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学与研究
Teaching and Research
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257-2826
CN: 11-1454/G4
邮发代号: 2-256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学与研究
创刊时间:1953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重在“三修”
【作者】 林光亮
【机构】 福建省莆田第十中学
【正文】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安身立命之根,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中共中央、国务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作为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播文化,教师是教育的主体,理所当然,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如何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仅关系到师德水平,更关系到教师专业成长。我认为应该从“三修”入手,提升广大教师的综合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修德;修学;修能
一、修德为基
当今世界错综复杂,中西文化碰撞,纷纷扰扰。作为传播传统文化和先进思想的先驱者——人民教师怎样才能应对当前局面?怎样才能引领传统文化继续前行而不偏离正确轨道?我认为基础在于“修德”,也就是加强师德修养。王阳明的《训蒙大意》里“古之教者,教之以人伦”的意思是:古代的教育是要教人以忠、孝、带、义这些人伦道理,说明古传统文化重在塑造“圣贤君子”的崇高人格,旨在人的内心世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师者要修德。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做道德楷模。“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阐明就是率先垂范这个道理,凡是要求学生做到,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谨言慎行,言必信,信必果。
其次要明确职责。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时代不同,诠释也不尽相同。古代教育家倡导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教师应当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不计个人得失,淡泊名利,忧国忧民的高风亮节,以“出世”的内心精神干一番“入世”的丰功伟绩。现在这个道理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履行当代老师神圣的职责,赋予它时代的含义:教师应加强本身的师德修养,倡导民族先进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
三要不断自省。“吾日三省其身”,古圣贤尚能做到,当代教师更要效法,做到“毋意,毋必,毋因,毋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不但要身古人学习,向书本学习,更向身边的榜样,时代楷模学习,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及时整改,真正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党员教师更应加强党性修养,做师德优秀中的优秀典型。
二、 修学为本
“修学”指的是文化涵养,是根本。“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说的是: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自己要熟稔教学内容。教育之道,也是“修学”之道。“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而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 阳货篇》指出:一个有仁、知、信、直、则,但如果不好学,都是致命的短处,应当积极学习,主动求知,努力修学,才能真正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阅读文化经典是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方法。教师阅读经典不但要汲取教育思想的养分,增长教育智慧和才干,更是情感的交流, 意志的冲击。在阅读《道德经》、《论语》、《大学》等古典籍中,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学会自强自立等。课程改革的焦点是教师的综合素养,而提高综合素养的落脚点便是阅读。要博览群书,要静下心,耐得住寂寞,深度地思考。`同时,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还要熟悉并掌握传统文化常识,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或“互联网+”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学习书法、国画,爱国故事、传统节日,传统礼仪、民间艺术等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修学应按照“无欲速无见小利”的原则,力戒“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学法,循序渐进,长时熏修,激发兴趣,保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修能为重
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感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是教师高素质的集中。作为新时代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能力,即“修能”, 利用个人高超教学技能,开发实施传统文化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点点滴滴渗透传统文化;身体力行,践行传统文化,不断增长自己才干,探究教育艺术的真谛,才能赢得学生的佩服和尊重。
(一) 修炼课程开发实施能力。
课程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传统文化能否健康持续发展,有赖于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而课程开展和实施的主体是广大一线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及实施和评价等方面入手,发挥个人专长,从学科特点出发,创新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尊道贵德”的传统文化原则,用传统文化浸润自己的生命,从而将个人丰富的理解和生命体验转化为课程建设的的不竭源泉。
四、修炼学科教学渗透的能力
传统文化课程可分为独立类课程和渗透类课程,而渗透类课程是指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合在学科教学内容中的课程,当前还是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学科课堂教学可结合学科特点,贯穿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民族精神等教育内容。例如语文教师可结合文天祥《过零丁详》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汉青”的诗句,渗透顽强斗争的民族精神的教育;数学教师在讲解“圆的周长”时,可介绍祖冲之的自身故事,进行“按练古今,博采沈奥”的治学方法教育;生物教师在“动物的运动行为”一课中,可以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体会“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感恩之心,养成保护大自然的环保习惯。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曾说:“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广大教师担负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打硬还须自身硬”,只有不断修德,修学,修能,才能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任翔.教师应在全民阅读中作表率〔N〕.人民日报,2017﹙9﹚.
[2]杨碧君,杨帆. 传统文化教育如何“课程化”﹝N﹞.中国教育报,2017﹙8﹚.
[3]李新霞. 传统文化与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7﹚.
(林光亮,福建莆田第十中学,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专项课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修德;修学;修能
一、修德为基
当今世界错综复杂,中西文化碰撞,纷纷扰扰。作为传播传统文化和先进思想的先驱者——人民教师怎样才能应对当前局面?怎样才能引领传统文化继续前行而不偏离正确轨道?我认为基础在于“修德”,也就是加强师德修养。王阳明的《训蒙大意》里“古之教者,教之以人伦”的意思是:古代的教育是要教人以忠、孝、带、义这些人伦道理,说明古传统文化重在塑造“圣贤君子”的崇高人格,旨在人的内心世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师者要修德。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做道德楷模。“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阐明就是率先垂范这个道理,凡是要求学生做到,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谨言慎行,言必信,信必果。
其次要明确职责。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时代不同,诠释也不尽相同。古代教育家倡导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教师应当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不计个人得失,淡泊名利,忧国忧民的高风亮节,以“出世”的内心精神干一番“入世”的丰功伟绩。现在这个道理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履行当代老师神圣的职责,赋予它时代的含义:教师应加强本身的师德修养,倡导民族先进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
三要不断自省。“吾日三省其身”,古圣贤尚能做到,当代教师更要效法,做到“毋意,毋必,毋因,毋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不但要身古人学习,向书本学习,更向身边的榜样,时代楷模学习,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及时整改,真正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党员教师更应加强党性修养,做师德优秀中的优秀典型。
二、 修学为本
“修学”指的是文化涵养,是根本。“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说的是: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自己要熟稔教学内容。教育之道,也是“修学”之道。“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而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 阳货篇》指出:一个有仁、知、信、直、则,但如果不好学,都是致命的短处,应当积极学习,主动求知,努力修学,才能真正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阅读文化经典是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方法。教师阅读经典不但要汲取教育思想的养分,增长教育智慧和才干,更是情感的交流, 意志的冲击。在阅读《道德经》、《论语》、《大学》等古典籍中,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学会自强自立等。课程改革的焦点是教师的综合素养,而提高综合素养的落脚点便是阅读。要博览群书,要静下心,耐得住寂寞,深度地思考。`同时,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还要熟悉并掌握传统文化常识,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或“互联网+”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学习书法、国画,爱国故事、传统节日,传统礼仪、民间艺术等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修学应按照“无欲速无见小利”的原则,力戒“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学法,循序渐进,长时熏修,激发兴趣,保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修能为重
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感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是教师高素质的集中。作为新时代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能力,即“修能”, 利用个人高超教学技能,开发实施传统文化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点点滴滴渗透传统文化;身体力行,践行传统文化,不断增长自己才干,探究教育艺术的真谛,才能赢得学生的佩服和尊重。
(一) 修炼课程开发实施能力。
课程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传统文化能否健康持续发展,有赖于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而课程开展和实施的主体是广大一线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及实施和评价等方面入手,发挥个人专长,从学科特点出发,创新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尊道贵德”的传统文化原则,用传统文化浸润自己的生命,从而将个人丰富的理解和生命体验转化为课程建设的的不竭源泉。
四、修炼学科教学渗透的能力
传统文化课程可分为独立类课程和渗透类课程,而渗透类课程是指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合在学科教学内容中的课程,当前还是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学科课堂教学可结合学科特点,贯穿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民族精神等教育内容。例如语文教师可结合文天祥《过零丁详》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汉青”的诗句,渗透顽强斗争的民族精神的教育;数学教师在讲解“圆的周长”时,可介绍祖冲之的自身故事,进行“按练古今,博采沈奥”的治学方法教育;生物教师在“动物的运动行为”一课中,可以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体会“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感恩之心,养成保护大自然的环保习惯。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曾说:“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广大教师担负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打硬还须自身硬”,只有不断修德,修学,修能,才能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任翔.教师应在全民阅读中作表率〔N〕.人民日报,2017﹙9﹚.
[2]杨碧君,杨帆. 传统文化教育如何“课程化”﹝N﹞.中国教育报,2017﹙8﹚.
[3]李新霞. 传统文化与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7﹚.
(林光亮,福建莆田第十中学,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专项课题)