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巧用信息技术 打造灵动的“三声”语文阅读课堂

【作者】 陈秀芳

【机构】 (福建省福清市滨江小学)


【正文】摘 要:“三声文化”之下的课堂应是什么样态?我们以“畅言畅读声”“下笔沙沙声”“花开拔节声”为课堂主旋律,创设充满生命力的开放性课堂。特级教师黄国才老师说过,用心做语文的事的课堂景观,应该是既有书声琅琅,也有浮想联翩;既有议论纷纷,也有思想默默;既有走笔沙沙,也有情意绵绵。可见,黄老师的课堂理念与我们的三声课堂样态不谋而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催生着我们在教育教学方面实施重大变革,帮助学生迎接未来的挑战。信息技术正昂首阔步地走入课堂,在情境创设、时空穿梭、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显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改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起新的现代教育体系,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令学生更加喜欢语文课。
  关键词:三声文化;信息技术;巧用;灵动课堂
  信息技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的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新型的师生角色,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让网络信息走进语文课堂,打造灵动的课堂氛围。
  一、情境营造,激发情感
  儿童的情感是易于激起的,如果他们的认识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多媒体技术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读课题,然后让他们提问题。学生的问题有狐狸和乌鸦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接下来我就让他们看幻灯动画、听朗读,让他们在边看动画边听朗读的基础上,再说说狐狸和乌鸦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并要求他们注意狐狸的表情、注意模仿狐狸说话的语气。当学生有声有色地讲完故事的大概内容后,我追问狐狸是怎样骗取乌鸦嘴里的肉的呢?学生们都说是狐狸用好话骗取乌鸦嘴里的肉。我补充说:“是的,骗人的好话都是好听的话,就是花言巧语。同学们真棒,一下就回答出了老师的问题,狐狸就是用花言巧语骗取乌鸦嘴里的肉。”我利用多媒体导入直观形象的动画片,让学生明确故事的主要角色。这样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故事内容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明确了阅读的目的要求,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明确阅读的要求,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转换角色,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创造更好的学习情境。我常常指导学生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的一些线索(比如搜索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让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去查询、获取、处理资源。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雅虎中国、新浪少儿、搜狐等有名的“搜索”引擎网站,查询自己需要的资料,学会网上在线自学,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不仅能学会教师教给的基础知识,而且懂得怎样去获取知识,具有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探求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桂林山水》的过程中,先用搜集的资料。在学生对异国风光有了感性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景色这么丰富斑斓,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山和水”?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全文。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抓住关键,质疑问难:桂林的山、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然后,把学生引到第二、三自然段的探究学习。学生喜欢读,就用心地读;学生喜欢画,就把心中的小艇画出来,甚至可以用PowerPoint绘画软件画;喜欢制作表格的,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体现出来。之后,再交流。最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也有许多水乡,像苏州,绍兴,浙江等。要发展这里的旅游业,你怎样看?这个问题抛出以后,教师出示苏州、绍兴的画面,并出现画舫。学生通过再次研读课文后,各抒己见,把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谈了出来。有人认为美是相通的,桂林到绍兴也是美的;有人认为,只有在桂林才是最美的,那是一种和谐的美;也有人认为,管他和不和谐,新奇是最要紧的,游客肯定喜欢……无论怎样的意见,都是学生通过反复咀嚼、认真探究后提出来的,小读者不仅了解了桂林山样子,还研究了水的样子。这样的阅读比你给他一个答案更有含金量。
  三、画龙点睛,疏通卡壳点
  网络信息可以创设新颖有趣的动画情境,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为一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场景。小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的限制,在学习中常常会在某一点上“卡壳”,甚至形成错误概念,在教学时,充分运用网络信息,通过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止的关系动态化直观地演示事物的变化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刺激,克服认知障碍,主动去获取、去体验,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
  像《夜莺的歌声》,上课开始的就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但有的学生读完一遍,明白了事情的大概之后,就进入了阅读低谷,甚至是休眠状。此时,教师要采用种种方法,或朗读,或提问,或讨论……再次激励学生。然后,让学生看有关的录像或动画,把课文与画面景象联系起来进行联想,体悟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与情感。从而唤起了学生多种感知器官的活动,学生始终能兴致勃勃地参加课堂阅读活动,从而提高了语言感受能力,享受到了审美乐趣。
  四、拓展思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信息技术它可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给学生思维创新带来无限的遐想。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就有这个无与伦比的优越条件,精心安排,可以读一带一,就是说,能够读完课文,再带上一篇甚至一串文章,使学生领悟到语文艺术天地和“精神家园”的广阔。
  又如学完了《草船借箭》,学生们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马上调出《空城计》、《借东风》等有关内容让学生品读,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通过补充阅读,学生对诸葛亮的形象认识更加厚实,同时调动了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敦促他们看更多的有关诸葛亮及三国战事的文学作品。好多同学都看了整部《三国演义》。尽管他们对书中的内容理解得不很全面,但他们已获得了靠传统媒体无法得到的收获。况且,他们还会不断追寻更多的故事、阅读更多的作品,从而培养阅读的习惯。最终,语文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精神世界的提升,都将成为水到渠成的事。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为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语言、文字、图像、动画融为一体,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全力投入,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巧用信息技术,打造灵动的“三声”语文课堂,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郑曾云.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J].语文天地,2018(06):53-55.
  [2]周丽红.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思考[J].名师在线,2019(05):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