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标下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寻
【作者】 陈志梅
【机构】 (新疆巴州库尔勒市第四中学)
【正文】摘 要:不论是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基本科学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主体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新课标实践的今天,我们更要从多方面夯实基础,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学生物。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标;教学有效性;提高
生物是高考的重要学科,担当着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新课标全面实施的今天,如何变其理念为实践指导,就成为我们践行新课标是否正确的重要衡量指标。在实践中,很大学生反映生物比其他学科学习都要难,努力换不来好成绩。针对这种现实,我们如何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就成为我们每个生物教师必须要探索的课题了。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高中生物教学,谈谈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夯实基础知识教学
基础知识教学是建构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前提,只有夯实了基础,才可能更好地发展能力。这一点,无论是新课标、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课程,还是传统的“高考应试”我们都不能离开于此而另辟蹊径。因此,作为新课标背景下的生物教学教师,只有创新策略,运用新的方法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一)把握纵向衔接,使知识连成线。生物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即使不同的模块之间,其联系也是层层递进。例如,第一个模块分子与细胞中,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即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为掌握生命的结构基础作了铺垫,而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结构基础又给理解细胞的分裂埋下了伏笔。因此,把握知识羊的纵向联系,就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连成线,形成记忆,掌握更牢固。
(二)关注横向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生物学科中,各章节之间既有递进关系也有并列关系,内容既相互独立,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生物的基本特征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生物知识汇成一张网络。
(三)纵横结合,突出重点,促进相互渗透。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的各学科间相互渗透,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建立科学的自然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生物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遗传病概率的计算中,就用到了数学知识。根的向地性是由于受重力的影响,运用的是物理知识。蛋白质、核酸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以及生物组织中蛋白质、核酸的鉴定等利用的是化学知识。
二、强化基本理论渗透
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强化基本理论的教学,这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有效性,因为基本理论含有基础知识形成的概念、原理、公式等内容,在生物学各个章节之中,都或多或少这样的理论存在,如模块一中细胞学说、基因理论;模块二中遗传定律、自然选择学说;模块三中生态平衡等。因此,在生物教学时,我们应注重这方面知识的教学,它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一)把理论与实际概念相联系。理论需要物化、需要有具体可感的概念来支撑,这样才能化抽象为直观,易于理解和掌握。例如,了解生态平衡理论时,离不开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食物链、营养级、生物圈等概念的掌握。基因、染色体、性状、杂交、自交、测交、基因型、表现型等概念是我们了解遗传定律必不可少的。
(二)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是高度抽象的语句,要让学生快速建构,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把之联系实际,用它来解释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如为什么有的人头发、皮肤都是白色的?为什么接种乙肝疫苗就能预防乙肝?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为什么人类要保护环境?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都应当运用正确的理论去合理解释,从而使人们能够自觉地、正确地认识事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我们还要还应当培养生物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科技意识、训练创造思维能力。特别是随着世界生物科技的迅速发展,许多新的内容不断涌入到考题之中,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发酵等,因此,学生有必要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能够关心科技时事、了解科技发展动态。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养成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理智地运用科学成果的情感和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使自己的生物学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提高解题技巧。基本理论的掌握,不仅要结合现实,解释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还要将其基本理论用之于生物题目解答过程中。这样更利于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理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近几年在生物学高考题目中逐渐渗透了新课程理念,题型主要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其中,非选择题有填充题、分析说明题、学科内及学科间的综合题。题型不同,要求也不同。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意审题,搞清每一道题命题教师的考核意图;其次,要明确其中涉及的科学理论,学会区分概念之间的关系;接着,要知道生物符号的特殊含义和正确写法;最后,要具有分析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能够全面、准确地回答问题,而且所给出的答案完整且准确性高。
当然,要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下大力气的地方,但无论怎样,都离不开把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出来,因为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才是教的有效性的重要衡量之体现。这样实践,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特别是倡导学习主体理念的今天,更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叶灵,浅谈如何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2017年。
[2]付秋蓉,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16年。
[3]马彩霞,浅谈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科学,2016年。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标;教学有效性;提高
生物是高考的重要学科,担当着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新课标全面实施的今天,如何变其理念为实践指导,就成为我们践行新课标是否正确的重要衡量指标。在实践中,很大学生反映生物比其他学科学习都要难,努力换不来好成绩。针对这种现实,我们如何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就成为我们每个生物教师必须要探索的课题了。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高中生物教学,谈谈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一、夯实基础知识教学
基础知识教学是建构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前提,只有夯实了基础,才可能更好地发展能力。这一点,无论是新课标、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课程,还是传统的“高考应试”我们都不能离开于此而另辟蹊径。因此,作为新课标背景下的生物教学教师,只有创新策略,运用新的方法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一)把握纵向衔接,使知识连成线。生物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即使不同的模块之间,其联系也是层层递进。例如,第一个模块分子与细胞中,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即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为掌握生命的结构基础作了铺垫,而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结构基础又给理解细胞的分裂埋下了伏笔。因此,把握知识羊的纵向联系,就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连成线,形成记忆,掌握更牢固。
(二)关注横向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生物学科中,各章节之间既有递进关系也有并列关系,内容既相互独立,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生物的基本特征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生物知识汇成一张网络。
(三)纵横结合,突出重点,促进相互渗透。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的各学科间相互渗透,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统一的科学概念和过程,建立科学的自然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生物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遗传病概率的计算中,就用到了数学知识。根的向地性是由于受重力的影响,运用的是物理知识。蛋白质、核酸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以及生物组织中蛋白质、核酸的鉴定等利用的是化学知识。
二、强化基本理论渗透
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强化基本理论的教学,这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有效性,因为基本理论含有基础知识形成的概念、原理、公式等内容,在生物学各个章节之中,都或多或少这样的理论存在,如模块一中细胞学说、基因理论;模块二中遗传定律、自然选择学说;模块三中生态平衡等。因此,在生物教学时,我们应注重这方面知识的教学,它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一)把理论与实际概念相联系。理论需要物化、需要有具体可感的概念来支撑,这样才能化抽象为直观,易于理解和掌握。例如,了解生态平衡理论时,离不开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食物链、营养级、生物圈等概念的掌握。基因、染色体、性状、杂交、自交、测交、基因型、表现型等概念是我们了解遗传定律必不可少的。
(二)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是高度抽象的语句,要让学生快速建构,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把之联系实际,用它来解释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如为什么有的人头发、皮肤都是白色的?为什么接种乙肝疫苗就能预防乙肝?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为什么人类要保护环境?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都应当运用正确的理论去合理解释,从而使人们能够自觉地、正确地认识事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我们还要还应当培养生物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科技意识、训练创造思维能力。特别是随着世界生物科技的迅速发展,许多新的内容不断涌入到考题之中,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发酵等,因此,学生有必要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能够关心科技时事、了解科技发展动态。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养成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理智地运用科学成果的情感和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使自己的生物学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提高解题技巧。基本理论的掌握,不仅要结合现实,解释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还要将其基本理论用之于生物题目解答过程中。这样更利于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理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近几年在生物学高考题目中逐渐渗透了新课程理念,题型主要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其中,非选择题有填充题、分析说明题、学科内及学科间的综合题。题型不同,要求也不同。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意审题,搞清每一道题命题教师的考核意图;其次,要明确其中涉及的科学理论,学会区分概念之间的关系;接着,要知道生物符号的特殊含义和正确写法;最后,要具有分析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能够全面、准确地回答问题,而且所给出的答案完整且准确性高。
当然,要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下大力气的地方,但无论怎样,都离不开把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出来,因为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才是教的有效性的重要衡量之体现。这样实践,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特别是倡导学习主体理念的今天,更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叶灵,浅谈如何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2017年。
[2]付秋蓉,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16年。
[3]马彩霞,浅谈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科学,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