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落实语文要素,提升语文能力

【作者】 李永刚

【机构】 (河北省赵县前大章乡中心学校冯家庄教学点)


【正文】摘 要:从语文要素走向语文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可以从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落实语文要素的教学,从而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语文要素为指引,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循序渐进地落实语文要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语文要素;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的编写骨架,是编者按照《课标》学段目标与内容的要求相对应分布在各册教材里的训练要素,呈螺旋式递进,指向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此,我根据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和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教学实例,探讨如何让语文要素在小学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一、理清梯度序列,把握语文要素
  统编语文教材单元篇章页的语文要素是本单元语文教学的训练点,为教师准确把握单元教学重点、落实教学目标提供了凭借和参照。教师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时要从统整的角度展开,将要素细化在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里,并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教与学,稳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比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走进外国文学名著”为人文主题,编排了三篇经典的外国文学名著,设置了三个语文要素。笔者教学这单元时,紧扣单元要素整体构建,根据不同文本特质与单元要素之间的关联,展开多角度、多层次递进式的教学思路,统整细化单元落实语文要素的具体策略(详见下表),为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提供保障。教师只有强化梳理单元要素的理念,才能清晰地把握单元教学要点,为后续每一课指明教学方向,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借助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的落实要依附于练习。课后习题编排的内容着眼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理解与交流、积累与运用、拓展与实践”三个维度设计,是编者根据课文特质编排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和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编者意图,借助课后习题,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分步教学,落实语文要素。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的课后练习第三题:“下面的句子描写了李大钊的外貌、神态和言行,读一读,再找出类似的句子体会他的品格。”显然,这是编者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而设计的专项训练。所以,笔者进行这样的教学:
  首先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带着“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大钊?”这一核心问题深入思考,找出文中描写李大钊的外貌、神态和言行的句子谈谈体会。在交流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文本中的三处对比:一是与自己的前后对比。被捕前,父亲烧书籍文件时对“我”提出的问题的严肃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二是与亲友对比。亲友劝说父亲离开北京,而父亲却坚定地拒绝,亲友与父亲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三是与敌人对比。敌人的凶恶残暴言行与父亲的沉稳严峻态度,法官的怒气冲冲与父亲的安定沉着,正反面人物形象形成对比。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对比,李大钊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巍然屹立。这一教学活动设计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而且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习得了写作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巧用语文园地,强化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语文天地的“交流平台”的教学内容是对单元语言现象、语文知识以及学习方法的梳理、总结和巩固。一般都聚焦学习方法,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强化、迁移运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凸显了单元语文要素,以《穷人》为例,总结了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三个基本维度与方法。笔者引导学生这样展开交流:
  (一)提出话题
  本单元的三篇小说都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交流方法
  你在阅读小说时,一般会怎样理解人物形象呢?
  (三)交流感受
  回顾《穷人》这篇小说,谈谈是如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以及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塑造出桑娜热心、善良的人物形象的。先分组交流,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
  (四)迁移运用
  运用上面习得的方法,交流如何理解《桥》和《在柏林》中的人物形象。
  (五)拓展交流
  閱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也用同样的方法,交流如何理解人物形象。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举一反三地实践运用中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语用能力。
  四、依托读写结合,实践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在设计上特别重视“写作”,编排了专门的习作单元。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的收获迁移运用于自我表达,学以致用。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习作单元。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表达训练要素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笔者指导学生习作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
  一是从单元选文的内容拓宽思路。《匆匆》选择日常生活小事将抽象的时光流逝形象化;而《别了,语文课》写告别语文课,选择了老师留言和同学送书,因为作者即将离开祖国,这两件事显得弥足珍贵,是成长中一段特殊的经历。启发学生选择感触深刻的日常小事或深刻的独特经历来写,解决了“写什么内容”的问题。
  二是借鉴选文表达情感的方法。《匆匆》用一连串的问句表达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那个星期天》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还把情感变化细致地叙述出来;《别了,语文课》边叙事边表达心情变化和穿插心情独白;《阳光的两种用法》用具体事例、场景描写、内心独白等方式表达情感。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习得的多种表达方法,让真情在笔尖自然而然地流露,解决了“怎样表达情感”的问题。
  就这样让阅读和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读悟写,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统编教材中丰富的语文要素,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沃土。教学时,我们应紧扣语文要素,从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出发,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让语文要素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颖.关注语文要素,培养学生的语文气质[J].名师在线,2018(02):33-35.
  [2]林思岐.精准把握语文要素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J].成才之路.语文天地,2019(01):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