间,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动手操作能力的体现。语文教学自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开放性特点,教师要结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当前的学习现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总结,并突出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和实际促进效果,从而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效果的体现。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定期开展部分听写比赛或是古诗词背诵比赛,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通过这种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与教师也建立一种较为平等的相处模式。在后续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从自发性的教育教学内容改善基础上来加强自身对于语文知识内容的实质性理解,加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积累语文知识的同时,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2、以兴趣点为着手点,变通性开展教学
影响学生学习水平的一项重要因素就为兴趣,同时兴趣的高与低,还会影响到小学生的个人行为,影响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动程度。并且,因小学生年龄较小,若不以兴趣,作为行动上的驱动因素,那么势必会抑制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造成学困生,可见兴趣对小学生而言的重要性。所以,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为更好的转化学困生,则应以学困生的兴趣点为着手点,变通性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让学困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十足趣味,进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困生以往学习方法中的不足之处,使学困生能够高效学习语文知识,扎实掌握语文知识,以夯实小学生语文学习基础,为小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做好良好铺垫。
针对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应多加观察学困生,了解学困生的普遍兴趣点,而后利用这一点,去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在方案内容中,需顾及到学困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这样才能够保障语文教学方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以推动学困生的转化,促进学困生的有效学习。
3、教师层面:注重专业发展,强化学习意识
作为语文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要进一步强化角色定位,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学生语文学习中发挥的作用,注重专业发展,强化自我学习意识。
首先,要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教师要根据自己专业发展实际,制定长效的专业发展计划,并对长效专业发展规划进行有机的分解、细化,具体到每一个学年、学期,甚至月度,从而根据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素养,具备胜任不同时期、不同教学环境语文教学的需要,适应学生语文学习需求,从而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其次,要强化学习意识。“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迅速,语文教学环境不断变化,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这就需要教师强化自我学习意识,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并且将教学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升理论指导实践以及从实践中总结语文教学经验的能力,从而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全面激活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不仅如此,教师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素养,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自我学习,与教学骨干结成对子,参与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并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结束语
在小学教育阶段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帮助学困生改善自身的学习现状。学生家长也需要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来,让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感受到家长和教师对自身的关心和爱护,发自内心的从语文课堂教育过程中得到自我提升,加强思维意识的转变,改善课堂学习效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及时进行知识的查缺补漏,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而能够在转化自身学困现状的过程中向着更加优秀的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1]王仙华.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6):363.
[2]陈柏林.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J].学园,2015(2期):121-121.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形成原因;转化措施
小学生由于刚步入学校,接受启蒙阶段教育间的个体差异性其实是较小的,小学生都是在一条线上向前跑。语文学习是一个长久、反复、积累的过程,并且会伴随学生的一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尤其要重视对学困生的学习指导。本文通过阐述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以及转化措施,激发语文学困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小学语文学困生形成原因
1、源于家庭因素
现如今,有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每个家庭都会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一股脑地投入到孩子身上,许多“溺爱”孩子的现象频繁而出。这样的“溺爱”其实对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过度的关心和爱护会折断学生的羽翼,性格上也会有自私、自负的表现,生活学习上都容易依赖父母,依赖老师,没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学困生的形成。父母由于工作的影响,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帮助不够及时,学生都是自己发展自己。语文学科不仅仅需要在课堂上专注听,还需要在课后背诵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学生回家之后,父母还未下班,自然也就不会专心做作业,更大的精力都花费在手机等电子产品上了,导致语文学习逐渐开始落后于其他同学。
2、源于教学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大环境,同样学校也往往会带给学生一些其他的影响。例如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由于班级人数过多,无法注意到每一个学生,也不能根据其个别差异性“对症下药”,容易忽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收能力。课程的进度安排很多时候都是参照优等生的学习状况而定的,在这一方面没有考虑到学困生,课后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对学困生进行单独辅导。甚至有一部分教师,严重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加大了学困生的心理负担,老是觉得自己不被老师喜爱,也被同学看不起。长此以往下去,班级内部的两极分化便会愈来愈严重。
二、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措施
1、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教育活动
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来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而能够掌握语文文化知识的同时,促进自身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体现。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阶段就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时间,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动手操作能力的体现。语文教学自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开放性特点,教师要结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当前的学习现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总结,并突出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和实际促进效果,从而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效果的体现。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定期开展部分听写比赛或是古诗词背诵比赛,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通过这种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与教师也建立一种较为平等的相处模式。在后续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从自发性的教育教学内容改善基础上来加强自身对于语文知识内容的实质性理解,加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积累语文知识的同时,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2、以兴趣点为着手点,变通性开展教学
影响学生学习水平的一项重要因素就为兴趣,同时兴趣的高与低,还会影响到小学生的个人行为,影响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动程度。并且,因小学生年龄较小,若不以兴趣,作为行动上的驱动因素,那么势必会抑制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造成学困生,可见兴趣对小学生而言的重要性。所以,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为更好的转化学困生,则应以学困生的兴趣点为着手点,变通性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让学困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十足趣味,进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困生以往学习方法中的不足之处,使学困生能够高效学习语文知识,扎实掌握语文知识,以夯实小学生语文学习基础,为小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做好良好铺垫。
针对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应多加观察学困生,了解学困生的普遍兴趣点,而后利用这一点,去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在方案内容中,需顾及到学困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这样才能够保障语文教学方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以推动学困生的转化,促进学困生的有效学习。
3、教师层面:注重专业发展,强化学习意识
作为语文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要进一步强化角色定位,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学生语文学习中发挥的作用,注重专业发展,强化自我学习意识。
首先,要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教师要根据自己专业发展实际,制定长效的专业发展计划,并对长效专业发展规划进行有机的分解、细化,具体到每一个学年、学期,甚至月度,从而根据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素养,具备胜任不同时期、不同教学环境语文教学的需要,适应学生语文学习需求,从而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其次,要强化学习意识。“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迅速,语文教学环境不断变化,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这就需要教师强化自我学习意识,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并且将教学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升理论指导实践以及从实践中总结语文教学经验的能力,从而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全面激活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不仅如此,教师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素养,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自我学习,与教学骨干结成对子,参与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并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结束语
在小学教育阶段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帮助学困生改善自身的学习现状。学生家长也需要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来,让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感受到家长和教师对自身的关心和爱护,发自内心的从语文课堂教育过程中得到自我提升,加强思维意识的转变,改善课堂学习效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及时进行知识的查缺补漏,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而能够在转化自身学困现状的过程中向着更加优秀的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1]王仙华.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6):363.
[2]陈柏林.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J].学园,2015(2期):1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