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作者】 李孟函
【机构】 (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拉加镇藏文寄宿制中学)
【正文】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阅读教学,重点在提倡引探导学,优化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探;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是新世纪人类教育理念的呼唤,是21世纪人类在教育观念上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教育把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生命体的肯定即关注生命、关注人本教育。笔者在多年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索出了以下成功的教学方法。
(1)引探导学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要求教师在“引导”上狠下功夫,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从而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以《土地的誓言》为例,笔者有步骤、分环节地引导学生学习:1、让学生自由地读,并把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2、朗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一精美片段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3、在学生欣赏和分析完这段精美的语段后,设计一个写自己家乡的小练笔,让学生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作中去。
(2)情趣教学法
关注体验教学,合理设计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笔者带着学生们到了校外的一座山,山上有一块突出的大石头,虽不陡峭,但也很险。笔者小时候常和伙伴们去那里玩耍,那时的孩子,家家很多,个个淘气,不像现在的孩子,一家一个,个个是宝,父母整日看管着,害怕磕着碰着,有危险的地方更是去不得的。笔者决定带他们到那里创设一个文中的“我”脱险的情境,使学生深刻体验、感悟课文中人物的感情、心理活动及课文的主题,请几位同学扮演文中的角色:小朋友们对“我”的嘲笑,岩石上“我”的恐惧,“父亲”对“我”的鼓励……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深刻地领悟到:在人生道路上,人们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向前勇敢的迈出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只要一步一步走下去,就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学生们从情境中感悟了这一人生哲理。整个教学过程,我没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学生已经自然地达到了真正的理解,实现了教学目的。
(3)质疑启思教学法
“思之有序,才能言之有序;学起于思,思源有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无疑——有疑——解疑,就是发散——集中、纵横开合训练升华认识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以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质疑方法,努力创造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契机,教给质疑方法。
例如,笔者在教《济南的冬天》一课,经过充分预习,学生的疑问一个接着一个:“‘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着点口。’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是不是自相矛盾?”“‘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那么宽敞……’这一自然段和济南的冬天没什么大的联系,删掉行不行?”“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一句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等等,同学们正用“?”这把钥匙开启智慧之门。经小组讨论——解决——记录——作答——教师点拨,他们理解了:“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着点口,”这一句是作者的语言习惯。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那么宽敞……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过渡作用,不能删掉。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有学生说是冬天反衬的结果,河边是白雪,反而觉得水藻真绿;有学生说,这句话是为了突出水藻在冬天不结冰的水里看上去最绿,也许在济南的其他季节里,并不很绿……经老师点拨,学生理解这句主要是作者的主观感受。理解了通篇文章之后,学生们又冒出了许多新奇想法:这个说,作者在文中最后一句写“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要是文章的标题也写成“冬天的济南”而不是“济南的冬天”这样不就更扣题了吗?那个说,作者要是任选济南其他的一个季节跟冬天对比来写,就更能突出济南冬天的特色和韵味……一个个联想的火花在闪烁,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探求知识的过程。
(4)创新教学法
“教学的至高境界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具体目标”和“教学过程”中都规定了在教学实施过程要采取新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探索创新,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笔者在施教过程中,力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正确处理教材和教学这一矛盾,既遵从教材,又超越教材。
例如笔者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将课文处理为“一曲童年的恋歌”,因为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起他们的心灵共鸣,吸引学生探究学习。笔者带领学生在“三味书屋生活”中挖掘使人怀念的童年生活,内容仍然很丰富,寿镜吾老先生很严厉,但也不乏善良,从不罚跪,从不用戒尺打人;生活枯燥,但也时有乐趣,如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看老师读书的神态,画画儿……这样处理教材,符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笔者认为:教师要合理、适当地取舍教学内容,吸纳最新的人类文明、文化成果,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
笔者使用以上教学法,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7——9年级语文
关键词:初探;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是新世纪人类教育理念的呼唤,是21世纪人类在教育观念上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教育把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生命体的肯定即关注生命、关注人本教育。笔者在多年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索出了以下成功的教学方法。
(1)引探导学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要求教师在“引导”上狠下功夫,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从而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以《土地的誓言》为例,笔者有步骤、分环节地引导学生学习:1、让学生自由地读,并把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2、朗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一精美片段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3、在学生欣赏和分析完这段精美的语段后,设计一个写自己家乡的小练笔,让学生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作中去。
(2)情趣教学法
关注体验教学,合理设计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笔者带着学生们到了校外的一座山,山上有一块突出的大石头,虽不陡峭,但也很险。笔者小时候常和伙伴们去那里玩耍,那时的孩子,家家很多,个个淘气,不像现在的孩子,一家一个,个个是宝,父母整日看管着,害怕磕着碰着,有危险的地方更是去不得的。笔者决定带他们到那里创设一个文中的“我”脱险的情境,使学生深刻体验、感悟课文中人物的感情、心理活动及课文的主题,请几位同学扮演文中的角色:小朋友们对“我”的嘲笑,岩石上“我”的恐惧,“父亲”对“我”的鼓励……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深刻地领悟到:在人生道路上,人们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向前勇敢的迈出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只要一步一步走下去,就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学生们从情境中感悟了这一人生哲理。整个教学过程,我没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学生已经自然地达到了真正的理解,实现了教学目的。
(3)质疑启思教学法
“思之有序,才能言之有序;学起于思,思源有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无疑——有疑——解疑,就是发散——集中、纵横开合训练升华认识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以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质疑方法,努力创造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契机,教给质疑方法。
例如,笔者在教《济南的冬天》一课,经过充分预习,学生的疑问一个接着一个:“‘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着点口。’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是不是自相矛盾?”“‘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那么宽敞……’这一自然段和济南的冬天没什么大的联系,删掉行不行?”“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一句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等等,同学们正用“?”这把钥匙开启智慧之门。经小组讨论——解决——记录——作答——教师点拨,他们理解了:“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着点口,”这一句是作者的语言习惯。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那么宽敞……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过渡作用,不能删掉。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有学生说是冬天反衬的结果,河边是白雪,反而觉得水藻真绿;有学生说,这句话是为了突出水藻在冬天不结冰的水里看上去最绿,也许在济南的其他季节里,并不很绿……经老师点拨,学生理解这句主要是作者的主观感受。理解了通篇文章之后,学生们又冒出了许多新奇想法:这个说,作者在文中最后一句写“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要是文章的标题也写成“冬天的济南”而不是“济南的冬天”这样不就更扣题了吗?那个说,作者要是任选济南其他的一个季节跟冬天对比来写,就更能突出济南冬天的特色和韵味……一个个联想的火花在闪烁,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探求知识的过程。
(4)创新教学法
“教学的至高境界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具体目标”和“教学过程”中都规定了在教学实施过程要采取新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探索创新,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笔者在施教过程中,力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正确处理教材和教学这一矛盾,既遵从教材,又超越教材。
例如笔者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将课文处理为“一曲童年的恋歌”,因为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起他们的心灵共鸣,吸引学生探究学习。笔者带领学生在“三味书屋生活”中挖掘使人怀念的童年生活,内容仍然很丰富,寿镜吾老先生很严厉,但也不乏善良,从不罚跪,从不用戒尺打人;生活枯燥,但也时有乐趣,如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看老师读书的神态,画画儿……这样处理教材,符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笔者认为:教师要合理、适当地取舍教学内容,吸纳最新的人类文明、文化成果,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
笔者使用以上教学法,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7——9年级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