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对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究
【作者】 应生加
【机构】 (青海省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
【正文】摘 要: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探究中,教师要善于提问,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对于课堂提问,教师要关注问题的类型,采用不同的问题和提问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探究,进行发散思维,掌握知识。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究
数学课堂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按照不同标准来划分。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运算能力的提高和学习主动性的产生。为了使数学教师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课堂提问艺术的丰富性,体会数学提问艺术的特征,正确把握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下面探究一下有效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
一、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性
数学课堂教学,为着要使学生们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则须给予机会使他们进行思考。最普通最简便的办法,便是发出问题。可是所发的问题,不是教师随便想到的主观意见,而是要在教师备课时,环绕课文设想若干有关的重要问题。要依据本堂课程内容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弄清针对哪些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地方展开提问,这些提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有了明确的目的,在提问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三垂线定理的教学”中,①提问:(1)哪几条直线之间相互垂直?(2)能否用这个定理来解释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分析这个定理的题设与结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应用这个定理?这些提问旨在检查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若教师只考察关于信息的记忆,则可应用求同答案的(唯一正确的)问题;若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则以求异答案的问题为佳。求异的答案乃是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求异答案的问题,并可成为引起全班讨论的出发点。教师为着顺应一种情境,利用时机,发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当亦可行。但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发问,并非无的放矢。在发问之先,总须有所考虑,不论是对于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过程,教材的内容,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方法,学习上的困难、进度、评价等方面的检验与推进,皆可发出问题。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应有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地深化。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执教者粗效提问、随意提问,而不考虑问题的价值取向、不推敲具体教学目标的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必须掌握提问的控制技巧。一般来说,数学课堂提问的控制技巧主要体现在提问的难度、提问的频率、提问的节奏等方面。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要能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问题只有稍高于学生实际水平,才能激发学生思维。控制问题难度的同时,还要控制提问次数。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决定,初中生的注意力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另外,控制提问的节奏,对于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在教师提问后,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就会收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在提问时,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给出多种解法、多种表达,采取多种训练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如采取一题多变的形式,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的情境中,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提问时,教师也可采用一图多问,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在观察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教师可通过“还有其他的比较方法吗”、“还有其他看法吗”等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比较变量变化快慢的情况,要求学生给出多种表达,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当然,还可采用一题多议、一题多解等方式,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课堂提问要具备开放性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爱因斯坦提出:“创造性原则寓于数学中。”数學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将这个重要理念融入教学设计中。要设计出一系列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相对,是指条件的不完备与答案的不唯一,具有灵活与多变的特点,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广阔性与发散性。
五、对学生回答问题作积极性评价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从积极一面对学生作出评价,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教授在其“行为管理学”一书中说,同样一个人经充分激励后发挥的能力,相当于未经激励前的2到5倍,可见,“肯定”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在提问后应对回答的学生及时评价,对于回答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仅有的一点)应大力鼓励和表扬,即使回答完全错误,也应首先肯定其积极思考,再帮助其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评价中不应涉及学生的个性品质,不应将其与学生“是否聪明”、“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联系在一起。
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性的提问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的教学的方式之一,在推进高中数学生态课堂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但这也是正常的。不过,面对这些问题,还是需要学生和教师充分的了解并认识到课堂提问在数学生态课堂当中的重要性,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的努力来真正的构建出和谐、统一的高中数学的生态课堂模式,让这一课堂模式能够真正的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高中数学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毛启干.论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7).
[2]谢建平,谢玉兰,曹新.关于高中数学生态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12).
[3]林志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究
数学课堂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按照不同标准来划分。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运算能力的提高和学习主动性的产生。为了使数学教师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课堂提问艺术的丰富性,体会数学提问艺术的特征,正确把握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下面探究一下有效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
一、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性
数学课堂教学,为着要使学生们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则须给予机会使他们进行思考。最普通最简便的办法,便是发出问题。可是所发的问题,不是教师随便想到的主观意见,而是要在教师备课时,环绕课文设想若干有关的重要问题。要依据本堂课程内容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弄清针对哪些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地方展开提问,这些提问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有了明确的目的,在提问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三垂线定理的教学”中,①提问:(1)哪几条直线之间相互垂直?(2)能否用这个定理来解释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分析这个定理的题设与结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应用这个定理?这些提问旨在检查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若教师只考察关于信息的记忆,则可应用求同答案的(唯一正确的)问题;若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则以求异答案的问题为佳。求异的答案乃是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求异答案的问题,并可成为引起全班讨论的出发点。教师为着顺应一种情境,利用时机,发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当亦可行。但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发问,并非无的放矢。在发问之先,总须有所考虑,不论是对于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过程,教材的内容,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方法,学习上的困难、进度、评价等方面的检验与推进,皆可发出问题。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应有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地深化。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执教者粗效提问、随意提问,而不考虑问题的价值取向、不推敲具体教学目标的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必须掌握提问的控制技巧。一般来说,数学课堂提问的控制技巧主要体现在提问的难度、提问的频率、提问的节奏等方面。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要能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问题只有稍高于学生实际水平,才能激发学生思维。控制问题难度的同时,还要控制提问次数。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决定,初中生的注意力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另外,控制提问的节奏,对于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在教师提问后,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就会收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在提问时,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给出多种解法、多种表达,采取多种训练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如采取一题多变的形式,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的情境中,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提问时,教师也可采用一图多问,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在观察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教师可通过“还有其他的比较方法吗”、“还有其他看法吗”等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比较变量变化快慢的情况,要求学生给出多种表达,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当然,还可采用一题多议、一题多解等方式,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课堂提问要具备开放性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爱因斯坦提出:“创造性原则寓于数学中。”数學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将这个重要理念融入教学设计中。要设计出一系列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相对,是指条件的不完备与答案的不唯一,具有灵活与多变的特点,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广阔性与发散性。
五、对学生回答问题作积极性评价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从积极一面对学生作出评价,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教授在其“行为管理学”一书中说,同样一个人经充分激励后发挥的能力,相当于未经激励前的2到5倍,可见,“肯定”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在提问后应对回答的学生及时评价,对于回答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仅有的一点)应大力鼓励和表扬,即使回答完全错误,也应首先肯定其积极思考,再帮助其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评价中不应涉及学生的个性品质,不应将其与学生“是否聪明”、“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联系在一起。
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性的提问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的教学的方式之一,在推进高中数学生态课堂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但这也是正常的。不过,面对这些问题,还是需要学生和教师充分的了解并认识到课堂提问在数学生态课堂当中的重要性,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的努力来真正的构建出和谐、统一的高中数学的生态课堂模式,让这一课堂模式能够真正的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高中数学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毛启干.论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7).
[2]谢建平,谢玉兰,曹新.关于高中数学生态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12).
[3]林志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