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时期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策略初探
【作者】 杨万平
【机构】 重庆市万州区望江小学
【正文】摘 要:小学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基础的语言工具学科,同时又是进行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人文学科。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学好语文,就要先做好人。”由此可见,小学语文在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通过语文德育教学工作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人文情感的熏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认识和思想品质。本文立足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实践,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学的策略措施,旨在分享教学经验,推动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教学
德育教育是新课改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促使教师发现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弥补传统教学工作的不足。在《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各年级教学过程中,应使小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发展健康健全的心理,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不仅是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同时更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品德教育
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策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是指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把某种情景、景象描述出来,使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幻灯片等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
例如,在讲《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英美联军入侵中国的图片,以及圆明园在被毁灭前的图片、毁灭后的图片,学生观看完图片后,我提问小学生:看完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悟?小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小学生说:英美联军真是太可恶了,把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给毁灭了。有的学生说:圆明园被毁灭前很富丽堂皇,可惜都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我使小学生意识到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会使国家任人宰割。我又提问小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小学生有的说:我们要努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有的小学生说:我们要努力读书,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德育渗透不仅是在语文课堂中,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师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受到品德的熏陶,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知识,提升能力。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社会的认识,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美德,使小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生活。
例如,《松鼠》这节课,主要是对松鼠的描写,这是一篇说明文。学生仅凭文字很难想象松鼠的生活习惯、松鼠的外形。我组织全班同学到动物园去近距离观察松鼠,在观察的过程中,想一想动物园中的松鼠和课文中描写的松鼠有什么相同之处,在观察后,小组讨论自己眼中的松鼠是怎样的。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真正理解了松鼠的生活习惯,学生在观察松鼠的过程中对松鼠这个小动物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提升了小学生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在对文本理解中渗透品德教育
语文学习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对文本的阅读,对文本的理解是教师渗透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分析文本,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对文本的理解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教师通过对文本的解析,使小学生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做法、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例如,《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妈妈工作很艰苦,挣钱不容易,但是还是给我钱买书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我先带领学生读课文,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来感受母亲对我的情感。我提问学生:课文中写“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的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从这个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小学生思考后回答:母亲工作的艰辛。课文中有很多处表现了母亲工作的艰辛,我引导小学生仔细读课文,并画出这些句子。我又提问学生:母亲工作艰辛,但是仍然挣钱给我买书,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母亲对我的爱。我让小学生想一想自己的母亲爱自己的生活中的事件,并和同桌交流。并说一说自己应该为母亲做些什么,使母亲感受到孩子长大了。在对文本理解中渗透德育,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提高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四、注重语文课外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课外活动是学生最喜欢参加的教学环节,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有爱玩的天性,参加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有效调节日常学习的压力,同时可以丰富语文教学活动,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深化德育教育工作。因此,在小学语文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应该充分把握课外互动环节,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又能学到课堂教学中没有的东西,丰富课堂教学与德育教学的内容及形式。例如,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歌咏比赛,以某一积极向上内容的主题,发动学生课下找寻资料,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题材文本仅进行参赛,在娱乐竞赛的同时又能受到教育。又如在节假日期间组织学生进行为烈士扫墓的社交活动,并在活动的过程中为学生讲解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经过革命前辈的浴血奋战换来的,在活动中渗透爱国情操,引导学生通过极具意义的扫墓活动激发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升华语文德育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姚琴.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8):163.
[2]许小丽.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7):192.
[3] 施春惠.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08):77.
[4] 邹晓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 2(24):171.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教学
德育教育是新课改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促使教师发现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弥补传统教学工作的不足。在《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各年级教学过程中,应使小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发展健康健全的心理,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不仅是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同时更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品德教育
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策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是指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把某种情景、景象描述出来,使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幻灯片等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
例如,在讲《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英美联军入侵中国的图片,以及圆明园在被毁灭前的图片、毁灭后的图片,学生观看完图片后,我提问小学生:看完图片你们有什么感悟?小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小学生说:英美联军真是太可恶了,把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给毁灭了。有的学生说:圆明园被毁灭前很富丽堂皇,可惜都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我使小学生意识到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会使国家任人宰割。我又提问小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小学生有的说:我们要努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有的小学生说:我们要努力读书,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德育渗透不仅是在语文课堂中,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师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受到品德的熏陶,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知识,提升能力。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社会的认识,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美德,使小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生活。
例如,《松鼠》这节课,主要是对松鼠的描写,这是一篇说明文。学生仅凭文字很难想象松鼠的生活习惯、松鼠的外形。我组织全班同学到动物园去近距离观察松鼠,在观察的过程中,想一想动物园中的松鼠和课文中描写的松鼠有什么相同之处,在观察后,小组讨论自己眼中的松鼠是怎样的。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真正理解了松鼠的生活习惯,学生在观察松鼠的过程中对松鼠这个小动物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提升了小学生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在对文本理解中渗透品德教育
语文学习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对文本的阅读,对文本的理解是教师渗透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分析文本,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对文本的理解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教师通过对文本的解析,使小学生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做法、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例如,《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妈妈工作很艰苦,挣钱不容易,但是还是给我钱买书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我先带领学生读课文,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来感受母亲对我的情感。我提问学生:课文中写“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的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从这个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小学生思考后回答:母亲工作的艰辛。课文中有很多处表现了母亲工作的艰辛,我引导小学生仔细读课文,并画出这些句子。我又提问学生:母亲工作艰辛,但是仍然挣钱给我买书,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母亲对我的爱。我让小学生想一想自己的母亲爱自己的生活中的事件,并和同桌交流。并说一说自己应该为母亲做些什么,使母亲感受到孩子长大了。在对文本理解中渗透德育,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提高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四、注重语文课外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课外活动是学生最喜欢参加的教学环节,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有爱玩的天性,参加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有效调节日常学习的压力,同时可以丰富语文教学活动,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深化德育教育工作。因此,在小学语文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应该充分把握课外互动环节,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又能学到课堂教学中没有的东西,丰富课堂教学与德育教学的内容及形式。例如,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歌咏比赛,以某一积极向上内容的主题,发动学生课下找寻资料,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题材文本仅进行参赛,在娱乐竞赛的同时又能受到教育。又如在节假日期间组织学生进行为烈士扫墓的社交活动,并在活动的过程中为学生讲解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经过革命前辈的浴血奋战换来的,在活动中渗透爱国情操,引导学生通过极具意义的扫墓活动激发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升华语文德育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姚琴.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8):163.
[2]许小丽.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7):192.
[3] 施春惠.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08):77.
[4] 邹晓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 2(2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